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長:自己培養自己
趙桂霞/山東濰坊廣文中學
2011年年底,我隨“濰坊市校長赴美學習考察團”訪美,近距離觀察和感受美國基礎教育,美國中小學校長的選拔晉升機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美國,做校長并非老校長或教育行政部門提拔,而是自己培養自己──要想成為校長,必須自己申請,經過專業培訓,取得校長資格以后,才能上崗。
當我們來到圣荷西市的一所初中學校時,校長和兩位副校長一起出面接待我們。我們根據一般常識判斷,一定是那個看上去年齡稍長又有氣勢的美國男士是校長,另一個相對年輕、身材不高的亞洲女士頂多是一位剛就任一兩年的副校長。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那位年輕的亞洲女士(她姓吳)才是這所在校生1400人的大校的校長。
我在私下里把困惑說給陪同我們訪問的美方專 家胡老師,胡老師笑了:“在美國做校長,都是自己提拔自己。”
通過和吳校長交流,我們了解到,她是生活在美國的臺灣人,大學畢業后到一所小學教書;幾年后,她申請就讀“教育領導系”,獲得校長資格,成為副校長;又五年后,她再次進修,到這所中學任校長。現在,她任這所學校的校長已經兩年了。
小學教師能到中學做校長?胡老師解開了我的疑惑。原來,在美國,求職者只有在擁有教師資格以后,才可以被聘為教師;在教師崗位上工作一定的年限后,就擁有了校長預備資格,這時只要他自己有意向做校長,那么就可以提出申請,到教育學院“教育領導系”修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校長資格證書”,走上校長崗位。
美國加州規定,任何從教三年的教師,都有資格申請進入相應的教育學院的“教育領導系”進俢學習。“教育領導系”學員的學習都是在職進行,課程大都安排在晚上,這樣既可以使學員不影響工作,也能保證有更多的人有機會來這里學習。學員學習結束后,除獲得“校長資格證書”以外,還會獲得教育管理碩士學位。美國教育工作者的薪水多少與學位高低掛鉤。所以,即使學員將來沒有機會做校長,他們也會因擁有更高學位而獲得更多薪水。因此,大家覺得付出這份辛勞還是值得的。這一規定也使“教育領導系”有足夠數量的學員,保證了遴選校長時有更大的空間。
當然,表現優秀的教師更容易獲得資格證書。教師如果有志向做校長,那么就要在教師崗位上做得很優秀,善于發揮領導能力,能夠帶動團隊做事情。
教師有了“校長資格證書”后,必須先從副校長做起。如果副校長要成為校長,還必須再到“教育領導系”修習深造。美國加州規定,副校長在自己的崗位工作兩年以后,可以申請二次修習,通過相關的考核后,才能擁有被聘做校長的資格。
副校長擁有被聘為校長的資格后,并不必然擁有校長的崗位,他們還要靠自己的實力進行競爭。每年,校長崗位空缺后,學區委員會都會組織一個由家長、學區委員、教師代表等組成的校長遴選委員會,面向全國招聘校長。吳校長雖然是被學區邀請來參加競聘的,但還是分別與家長代表、學區委員進行了對話溝通,才應聘成功的。
胡老師就職的圣荷西州立大學教育學院就設有“教育領導系”,胡老師已經在該系做了11年的系主任,到處都有她的校長(副校長)學生。走到哪個學校,我們都能看到她和學校的校長、副校長們幸福地擁抱問好。在交談中,有一句話被胡老師說了多次,“他們是自己培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