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市穴位于大腿外側中線,當腘橫紋上7寸處;或直立垂臂,于中指尖到處取穴。
風市穴位于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貼于大腿時,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脛束后緣。正坐或側臥取穴。
風市穴位準確位置圖
風市穴位于人體的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風市穴位于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貼于大腿時,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脛束后緣。正坐或側臥取穴
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風市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分布著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分布。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參與股四頭肌的形成。該肌由股神經支配。旋股外側動脈起自股深動脈的外側壁,在股直肌深面分為上下支,下支營養股前外側肌。
層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
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和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
風市穴意義: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后化為水濕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吸濕后下行中瀆穴。
功效作用:運化水濕、祛風化濕,通經活絡、風市穴有祛風寒,強筋骨的作用。
主穴:阿是穴、合谷穴、曲池穴、血海穴、風市穴。
配穴:風熱配太淵穴、風池穴;肝郁化火配肝俞穴、太沖穴;血虛風燥配脾俞穴、足三里穴。
方義:取阿是穴可直刺病所,既可散局部的風熱郁火,又能通患部的經絡氣血,使患部肌膚得以濡養;合谷、曲池、風市祛風止癢;取血海養血活血,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
風市穴的功效可治療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
風市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以及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蕁麻疹等。
風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腸冷痛、渾身瘙癢、厲風、疝氣、遺尿等。
現代又多用風市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蕁麻疹等。
1、運動系統疾病:下肢癱瘓,腰腿痛,膝關節炎,腳氣;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眩暈,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小兒麻痹后遺癥;
3、蕁麻疹,耳鳴等。
風市穴配風池穴、大杼穴、大椎穴、命門穴、關元穴、腰陽關穴、十七椎治中心型類風濕。
風市穴配陽陵泉穴、懸鐘穴,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風市穴配風池穴、曲池穴、血海穴,有活血祛風止癢的作用,主治蕁麻疹。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直刺1~1.5寸,局部酸脹,可向下放散;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風,風氣也。市,集市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后化為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環跳穴傳來的天部涼濕水氣,至本穴后,涼濕水氣進一步散熱縮合而變為天部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由本穴的天部層次橫向向外傳輸,本穴如同風氣的集散之的,故名。
風市為經穴名(Fēngshì GB31)。出《肘后備急方》。屬足少陽膽經。風即風邪,市即集市,此穴在下肢風邪聚集之處,善治風痹,故名風市。
《針灸大成》:主中風腿膝無力,腳氣,渾身瘙癢,麻痹,厲風瘡。
《醫宗金鑒》:主治腿中風濕,疼痛無力,腳氣,渾身瘙癢,麻痹等證。
《針灸大成》:腰疼難動,風市、委中、行間。
《玉龍賦》:腿腳乏力,風市、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