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證乃指不正常汗出之謂,是津液發泄過甚,致使全身或局部汗出過多之證。汗為心之液。陰主血,為心所主,外營腠理,陽主氣,在腠理之間,職司開闔。陰虛陽必湊,陽蒸陰分則血熱,故發熱汗出,陽虛陰必乘,陰津不守化汗而外泄。汗之啟閉在于陽中的衛氣,汗的根本在于陰中的營血,此乃汗發于陰而出于陽之理也。亦有衛外不固,表氣微弱,易感外邪,肺失所衛,心失所養,津液妄泄,而致汗出,此即外感致汗之由。
其治之法:陽虛者益氣補陽,陰虛者養陰清熱,表虛而受外邪者驅邪固表,余可類推。
馮某,男,6歲,1990年1月21日初診。患者一月前因外感高熱數日不退,后經某醫院治療,外感高熱緩解,但逐漸出現夜間煩躁不安,陣陣啼哭,遍身汗出,以頭頸背心為甚,伴見口干欲飲,大便秘結,小便短少黃臭,舌干尖紅少苔、脈細數。
辨證為:陰虛心熱熾盛之證。
治宜:養陰生津,清熱止汗。
方用:參麥桑牡湯加味
處方:沙參、麥冬、知母、天花粉、石斛、竹葉、連翹、川木通、桑葉、牡蠣、炒麥芽、炒谷芽。
服上方三劑汗止,諸證悉除。
按:此方為陰虛盜汗效方。
方中沙參、麥冬善養陰液為君,配知母、花粉、石斛滋陰生津為臣,佐以清熱泄熱之桑葉、竹葉、連翹、川木通,使陰血得以化生,心熱得以清降;
再合育陰潛陽,善治陰虛陽亢之證的牡蠣,養陰止汗之功更強,谷芽、麥芽炒之合用有消食健脾開胃之能,與上藥合用更具防止陰柔清泄之品損傷脾胃陽氣之妙,此“先安未受邪之地”法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