楊 熙1,殷冬梅2,徐瑞容1,王信峰1**,宋國齊1,黃紅銘1
(1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江蘇226001;2南通大學醫學院生化教研室)
[摘 要] 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開設血液科PBL課程,使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聯系血液臨床實踐,快速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正確的血液科臨床思維習慣,將血液學這門專科性極強的醫學知識系統能有效地為學生接受。同時提高學生的醫學人文修養,鍛煉團隊協作精神,藉此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素養、溝通技巧和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 PBL教學;血液系統疾病;教學模式
傳統臨床教學往往注重理論學習,學生死記硬背,不能對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圍繞臨床案例,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自主討論式教學方法,已在基礎和臨床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成效[1-2]。近年來我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引進切實可行的血液課程的PBL教學,經過實踐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血液病學具有理論性和專業性強、涉及面廣、內容抽象、知識繁雜、實驗室檢查內容多等特點,老師感到難教、學生感到難學。近年來血液病學發展迅速,知識更新較快,對疾病的認知進入到基因水平,骨髓移植成功用于臨床,對血液系統疾病臨床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采用大班課教學結合見實習教學,但部分同學無法條理性、科學性地梳理知識點,掌握困難。我科常年以來一直關注血液疾病的教學,通過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授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增加趣味性等方式,致力于提高我科的教學質量[3]。近來我科再次引入PBL教學模式,普遍反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明顯提高。
PBL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過程,契合了我國古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哲學。PBL教師由“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不再口若懸河、傾囊而出,而是由學生在自我學習、自助探討中組織問題并自行尋找答案。這種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興趣,主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獲得較理想的成績[4]。在展開血液系統疾病PBL教學之前,我科部分教員參加過臺灣臺中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主辦的PBL導師培訓班,學成后在科室內組織學習交流;同時外院專家來校講座,向學生介紹PBL的基本情況,灌輸更新理念,引導師生從傳統教學的舊觀念轉變為“以學生為本”,接受PBL的新理念。
PBL的實施首先需要教學管理人員強有力的支持、師生培訓以及PBL整體設計,這些是保證PBL教學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5]。內科學教研室相關領導對血液科PBL教學嘗試充分肯定,提供教學場地,設置教學規模。本科室施行PBL模式教學以臨床實習研究生和本科生為主體,以臨床病例和問題為中心,由血液科醫師組成PBL課程核心小組,負責PBL案例的撰寫和課程的開展。
優秀的案例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有助于學生建立臨床思維的作用[6]。臨床血液系統疾病PBL的教案在保持原有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側重于相關基礎知識的深化鞏固和融會貫通,強調臨床知識的鞏固和積累。案例撰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點環節,我科以臨床案例為藍本,經教學小組討論修改,投入使用的案例有再生障礙性貧血、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免疫相關性血小板減少。在案例編寫中,還穿插社區醫學、醫學倫理、生命科學、預防醫學等醫學人文知識。
在1位導師的參與下,6~8名學生圍繞某一血液臨床病例的診斷和治療等問題進行研究和學習。每次上課自薦主席和書記員,主席帶領組內學員熟悉案例并提出問題,課后通過查閱資料歸納總結,下一次課就問題以口述、板書、PPT形式進行講解,通過自主探究和分工合作最終解決問題。一個案例共2~3次討論課、1次教師總結和師生互動,學生課上由主席指派或自薦發言,課后查找和整理資料,導師不再擔任上課的主導角色,而在一邊觀察和適時引導課程方向,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座談,大家普遍認為PBL課程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團隊合作精神,訓練批判性思維和臨床思維能力。在我科接受PBL教學的40例次調查中,32例次非常滿意,5例次比較滿意,3例不滿意,總體滿意率達92.5%。不滿意原因有:與本人將來就業方向無關系,血液專業性太強。80.0%的例次認為這種方式緊密結合理論與臨床,將復雜枯燥的血液學數據生動化,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
PBL教師定期進行反饋討論。所有教師認為高年級醫學生具備從案例中發現問題,在基礎課程或文獻中尋找答案的能力。通過溫故知新,融會貫通,實現了書本知識與臨床的系統連貫。同時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習慣,有助于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本校醫學院部分科室曾嘗試單課程的PBL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7]。我科PBL教學實踐進一步證明學習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中的啟發和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老師反映通過2~3次的學習課程后,部分內向型學生變得行為活躍,自信心增強,溝通技能提高,整體團隊彰顯協作精神,醫學人文修養、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也有所提高。
PBL教學模式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學首創的教學模式。通過提出問題或給出案例+討論問題或分析案例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教師輔導解惑+總結啟發等一系列流程進行教學。在血液系統疾病PBL教學中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授課變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模式,但這種方式也存在挑戰。在PBL教學中如果教師不注意引導,就可能變成旁觀者,或變成了學生輪流發言,沒有討論;一部分學生已經習慣填鴨式教學方法,不能積極投入到PBL教學中去。因此在血液系統疾病教學中,更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臨床基礎知識和血液專科知識,吃透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精心準備PBL教學案例,努力帶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進行頭腦風暴,學會多點多面思考。同時,由于PBL教學不能涵蓋教學目標所要求掌握的全部課程內容,課堂授課的模式不能摒棄,如果能將課堂授課與PBL教學結合授課,互相補充、相互促進,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建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總之,我科通過在血液系統疾病的PBL教學實踐,認為PBL教學方式能明顯調動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正確的診治臨床思維習慣,將血液系統疾病這門專科性極強的醫學知識系統有效地為學生接受,并且也使得學生熟悉醫學心理及醫患關系,增加醫學生的人文修養,為社會培養優秀的醫療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婷婷,曲振宇,孫連海,等.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專科《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4,13(5):475-478.
[2]薛勝利.多元化教學方法在血液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前沿,2014(8):283.
[3]宋國齊.內科學中血液系統疾病的教學體會[J].交通醫學,2011,25(2):210.
[4]陸洪軍,李淑賢,解云川,等.以教師為主導PBL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5(10):156-157.
[5]王婷,于淼,劉琳琳,等.醫學教育PBL教學實施方式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2):1-2.
[6]宋國杰,曾憲智,睢鳳英,等.關于建立中國特色PBL教學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7):41-42.
[7]張潔,汪曉鶯.PBL教學模式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實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8):770-771.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志碼]B
[收稿日期] 2016-06-20
[文章編號]1006-2440(2017)01-0101-02
*[基金項目]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Y2013-02)。
**[通信作者]王信峰,E-mail:wxf520407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