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計算
計算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能力之一。培養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但是,在與家長的日常交流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孩子其實挺聰明的,就是太粗心了,老是出現計算性錯誤。
的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同樣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僅有少數是由于學生沒有正確掌握計算方法,不會算而造成的,絕大多數是學生粗心大意、觀察馬虎、字跡潦草等不良習慣造成的。例如:抄錯數字、漏寫符號、加法忘記進位、減法忘記退位……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們就必須從培養他們良好的計算習慣入手,從細微處做起,逐步形成嚴謹細致的良好學習習慣。
但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呢?這里,我把米立方數學培優中心總結并實踐過的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
經驗
先審題后計算,“一看二想三計算”
在教學中,讓學生養成一看、二想、三算的審題習慣,所謂一看二想三算是指:第一步,要先看清題目中的數字和符號;第二步,再想一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第三步,進行認真計算。
計算抄題,專心校對
計算題都要抄題,抄完題一定要校對,檢查一下看一看是否有抄寫錯誤。在我們教學的過程中,米立方是嚴禁老師講計算題時用PPT課件的,雖然用PPT課件可以節省抄題的時間,但是,也就少了言傳身教的機會。
當然,對于學生的作業,我們也要求學生必須抄題,凡是抄寫的題目 ,都要及時校對,做到不錯不漏。如果發現抄錯了,我們會有很嚴厲的懲罰措施,當然,這些措施肯定是在學生和家長認可之下的,比如:重寫并增加訓練量等。
規范書寫,注重格式
作業和練習的書寫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規范,比如:做混合運算要求必須有“解:原式=”字樣。對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的書寫必須符合規范,清楚。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草稿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要對齊。良好習慣的養成,是計算正確前提與保證。
規范演草,積極驗算
米立方數學培優中心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有一個單獨的演草本,做計算題時一定要演草。我們的作業不僅檢查作業內容,同時還檢查演草內容,演草不規范的,老師看不懂的,是一律不合格的作業,是需要重寫的。
另外,很多培訓機構不讓學生驗算,認為驗算是浪費學生的時間。但是,我們卻鼓勵學生及時驗算。我們認為,驗算不僅能保證計算正確無誤,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對學習一絲不茍的態度。教學時,學生計算完以后,我們都會要求學生再檢查驗算一遍。還和學生一起編順口溜:抄題寫數立即查,計算完畢回頭查,從上到下步步查。
注重錯例分析
學生雖然掌握了計算的方法,可是在計算時仍然會錯誤百出。因此在教學時每學完一節計算內容我們都會抽出一部分時間進行錯例分析課。我們會把學生的錯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地方,并說一說錯誤的原因。這樣一來,做錯的同學都明確了自己錯在哪,如何進行改正。沒有出錯的同學聽了也會受到啟發,防止自己也犯這樣的錯誤。讓學生自己分析錯誤的原因,這樣學生便能真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注重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
估算是保證計算準確的重要環節,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手段。估算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感”,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運算”,可以幫助學生檢查計算的結果正確與否。因此在教學時我經常讓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對計算的結果做預先定位,快速地確定計算結果的取值范圍。計算完以后再和估算進行比較。通過計算前的估算和計算后的檢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例如,在計算398×4時,可以讓學生大致說說積大概是多少,從而知道,積是4位數,如果計算的結果是3位數,就可以判斷一定是錯誤的。可見估算可以讓學生的直觀思維活躍起來,能促進學生數感的發展,進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長期進行培養和訓練。因此,我們應該在強化基礎知識教學,形成一定的計算基本技能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下功夫,力求使我們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