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首例清盤公募基金現身。3月29日,華夏基金發布了關于上證能源交易型開放式指數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下稱“上證能源ETF”)、上證原材料交易型開放式指數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下稱“上證原材料ETF”)基金合同終止及基金財產清算的公告。
公告指出,上證能源ETF、上證原材料ETF的基金合同自2013年3月28日起生效,至2016年3月28日止屆滿三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上證能源交易型開放式指數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上證原材料交易型開放式指數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等有關規定,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3年后的對應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2億元的,基金合同自動終止。
而截至2016年3月28日日終,上證能源ETF、上證原材料ETF的基金資產凈值分別為0.31億元、0.22億元,低于2億元規模。因此,觸發上述基金合同終止情形,基金合同自動終止,華夏基金將自2016年3月29日起根據法律法規、基金合同等規定履行基金財產清算程序。
事實上,清盤這一現象在2015年已經屢見不鮮。據統計,從2014年9月首只主動清盤基金以來,累計有36只公募基金終止合同,僅去年便有31只基金清盤。這些基金均為“迷你基金”,或召開持有人大會表決清盤,或直接觸發合同中的清盤條款清盤。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具可統計數據的399只被動指數型基金中,有99只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元,處于清盤線附近;212只基金規模低于2億元,占所有基金數量的53.13%。
據記者了解,與私募基金以凈值作為清盤線不同,公募基金的清盤線是由規模決定。根據規定,公募基金的清盤線為規模小于5000萬元。惟一有區別的是發起式基金,其考察的是成立時間和規模,如果成立的第三年年末資產規模低于2億元,則面臨清盤,上述上證能源ETF、上證原材料ETF清盤就屬于此類。
有業內人士指出,公募基金清盤某產品,一方面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公司主動進行產品轉型和布局的策略。通過對僵尸基金進行清理,基金公司可以釋放更多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更加具備競爭力的產品上。(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