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利用資產重組和關聯方交易調節利潤。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發生的關聯方交易,其交易價格不是在公平的條件下確定的,往往存在人為調節利潤的行為。如某股份將6926萬元的土地賣給關聯企業,賣價2.1926億元,獲利1.5億元;將凈資產為1454萬元的下屬企業賣給關聯方,定價為9414萬元,獲利7960萬元。當年利潤為9733萬元,剔除上述兩項,則虧損1.3227億元。對此,審計時首先要掌握控股股東的情況以及本公司所屬子公司的情況,對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資產轉讓、銷售、采購、商標使用以及資金占用等,要特別關注交易的價格和支付手段是否異常。
(五)當期費用未計入損益,虛列資產,虛增利潤。這類企業將當期發生的管理費用、經營費用,虛列在“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其他應收款”等科目中,不計入損益。對此,審計時主要檢查“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其他應收款”的列賬依據是否充分、合理,是否按收益期限進行攤銷。
(六)應計入損益的借款費用資本化,虛增在建工程支出,虛增利潤。對固定資產的借款利息何時應計入損益,財務制度規范越來越嚴格。如:行業會計制度中規定,已投入使用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前發生的借款利息均可計入在建工程;原股份有限公司的會計制度規定,在固定資產交付使用前的借款利息予以資本化;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借款費用》規定: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停止利息資本化。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單位將無力消化的固定資產的借款費用虛列在固定資產或在建工程支出中。對此,審計時要按照準則規定的條件,重新計算應計入在建工程中的利息費用。
(七)少提固定資產折舊,虛增利潤。審計時主要檢查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是否遵循一貫性原則,是否隨意改變折舊的年限和折舊的方法。
(八)少提或不提銀行貸款利息,少計負債,虛增利潤。審計時,一是獲取有關貸款合同,測算利息計提情況;二是向銀行發詢證函進行函證確認。
(九)利用減值準備,調節利潤。如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中,有的企業不計提或少計提減值準備,只在會計報表附注中說明“期末成本不高于可變現凈值”了事;有的企業為了釋放連續虧損而遭退市的壓力,在“長痛不如短痛”的心理作用下,本期提取巨額減值準備,次年沖回。對此,審計中應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如有證據表明企業計提了秘密準備,應按照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追溯調整,不應增加當年利潤。
---微審計 審計人員都在看---
讀后分享->右上角送給朋友或轉發朋友圈
快速關注->微信訂閱號,查找“微審計”
->掃掃下圖,發現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