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一生
柏拉圖(Plato)原名為“Aristokles”,于公元前427年5月7日(癸丑年,丙辰月,丙辰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齊那島。他的父親阿里斯通和母親珀克里提俄涅都出自名門望族。父親的譜系可以追溯到雅典最君王科德斯。柏拉圖的父親去世后,他的母親改嫁給他的堂叔,因此他從小在繼父家度過,受到良好的教育。(“Plato”原指胸廣而體格優美者言,因柏拉圖體格優美,其祖父戲以此名嘲之,隨行于世。——西洋教育通史)
20歲前他愛好文學和音樂,后來師事蘇格拉底8年,研究哲學,篤信老師的學說。蘇格拉底飲鳩后,柏拉圖耿耿不忘并開始游歷,這期間他的所見所聞所思,很大部分組成了他今后的政治哲學思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在古希臘英雄阿卡德穆的墓前建立學園(Academy)。
理念論的來源——站在巨人的肩上
1、赫拉克利特派:“一切皆變,無物常住”(無常)。
2、畢派有關具體事物“摹仿”數目的理論。(數論)
3、巴門尼德關于“存在”的觀點:始終處在運動變化之中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唯有不動不變永恒唯一的存在才是真理。
4、蘇格拉底:從具體事物背后尋求一般定義。
柏拉圖對“理念”與“現象”的思考,繼承了古希臘哲學對人類道德、社會美德中的“不變”與“流動”進行思考的傳統,在其老師蘇格拉底提出要在心靈中尋找外部世界永恒的內在原則、可以用對話的方式將人類的理智和其中潛在的真理引導出來的基礎上,闡發了這種智慧到底存在于何處、這種永恒的是非觀念的定義等問題,形成了完整的“理念論”的思想。
理念世界
1、理念論的提出
“理念”(eidos,idea想法,念頭),來自動詞ide(看),原意是“看到的東西”,希臘文將其引申為“心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柏拉圖在《國家篇》最后一卷的一篇序言里對理念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凡是若干個體有著一個共同名字的,它們就有著一個共同的“理念”或“形式”,這樣柏拉圖就給“理念”賦予了特殊的涵義,理念即現實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理念是獨立于物質世界之外的存在。例如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于各種有形的馬,它不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2、理念的分有說和模仿說
柏拉圖的理念從感性認識中抽象提煉出來,理念作為真實的存在,是可見事物的本質,是可見事物的產生、運動、變化的動因,是可見事物追求的對象,但理念又是絕對獨立于可見事物,與之彼此分離。那可見事物如何從理念世界派生出來,理念又如何塑造可見事物?于是柏拉圖提出了“分有說”和“摹仿說”:
(1)分有
柏拉圖認為,可見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分有了同名的理念,正如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美本身即美的理念,為它所分有。
(2)摹仿
可見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被摹仿的理念是絕對的,由摹仿而產生的可見事物則是相對的。以桌子為例,柏拉圖認為存在三種桌子:
作為理念的桌子、(理界)
可見的桌子、(物界)
畫家所描繪的桌子(畫家心目中的桌子)。(心界)
這三張桌子中,只有作為理念的桌子才是唯一真實的實在;
可見的桌子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像;
而畫家所繪的桌子是對可見桌子的摹仿,是可見桌子的影像。
關于桌子的理念是永恒存在的,
可見的桌子與畫中的桌子則處在生滅變化之中,不能長久。
由此可見,理念作為永恒真實的存在,超越于個體事物而存在,個體事物是理念的分有和摹仿,各種可見事物組成了可見世界,多種事物的理念構成了理念世界,但所有的理念并非同等存在,在理念世界中,善理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統治著可知的理念世界,是理念世界存在的根據、最高的存在和理念的終極目的,是“理念之理念”。
3、物質世界和理念世界
他將世界兩分為可見世界(物質世界)與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可見世界是物質的、個別的“現在”,它總是在流動變化之中,人們不可能會對不斷改變的事物產生真正的認識(物質具有多重性質),而只能是對具體事物有意見(Opinion);而可知世界是理念的、一般的“現實,它需要人們運用理智來了解,惟其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Knowledge)。(什么是意見、什么是知識呢?柏拉圖認為:意見就是關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見,知識就是關于絕對、永恒、不變事物的知識)。可見世界是感覺世界,它變化、不穩定、有缺陷;可知世界是理念世界,它由事物的概念(Concept)組成,完美且恒定不變。因為可見世界是摹仿了理念世界而建立的。正因為摹仿,所以它既有理念世界的某些特征,也正因為摹仿,它就不是完全符合理念世界,它跟理念世界相比是不完滿的,是有缺陷的。理念是個別事物的“范型”,具體事物則是對這個“范型”的模仿,是完美理念不完美的影子。造物主是根據理念來創造具體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例如“木工是根據理念來制造我們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他事物亦同樣。”而就像我們平時看到很多匹馬,他們的毛色各有不同,或者其中還有缺少耳朵或者瘸腿的馬,但我們都知道他們是馬,因為在這些馬的背后,都是一匹絕對完美的“理念的馬”。
同樣,存在于兩種世界的兩種認識也是有著錯誤與正確之分的。存在于可見世界中的意見,因認識主體與客體的不同而呈現多樣性、變化性,這并非正確的認識;而可知世界中的知識,來源于人的理智,人的理智是相同的,知識也就是唯一的、恒定的、正確的。這也是柏拉圖認為數學學科美麗之所在:數學的狀態是永恒的、可正確認識的。
柏拉圖是唯心主義者。他把世界區分為“現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以為前者是變化無常的,是虛幻的;后者是永恒不變的,是真的。前者是副本,后者是原本;前者是影,后者是形。所以柏拉圖的哲學的本體論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他是古希臘唯心主義思想體系最重要的代表,是唯物主義“最兇惡的敵人”。
4、學習即回憶
人是怎樣來實現對理念的認識的呢?這個過程是怎樣發生的呢?柏拉圖認為認識的過程就是回憶,所謂知識、真理不是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而是對理念世界的認識。認識理念世界不能靠感覺,感覺只能提供錯誤的認識,認識理念世界主要靠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因為人的靈魂是永恒的、不變的,靈魂在降生到肉體以前已經認識了理念世界中的一切理念。當靈魂與肉體結合轉生為人時,由于對進入牢籠(肉體是靈魂的牢籠)和失去自由產生驚嚇、恐懼,并且受到現象世界中各種誘惑等原因,使本來具有的知識或已認識的理念遺忘了。不過,這種對真理知識的遺忘和靈魂的睡眠狀態是暫時的,如果遇到適宜的條件,或給予適當的提示(如用精神助產術),特別是借助可感事物(理念的副本)的啟示,便能喚醒和回憶起靈魂中已有的知識。所以柏拉圖認為學習并不是從外部得到的東西,而是靈魂對已認識而遺忘的理念世界的回憶,這個理論奠定了天才論的基礎。
哲學上絕對沒有錯誤的理念,這個理論是有重要意義的?我們知道西方的教育有一個傳統,叫啟發式教育,它的起源很早,中世紀就已經有了。教育不是灌輸,教育就是啟發受教育者的心智。這叫啟發式教育。這個教育比灌輸式教育要好得多。而啟發式教育的理論基礎其實就是柏拉圖的靈魂回憶說。柏拉圖說,學習就是回憶,所以不能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教育,知識在他的靈魂中已經有了,你只不過是啟發誘導,讓他回憶起他忘掉的知識。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啟發式教育成為西方教育的傳統,而啟發式教育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
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柏拉圖的靈魂回憶說,其實質是對曾經擁有的知識的再認識。正是在此意義上,柏拉圖又提出了回憶是“死亡練習”的說法。他的理由是,“原初的知識既然是靈魂在降落在肉體之前獲得的,既然靈魂在肉體之中忘卻了知識,那么,只有盡量地凈化肉體的污染,才能盡可能地接近知識。最徹底的凈化是靈魂與肉體的完全分離,這意味著個人生命的終結,靈魂重新回到對理念的觀照,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達到。”其實分析這段話,它和中國佛教中的參禪悟道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修煉即在于此。打坐參禪的過程,就是排除靈魂干擾的過程,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凈化肉體污染的過程。只有祛除蒙弊,才能達到自明。用現代心理學術語,就是排除意識層面的東西,才能達到潛意識的顯現。此所謂佛家的“頓悟”、“覺悟”也,最后達到“驚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狂境界。柏拉圖論靈魂的不朽與輪回,同樣與佛家的生死輪回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喻、線喻、洞喻
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原名叫亞里斯多克勒斯,后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他出生于雅典,父母為名門望族之后,從小受到了完備的教育。他早年喜愛文學,寫過詩歌和悲劇,并且對政治感興趣,20歲左右同蘇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學研究。蘇格拉底之死,使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于是離開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歷,時間長達十多年。公元前387年,已屆不惑之年的柏拉圖回到雅典,創立了自己的學園。創立學園后,他除了兩次赴西西里島企圖實現政治抱負之外,一直在學園里忙于研究、教學、著述和領導等工作。公元前347年,柏拉圖以80高齡去世。柏拉圖政治學說的出發點是尋求正義。要實現哲學和政治的聯姻,產生“哲學王”。為了造就真正的哲學家,培養哲學王,,主要沿著蘇格拉底尋求普遍定義和絕對本質的思路前進,建立了自己的哲學亦即“理念論”。
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學亦因此而被稱為“理念論”。柏拉圖認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據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各式各樣的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們的理念所組成的總體就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世界。在他看來,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將世界二重化,劃分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柏拉圖認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生滅變化中,而生滅變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無也不是有,而是介于兩者之間,是既有又無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東西,亦即我們所說的現象。柏拉圖認識到在現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變的東西,因此在始終處于變化之中的、相對的和暫時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著另一個穩定的、絕對的和永恒的世界作為它們的根據,否則一切都將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從知識論的角度看,這兩個世界一個是可感的對象,一個是可知的對象。存在是知識的對象,不存在作為空無,是無知的對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間的事物則是意見的對象。我們對于始終處在生滅變化之中的感覺事物只能產生個別、偶然、相對的意見,唯有超越于感覺事物之上的真實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絕對的知識的對象。既然意見與知識有別,它們各自的對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圖曾經通過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兩個世界的學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說、線喻說和洞喻說。
1、日喻
“日喻”即太陽之喻。
猶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陽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統治。
萬物之所以有可見性,眼睛之所以有視力,都是因為有太陽。
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靈之所以有認識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
“給認識的對象以真理,給認識者以知識能力的實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識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價值,更高的榮耀”。
2、線喻
“線喻”即線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圖進一步用“線喻”形象而明晰地說明了兩個世界及其關系:
“用一條線來代表它們。
將這一條線分成二個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當于可視世界,另一部分相當于可知世界。
然后按同一比例將各個部分再行劃分,一部分是比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較模糊。”
可見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心界)
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體事物,(物界)
這“兩部分有不同的真實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見領域之于知識的領域。”
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數理理念(理界),即幾何、數學及相近學科的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是善的理念(善界),“指人的理性自身憑借辯證法的力量而認識到的那種東西”,包括美、正義、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與上述兩大世界四個層次相適應,人的靈魂也有四種不同的功能,從低到高依次為猜想、相信、推論和理智。
3、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柏拉圖明確指出:
“可以整個地應用到以前的論證上,將囚徒們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見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陽。
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徑及對上方萬物的靜觀比作是靈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沒有誤解我的意思。”
可見,“洞喻”與“線喻”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論證兩個領域及其各自等級層次的區分。
通過一系列的論證和比喻,柏拉圖終于完成了他關于兩個世界的區分,從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顯然,他的目的是要人們去關注眾多、相對、變動、暫時的事物之外的那個單一、絕對、不動、永恒的理念,并且從中獲得真正的認識。例如,人們要獲得美的認識,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風景或美的圖畫等事物,因為它們總是相對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遠美麗,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絕對的、無限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柏拉圖提出理念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知識的問題。在他看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柏拉圖一生最重要的功績是創立學園。當時希臘世界大批最有才華的青年來到這里。他們聚集在柏拉圖周圍從事科學研究和學術討論,為后來西方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原創性的思想。柏拉圖的后半生除了短期去過西西里以外都在這里度過,他的著作大多數在這里寫成。可以說,柏拉圖的學園在西方開創了學術自由的傳統,是希臘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庫和人才庫。還應該提到的是,柏拉圖建立的學園和后來西方各國沿襲這個名稱的各種學術研究團體也有不同,柏拉圖學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為城邦培養治理人才,與當時許多城邦有政治聯系。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后世哲學家和基督教教義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柏拉圖哲學對學園外部的影響更加深遠。在古代,它通過斯多亞學派和新柏拉圖主義而直接影響了教父哲學與基督教哲學,成為托馬斯·阿奎那以前基督教神哲學的理論基礎。在中古哲學后期,它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復興的主要內容之一(在佛羅倫薩曾重建了柏拉圖學園),17世紀時還出現過劍橋柏拉圖學派,并且對近現代哲學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柏拉圖,古希臘樸素思辨哲理的集大成者。柏拉圖的理念論是成熟了的樸素思辨哲理,他系統總結了樸素思辨哲理的既有成果,他的觀點全面貫通了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將樸素思辨哲理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因此而奠定了西歐古文明意識形態的發展基礎,對人類思維的內化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歐洲樸素哲理通過樸素自然哲理和樸素思辨哲理兩個方面的發展,分別在德謨克利特和柏拉圖手中達到了高峰。然而就其影響力來看,柏拉圖的樸素思辨哲理還是遠遠超過樸素自然哲理的。這是因為,柏拉圖的樸素思辨哲理不僅在西歐整個奴隸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影響到西歐中世紀和歐洲近代思想文化。沒有柏拉圖的西歐同樣是不可想象的。
柏拉圖在世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可用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悼詞來佐證:
歸歸盛德,莫之能名。
光風云月,涵育真明。
有頌其文,有瞻其行。
樂此盛世,善以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