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至少要“三閱”,一是要閱讀一些價值投資的著作與文章,特別是大師們的一些經典書籍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投資思想與理念;二是要閱讀公司,通過對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觀察分析,進而了解一些行業和公司的發展動態和經營上的成功戰略,進而鎖定自己的投資標的;三是要閱股,就是對一些股票走勢圖經常地進行觀察分析,看一看一些長期牛股究竟是怎樣煉就的,從而培養自己的投資感悟與投資理性。特別是對于閱股,閑來無事之時就做一做,特別是對經過巨熊之后股價仍是在不斷創出新高的一些公司股票走勢圖常常進行翻閱,并常常追問一下為什么?瀏覽多了自然就有一些感悟。
最重要的是對企業未來成長的研判。
收益,收益,還是收益;成長,成長,還是成長。這個真理真是在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寫好了。我們若是將目前滬深兩市的長期牛股圖全部找出來看一看,這個樸素的真理仍然是不斷被印證著。自然,有一些所謂牛股是依靠所謂概念炒作上去的,這類股票是被長期價值投資者排斥在外的。在行業的選擇上,藥、酒、連鎖等消費行業的公司和具備中國創造潛質的公司的,在這些行業與公司中確實這些年走出了一些大牛股,但是在其他行業也同樣走了一些大牛股。周期性行業一般不被一些價值投資者看好,但是一些有周期性特點的公司如機械制造、水泥、煤炭等資源類公司同樣走出了一批長期牛股,只是它們的彈性更大一些。輕資產的公司走出了一些大牛股,但是同樣一些重資產的公司也照樣走牛。彼得林奇根據自己的投資經驗說,任何行業都會產生大牛股,中國的股市將來是不是也同樣印證這個真理?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自己通過“閱股”是更加堅信的,這就是無論你是什么樣的公司,只要是收益不斷成長著就容易走成長期大牛股(正所謂神馬都是浮云,唯有成長是最真,自然也最給力,呵呵),所以長期投資成功與否,最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在對企業未來成長的綜合研判上(當然這種判斷需要結合國家政策背景與行業背景),在這方面切不可因為一些“想當然”的理論理由不加以認真地分析研究就排斥在外。
如何研判斷一家企業的成長?作為業余投資者自然還是依靠讀公開報告和公開信息(若有能力進行企業調研究更好,但自己若無能力進行調研,有此兩點也就夠了,特別是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這些公開信息是明擺著的)。
對于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是必須要讀的,比如,至少應該對三五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主營業務收入及增長率、主營業務利潤及增長率、凈利潤及增長率、毛利率、凈利率、資產收益率、現金流、存貨、現金、負債等指標進行一下粗略分析,進而得出自己關于公司賬務健康狀況、收益性、成長性、風險性的基本判斷。在這方面有兩個嚴格的指標是必須掌握的,一是凈資產收益率,如連續15%以上,二是凈利潤增長率連續保持20%以上,只有符合這兩個標準一般才納入自己的投資標的。為什么這么掌握?因為根據自己的判斷,過去成功經營的企業歷史已經證明了它的優秀,那么它未來繼續成功的概率自然要大些(這僅僅是自己的邏輯判斷,事實上未必全部如此)。但是一些投資大師們告訴我們,投資不能建立在過去的盈利數據之上。彼得林奇也說過,你永遠無法從后視鏡中看望未來。是的,投資不讀財務報告是不行的,是危險的,但是我們還必須以這些財務數據為基礎為參照,通過對有關公開信息的掌握篩選,然后運用自己的知識背景與能力進行思考,進而對這家企業未來的成長作出自己的獨立研究判斷。一家企業理論上講它的成長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品或服務的不斷提價,二是不斷擴大現有產品的市場份額與市場占在率;三是不斷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四是外延擴張與并購。具體到不同的公司其所采取的規劃與戰略又是不同的,而這些規劃與戰略有的可能會是成功的,而有的又可能是失敗的,或者是最終的收益是不盡如意的,而且誰也沒有辦法告訴你未來究竟怎樣,必須是經過自己的獨立研究與判斷,找出這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前景,而這才是最重要的(自然也是最難的)。換句話說,作為一個業余投資者若想長期成功,必須提高自己這種在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全面的情況下,作出對企業發展盡可能正確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有人說,股市投資有小學水平就可以,這大概說是的股市投資的大道理其實真的非常簡單,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學問,但對此自己還是不敢茍同的,因為對一家公司未來成長性的的判斷有時又確實與一個人的閱歷與綜合學識有關,所謂功夫在股市之外,而這些道理又不是一句兩句能夠說清的。不過,作為業余投資者雖說提高這種能力很難,但也并不是不能夠做到的,其實上市公司中那些卓越的公司有時是盡人皆知的(彼得林奇不是說要善于從生活中選股嗎),而且我們業余投資者也無需研究那么多企業,其實只要聚集自己看好的行業、鎖定幾家卓越的超級明星式的龍頭公司長期追蹤即可,比如自己的幾年的長期組合依然是張裕A、云南白藥、東阿阿膠、恒瑞醫藥、格力電器、濰柴動力,這些公司怕也是股市中人人皆知的知名企業罷,其實上市公司中不乏類似這樣的優秀企業(盡管是少數),作為業余投資者真是的只要用3%的智力(又是彼得林奇語)就能發現的。
感悟之二:不同企業的不同策略對待
如果說投資第一難是對公司未來成長的綜合研判上,那么第二難就是對一家公司股票進行估值了。自己目前知道的,對股票進行估值有市銷率、市凈率、市盈率、現金收益率、現金流折現和PEG等,對這些估值方法理解起來容易,但是本人體會若真是運用起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自己也試圖想從一些投資大師那里找到一些經典估值的辦法,可惜至今仍未找到。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些指標是建立在以前靜態的數據分析之上的(自己認為從哲學上的觀點來看是犯了孤立、靜止、機械、片面的形而上學的錯誤),即便是現金流折現也需要估算一個大致的增長速度,而這又不是我等一般人能夠測算出來的,其實想來這也是對的,世界上哪有一估就靈的靈丹妙藥呢,不然豈不全在股市發大財了?!當然這樣說,并不是全部否認這些指標的作用,相比之下自己還是經常喜歡以PE、PEG來對股票進行估值的(自己認為運這兩個指標,再結合其他因素如不同行業估值、整體估值等綜合判斷就很管用)。近來自己又重讀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這本書(這是自己投資讀得最多的一書,經常放在枕上廁上細細品讀,呵呵),突然又有了點新的感悟。彼得林奇真的是將股票投資升華為了一種藝術(原話為科學加藝術加調研),比如,大師是將股票分成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周期型、困境反轉型、隱蔽資產型共六種類型,然后對不同的類型進行不同的分析,進而采取不同的投資策略(包括買入與賣出)。
按照大師的策略,對比中國股市是不是同樣可行呢?老實話,自己沒有過深的研究,但是感覺對于我等業余投資者來講還真是深有啟發的。其實作為業余投資者,我們也沒有必要對各種類型的股票進行研究進行投資的。彼得林奇最鐘愛的還是收益增長20-30%之間的快速增長型的股票的(以增長率25以上計算十年就近于十倍啊,所謂十倍股吧?),本人認為作為業余投資者也只是需要專攻穩定增長型和快速增長型的股票(自然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增長率可以定得高些,如增長連續幾年達30%的企業還真有一小批呢)就完全可以了,至于周期型股票(如中集集團感覺已快老死了的老牛股近兩年又走牛了)、困境反轉型(如樂凱膠片以前認為沒戲了可后來技術變革又行了)、隱蔽資產型等,若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也完全可以作罷。——巴菲特說,寧可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企業,也不以一般的價格買入平庸的企業,其實與專攻穩定增長型和快速增長型的企業的股票道理相同,彼得林奇也有此種思想論述,這個道理本人認為十分至要,甚至可以作為自己的“投資圣經”對待!
股市中人常常苦于何時買入、何時賣出的策略不好掌握,其實在自己看來,若是自己對自己所持的公司的類型以及成長性有個基本的判斷,再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大致就可以心中有個譜了,——當然這也是十分個性化的,畢竟投資還是個人的事情。
感悟之三:耐心等待時機和耐心持有
呵呵,這個感悟如此簡單啊,大師們,甚至股市中人誰個不知誰個不曉?然而本人認為,越是簡單的道理往往越是難以做到的,股市最難是耐心,所以自己常常要“感悟”一番。
何謂等待時機?投資大師都說,就象做生意買東西一樣,當你發現一公司“物美價廉”了,就是介入時機。自然這是一種介入時機。不過,中國股市真正的好股往往需要個相對好的價錢,就是在巨熊時也相對貴些,這一點是還是需要自己研究判斷的。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時機需要把握:一是階段性的下跌,觀察一些長期牛股走勢圖總是有一個階段是下跌的,甚至有些牛股總是有相當長的時間是下跌或者是滯漲的,有的還是莫名其妙的下跌。二是整個市場先生極度愚蠢之時,也就是大熊來臨之時。現在不少人總是口口聲巴菲特,其實我們考察這位股神買股之時多是在空頭市場彌漫之時就。彼得林奇也講,股市崩盤、大跌、大幅振蕩、自由落體式下跌之時也是買股的大好時機。只是當真的市場出現這種機會時,就怕多數人又沒這個膽量或者是資金已被套牢沒有子彈了!
再說耐心持有。其實長在股市中混,我們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就是抓住個牛股不難,難的還是長期耐心持有,獲取最大回報。不是嗎?望著中國股市中一個一個的長期牛股圖誰個不羨慕?然而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個“網”,其實原來考量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智慧與耐心。這自然又是投資之大難。讀費雪的書,知道他自己年輕時在不斷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中有個“三年守則”,就是一旦選定一支股票,就先守它個三年再說,三年了如果判斷對了繼續持有不然就賣出。自己感覺這種策略很有啟發,因為事實上一家優秀的企業的基本面遠不像市場先生這樣神經兮兮的,即便是快速增長型的企業變成緩慢成長型的時間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的事情,作為業余投資者完全可以像是觀察一場球賽誰是明星一樣,遠遠地進行觀察與研究判定的。當然了,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究竟到多久?這根本就沒有一個死套套,關鍵還是要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的經營情況以及市場先生對它的評價。所以說,耐心長期持有,除了具要具備堅定的信仰,堅韌不拔的性格以外,最為重要的還是自己對所持公司未來成長性的一種綜合研判。也只有建立在對自己所持公司的盡可能深的理解之上,才會與時俱進地采取包括耐心持有在內的相應的持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