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學思想中,“中庸”的智慧,是一種極高的道德境界,包含了事物發展的一個規律和運用事物能夠得心應手的一個內涵。
所謂的“中庸”就是包容與對于事物的合理使用。
在具體的事物中,無論針對什么樣的事物,無論身居什么樣的角色,存在即是合理,接受一件事情是為包容,能夠利用運作,作出恰當的一個抉擇,在適當適度的合理空間下做出適當的行為,為中庸之道。
很多人以為中庸只是存在于口頭之上的一個哲學含義,其實并非如此。中庸,在為人處事之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真正能夠掌握中庸之道的人,才能夠更好的保全自我。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之亦無不及的一個平常道理。
子曰:過猶不及。
凡事都有一個適度,都有一個合理的限度,當你超過那個限度,不管是由于外在原因又或者由于內在心態而導致的過度,都會導致自己出現被動的狀態。所以君子當保持一個合理的尺度,這個就是智慧。
清朝末年的時候,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攻克太平軍控制的幾個城市,最后攻陷了金陵。曾國藩因此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封賞,曾國藩的湘軍此時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0萬人。
這一支強大的軍隊只聽命于曾國藩一個人,這對于曾國藩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如果換做一個平常人對待這樣一種榮耀的時候,大多已經飄飄然了,即便是有很強的定力,也會因此做出一些浮夸以及居功自傲的舉動。
但是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就是懂得了一個中庸的道理。曾國藩知道所有的顧命大臣功高震主的利害關系。他也知道,如果自己太過于強大,看似是一種榮耀,但是實則會產生朝廷對于自己的一個顧慮。
于是曾國藩在這個時候做出一個非常正確的舉動,就是自削兵權,他的目的是解除朝廷對他的顧慮。也因為這一個舉動,更加受到皇帝的一個信任,這就是懂得把握尺度,避免過猶而不及的道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人活一生,懂得自我反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智慧,懂得自我反省,才知道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就拿曾國藩這一個事情來說,如果換做一個平常人,大多是在享受榮耀的時候進入了一種飄飄然的狀態,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了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不知道收斂,居功自傲,也一定會招來皇帝的憂慮,從而給自己招來禍患。
然而《中庸》的智慧,就是在事物的運用過程中注意適度,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尋求內在的一個平衡。
就如同我們剛才所說的,無論是這一個事情是因為外在的原因,又或者是因為內在的狀態而導致的過度,都要學會及時的把控,才不會出現偏頗。
我們還舉一個例子,就好像現在有一些知名的企業家,他們當事業到達一個高峰的時候,有一些企業家就懂得去收斂,自動的退位或者自動的削弱一些東西。看似是一種消極的狀態,但是實則是符合了中庸的智慧,這種智慧就是防止過猶不及的一個道理。
對于我們每一個平凡人來說,在人生的一個自我情緒把控以及對待事情的一個處理問題上,都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以中庸之道來保全自我人生,不偏不倚,才能更好的避開災禍。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于這一篇章的智慧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