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好比美女的泳裝,披露很多,關鍵卻被隱瞞。本文揭秘常見的利潤造假手段。
利潤造假常用的手段有:提前確認收入;虛構收入;不可持續業務擴大利得;操縱投資影響利潤;推遲費用;掩蓋成本;收入延后費用提前等。
1、提前確認收入
提前確認收入的手段有:未履行合同就確認收入;未按進度確認收入;風險未轉移就確認收入。
提前確認收入,公司的應收帳款會直線上升,特別是長期未開票的應收帳款會大大增加,應收帳款周轉天數會延長。應收帳款周轉天數=計算期天數X平均應收帳款/收入。提前確認收入,也會使經營活動現金流大幅少于營業利潤。
出租公司長期租賃業務,如果選擇較低的貼現率折現收入,會使當期收入加大。
買電信套餐贈手機,需把套餐收入分配一部分給手機,如果分配給手機的收入偏多,就提前多確認了收入。建設工程完工進度高估,也會加大當期的收入。
收手續費的委托代銷業務,委托方發貨時風險沒有轉移,不應該確認收入,如果發貨時就確認,就是財務造假。給經銷商鋪貨時就確認收入,也是類似情況。
新產品延長付款期,往往是為了擴大銷量,把未來的收入提前到當期。
2.虛構收入
虛構收入的常用手段有:進行缺乏經濟實質的交易;進行有失公平的交易;負債確認為收入。
A公司年度虧損1000萬,同B公司(保險公司)簽訂一份保險合同,A分三年支付給B保費1300萬,B現在給A理賠款1000萬,A把理賠款確認利得,從而彌補了1000萬的虧損。該交易缺乏經濟實質,構成欺詐。
與客戶或經銷商串通,虛假交易,先確認收入,后期再以退貨處理,從而彌補當前虧損。
企業以貨物做抵押向銀行借款100萬,企業沒確認負債,而是確認收入100萬,是歪曲事實,虛構收入。
客戶的預付款,本應確認負債,企業卻記為收入;中介和受托機構,代收的錢是負債,把代收的錢確認為收入,歪曲了事實,虛構了收入。
3.不可持續業務夸大營業收入
A公司整體出售一條包裝物生產線,市場價1000萬,以400萬的價格出售給B公司,600萬的差價,要求B后期低價出售包裝物給A公司。該項交易就成功的把600萬的利得轉為了后期的經營收益。
與關聯方交易,通過不合理定價,夸大公司收入,降低成本費用,從而夸大利潤。
4.操縱投資影響利潤
對長期股權投資,根據目的夸大或減少對被投資方的影響程度,從而影響核算方法的選擇,也能調大或調減利潤。
以自身股票投資眾多合作伙伴,與合伙人交叉持股,操縱股價,以獲取收益。
5.推遲費用
推遲費用常見手段有:費用資本化;攤銷期延長;不提減值準備;壞賬不確認等。
研發支出,研究階段支出一律費用化,開發階段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支出,也需費用化。一些企業為了夸大利潤,把應該費用化的支出資本化,使當期費用減少,虛增了當期利潤。
還有些公司把天價廣告費資本化,推遲了費用的確認,夸大了當期利潤。
免費贈送的包裝物,應該費用化。為了夸大當期利潤,把免費包裝物資本化,計到其他應收款-存出保證金,后期再做損失轉銷。
費用資本化的警示信號有:利潤大福增加的同時某些資產也大幅增加;實體自由現金流和經營現金流大幅下降;資本支出與外在市場環境違背等。
一些養殖公司,把生物資產王八按100年計提折舊,延長了攤銷期,縮減了本期費用,從而虛增了利潤。
電影制作,前期成本可以資本化,后期安裝估計能產生收入的期間攤銷計入費用,電影公司需要預計影片產生收入的年數,年數高,利潤就夸大。
當今科技日新月異,一些設備估計能用5年,實際用了2年,可能就被淘汰。無用的設備和大量積壓的存貨,企業如果不提減值,確認損失,就夸大了當期利潤。如果發現企業折扣銷售幅度很大,往往預示該存貨減值。
應收賬款過多,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延長,預示壞賬的可能加大,對可能壞賬的應收不提壞賬準備,同樣夸大了當期利潤。應收過多,也能反映企業存貨競爭力不強,存貨有減值的跡象。
金融資產投資,減值的風險也很大。資產減值的判斷,有很強的主觀性,公司推遲計提,夸大利潤,有很大操作空間,導致大多投資者不信任財務報表。
6.掩蓋費用損失
掩蓋費用損失常見的手段有:費用不記賬或少記;費用轉回;激進會計政策減記或不計費用;用虛假準備金沖減損失等。
月底已經收到費用賬單,假裝未收到,不做會計處理,從而夸大當期利潤。當期不計提為員工繳納保險費,實際支付時再記費用,也夸大了當期利潤。
A公司年底和供應商B串通,A答應明年以130萬的價格買B100萬的辦公用品,B現在要退30萬給A作為商品折扣,這樣A就能沖減當年的采購費用30萬,虛增了當年的利潤。
大多公司都有售后維修費,把預計的維修費轉回,就會虛增利潤。預提費用偏低也會夸大當期利潤。如果發現公司保修費占收入的比例明顯下降,那么很可能就是公司在粉飾利潤。
融資租賃公司,可以通過加速確認收入,高估設備殘值,以擴大前期收入和縮小費用,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一些公司進行重組包裝上市,前期計提大量虛假準備金,后期把準備金轉為收入,從而夸大了公司利潤,制造重組成功的幻覺。
擴大收入和掩蓋費用,顯然會多交稅,夸大利潤主要目的是維護公司運行良好的形象,以維護和提高股價來獲利。
事出反常必有妖。看企業財務數據,先要看看企業的宏觀環境,再看具體數據有沒有被美圖。利潤造假只會得逞一時,真相總會大白,真實經營才是王道。
本文由秀財網原創發布,作者: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