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寶豐鎮施洋小學 張亞鳴 郵編:442213
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關鍵。不少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從多個角度作了很多探索。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制約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思維習慣。認真、主動思考、自覺檢查等良好習慣會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馬虎、不思考、不檢查這些不良習慣,則會制約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思維品質,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習數學能力的提高,作為改善學生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成效的一個重要途徑,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一、培養小學生良好數學思維習慣的重要性
思維習慣,作為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思維方式,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復強化的產物,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論是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還是實現數學思考、解決問題目標,都離不開數學學習情感與態度的培養。而數學學習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核心之一就是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思維的品質(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發展思維能力,才能使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得以持續,才有可能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體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美與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也能夠使其受用終身。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思維習慣的培養。
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的類型
從多年教學實踐來看,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應著重培養小學生以下思維習慣。 1、獨立思考的習慣
我們在教學中應努力創造條件,啟發、訓練學生在探索中獨立思考。例如“在1至9這九個數字之間添加運算符號或括號,使得數為1”讓學生獨立思考,多數學生在5分鐘內就能找到3種以上的解法。這樣的訓練,即拓展了學生思維空間,又有利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2、培養觀察、聯想、推廣、求異和非邏輯的直覺思維習慣
觀察不等于是用眼睛看一看,而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看,它既要敏銳,還要精細。要多讓學生在極其相似的題目或事物中尋找不同的地方,在極其不相似的題目或事物中尋找相同的地方。培養聯想的習慣,開發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推廣的習慣,由特殊到一般,開發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培養求異的習慣,開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人人關心:數學教育的未來》的報告中指出:“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數學,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和體驗來學習數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內心的創造和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非邏輯的直覺思維習慣。
3、“問”的習慣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問題起著定向作用,驅使學生積極思維。要培養問的習慣,首先是敢問。對學生的提問,哪怕是非常幼稚的,也需要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給予肯定和贊賞。其次是會問。提問的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模仿到獨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可以在學習中留一定時間讓他們獨立質疑,自我展示。三是善問。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讓他們在解決新問題中再提出實際問題。
4、審題的習慣
審題的實質就是動腦思考,弄清題目要求。小學生因思維習慣差,審題不嚴而導致錯誤的現象是比較嚴重的。養成審題的習慣,才能為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5、檢查、驗算的習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往往不愿回頭檢查、驗算,常常出現抄錯數和運算符號,題意理解錯誤,計算時看到的是減法腦子里想的卻是加法等等錯誤,例如0.8×0.8=0.16,0.2+0.3=0.06,一個小學生體重0.35千克……。因此,養成檢查的習慣,不僅可以發現、糾正錯誤,更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增強自控力,使思維更加深刻,這對學生學好數學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檢查、驗算作為解題過程的基本環節之一加以強調,持之以恒地養成解題時檢查驗算的習慣。
6、整理錯題的習慣
學習是一個爭取正確的過程,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是難免的。整理錯題,培養辨誤的思維習慣,把以往的錯誤變成經驗,才能為下一步追求正確提供保證。整理可以按四步法進行:一是勾畫錯處。二是分析錯誤類別及原因,是會做出錯,還是不會做。會做出錯的原因是題意理解出錯,還是看錯或寫錯數、運算符號,或者是計算出現錯誤。不會做的原因是讀不懂題,還是相關知識沒掌握、沒記住,或者是沒見過。三是整理錯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和自己從錯題中得到的經驗。四是重做錯題。對于整理的錯題還要定期清理、總結,逐步達到完全弄懂保證以后不會錯的程度。
三、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的方法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由于小學生自覺性不強,自控意識和能力較低,需要通過教育培養才能達到養成良好思維習慣的目的。根據良好思維習慣形成過程三階段論(約束→適應→自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小學生的思維習慣:
1、以情激趣,以學習興趣和動機促進良好思維習慣的養成
學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由興趣產生動機、由動機到思考、由思考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產生新的興趣和動機,推動學習的不斷成功。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才能在確定思維習慣養成的目標后,自覺地加以修正和約束,才能在覺得不舒服,甚至難以適應時靠自身意志的力量加以克服。
2、嚴格要求學生,促進良好思維習慣的養成
教師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在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這一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適度地要求學生。就是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對學生的要求應該是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讓學生通過努力實現后能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鼓勵。不能讓學生像《伊索寓言》里看到又紅又大的葡萄的那只狐貍,想吃卻跳得精疲力竭都摘不到,最后只好說:“哼!這葡萄是酸的!”。
(2)具體明確地要求學生。對養成思維習慣的要求不具體、不明確,會使學生感到空洞、抽象,就沒有行動的具體準繩和衡量尺度,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達到了要求,離要求還有多大的差距,主要不足在哪里,感到無所適從。
(3)尊重信任、關心愛護學生。教師只是起著外因的作用,思維習慣的養成最終還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努力。因此在培養過程中應做到尊重信任、關心愛護學生。困難時,鼓勵他們;困惑時,幫助他們;成功時,贊賞他們。
3、糾正不良思維習慣,引導學生克服定勢思維和直線思維習慣中不利的一面。
(1)對學習對象多問幾個為什么,不盲目從眾,克服定勢思維習慣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計算25.36-0.91+0.09,如果問問自己“這道題的運算順序是什么?”“能不能先算0.91+0.09?”就可以避免先算0.91+0.09的錯誤了。
(2)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要一條道走到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克服直線思維習慣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化肥廠生產一批化肥,原計劃14天完成任務。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3.5噸,9天就完成了生產任務。原計劃每天生產多少噸?”有的學生想到了“工效×時間=工作量”,但在題中找不到原計劃的工效,也找不到實際的工效,覺得這道題很難。其實換個角度想,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3.5噸,實際9天比原計劃9天多生產9個3.5噸,也就是按原計劃工效需要5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
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從人文關懷、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去做好這件事情,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讓我們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