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市穴(Fēng shì )為足少陽膽經的腧穴,位于下肢的大腿外側部。常主治下肢風痹、中風、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為治療風邪的要穴。
【腧穴釋義】
風,風氣也。市,集市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后化為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環跳穴傳來的天部涼濕水氣,至本穴后,涼濕水氣進一步散熱縮合而變為天部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由本穴的天部層次橫向向外傳輸,本穴如同風氣的集散之的,故名。
【取穴位置】
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水平線上7寸。或簡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于體側,中指尖所到處即是。
【穴位解剖】
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功能主治】
功能:運化水濕,舒經活絡。
主治:常用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側皮神經痛、腰病及腳氣的治療和保健。
【穴位配伍】
配伍用穴 配大腸俞、環跳、秩邊、委中、陽陵泉等穴治療腰腿酸痛;
配大杼、大椎、命門、關元、腰陽關等治療類風濕、痹證;
配風池、曲池、外關、血海穴治療蕁麻疹;
配伏兔、犢鼻、足三里、懸鐘等穴治療下肢痿痹等。
【穴位治療】
股外側皮神經炎,又稱感覺異常性股神經痛,以中年男性為多見,發病過程緩慢漸進,大多為單側性,主要表現為病人自覺大腿前外側皮膚呈針刺樣疼痛 ,同時伴有異常感覺,如蟻走感、燒灼感、寒涼感、麻木感等。開始發病時疼痛呈間斷性,逐漸變為持續感,有時疼痛可十分劇烈。衣服摩擦、動作用力、站立或活動時加重,夜間癥狀明顯,常影響睡眠。有時對觸摸、冷熱刺激更敏感。查體時大腿前外側皮膚的感覺、痛覺和溫度覺減退甚至消失,有時伴有皮膚萎縮,但肌肉無萎縮,腱反射正常存在,也無運動障礙。
該病發原因較為復雜,只要是外側皮神經的任何一段受到損傷均可引起本病,如脊椎增生性骨關節、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病變可壓迫刺激該神經引起本病。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痛風、糖尿病、肥胖、風濕熱、梅毒、乙醇中毒甚至流感都可導致股外側皮神經發生炎癥而致本病的發生。有些多發性硬化、神經根炎等神經系統病變及腹部盆腔的發炎、腫瘤、結石等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診斷治療應仔細找尋原發病因。通過蜂針的活血通絡作用解除對該神經的刺激。
由于該病的發生病機與外傷、受壓、受寒等原因引起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神經缺血、缺氧有關。屬祖國醫學“皮痹”、“寒痹”范疇。蜂針具有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新陳代謝,提高肌肉和神經末梢的興奮性,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及鎮靜止痛作用。具有散寒祛濕逐痹、活血痛絡止痛的作用。此外可對癥治療給予維生素B1、B2、B12或以營養神經的飲食消除炎癥輔助止痛。
蜂針治療方法:可用直刺法。配穴與治療時,可用沿經刺法,或用揚刺法(《內經》說:“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廣大者也”),即在該穴的前后左右約0.5~1.0寸處,再加用蜂針,或旁邊各點用散刺或點刺的方法。其他可配用腎俞、陽陵泉、梁丘、血海等穴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