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長文分析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發展使命與前景
商業銀行布局金融科技子公司早已有之,但進入2019年明顯加速,既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兩家大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有北京銀行作為城商行領頭羊開始布局金融科技子公司。11月15日,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之一的廣發銀行表示,也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方案已經制定好了,目前正在行內審批,研發團隊兩年將擴充到1200人。看來,商業銀行要在金融科技“下半場”中強勢回歸,打贏翻身仗,氣貫長虹,勢不可擋 。但金融科技子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差異發展,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特別是金融科技子公司在成立后,如何實現商業的可持續發展,考驗著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智慧和能力。伴隨著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轉型升級,賦能B端、融入產業生態成為金融科技公司的不二選擇。作為我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組成部分的商業銀行,也乘勢而動,“大象起舞”,紛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探索以獨立法人的靈活體制,運用市場化的激勵機制 ,大膽創新,敢于試錯,謀求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前沿技術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同時發揮自身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能力優勢、合規優勢等,探索“開放銀行”“數字銀行”“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提升規模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成為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成立重要使命。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順勢而生,前景可期;是商業銀行在金融科技發展浪潮中,由疲于被動應對向積極主動出擊的重要轉折點;是商業銀行在金融科技發展中打贏“翻身仗”的重要抓手。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使得商業銀行不僅成功堅守住了自己的金融陣地,而且更進一步,主動出擊 ,依托自身所積累的豐富風險管理經驗、專業金融服務能力及科技人才資本集聚等優勢,向著賦能中小金融機構(F端)和助力社會公共治理(G端)等方面努力,在跨界融合、開放銀行的大趨勢下,將金融服務能力、科技服務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等,無感、無縫地嵌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風險隔離下的金融服務與泛金融服務的有機結合,成為金融科技發展浪潮中的一道獨特風景。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具備諸多發展優勢,譬如脫胎于母行,對銀行業務的理解更為深刻,對監管合規要求更為審慎等,同時具備集團和母行強大的資本優勢、人才優勢及較強的技術實力等,能夠保持持續的科技高投入,且短期內沒有盈利的考核壓力等。縱觀已經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其誕生與發展,離不開集團和母行的支持、帶動。如興業數金,源于興業銀行的銀銀合作平臺,而興業銀行素有“同業之王”的美譽;再比如金融壹賬通,依托平安集團等,將業務及技術實力輸出給會員銀行;光大科技則離不開光大集團和光大銀行的服務平臺;南京銀行(雖然南京銀行并未成立科技子公司,但服務模式相似)牽頭成立的“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樂部”,借助南京銀行傳統的“債券銀行”優勢,進一步將合作范圍延伸至金融科技、聯合貸款等領域,通過聯合螞蟻金服打造“鑫云+”互金開放平臺,向俱樂部會員銀行輸出業務、技術及場景等。當然,銀行系科技子公司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競爭對手多樣、互聯網運營能力薄弱以及商業可持續困難等方面。譬如在金融科技領域,并未實行牌照制,因而金融科技子公司沒有像理財子公司那般,“含著金鑰匙出生”。同樣,因為沒有實行牌照制,所以競技場中擁有形形色色的參與者,各路英雄大展拳腳,各顯神通。從傳統的IT軟件服務公司,如主打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的神州數碼、長亮科技及文思海輝等;到主打互聯網金融(電子銀行、理財資管等)的科藍軟件、恒生電子等;以及主打企業財務軟件的用友網科等,均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重要供給方。除了傳統的IT軟件服務商外,還有新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如京東數科,依托京東集團的流量、技術等優勢,向中小銀行輸出場景、技術等能力;阿里系的螞蟻金服、阿里云等,更堪稱行業翹楚;近年來騰訊也成立了騰訊金融科技,騰訊剛剛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中,云服務成為最大亮點,一方面,騰訊云在頭部云計算廠商中增速處于靠前位置,另一方面,從絕對值上看,其與阿里云的差距也有較大幅度縮小。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金融綜合整治的深入,P2P備案無望,有的P2P也轉型為金融科技公司,比如中國第一家網貸平臺——拍拍貸,近日更名為“信也金科”,通過去金融屬性,將主戰場轉向金融科技。在開放合作的潮流下,傳統的IT軟件服務公司與新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也展開聯姻,比如2018年騰訊入股長亮科技,京東入股神州數碼,螞蟻金服考慮從海航集團手中接手文思海輝等。傳統的IT軟件服務公司與新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通過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為中小銀行提供更豐富、更有競爭力的服務。金融科技是一片廣闊藍海,除了傳統的IT軟件服務公司、新興的互聯網巨頭外,也吸引了諸如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金電公司,央行直屬高科技企業)、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央行批準的特許清算組織)、山東城商行聯盟(原銀監會批準的、山東銀保監局監管的持牌金融機構)等單位參與,他們也面向中小銀行提供包括核心業務系統、電子銀行系統、支付云平臺等系統和產品。從上述的單位的成立背景,不難看出,他們在各自的服務領域具有獨特的影響力。此外,隨著網絡金融的深入發展,一些互聯網銀行,如網商銀行、微眾銀行、新網銀行及百信銀行等,借助自身的數據、流量及技術資源,形成較完善的風控模型和風控能力,與中小銀行開展聯合貸款等業務,并向中小銀行輸出風控能力、解決方案等,也成為金融科技競技場中的重要力量。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發展中,除了面臨各種類型的競爭對手外,也需要格外關注產品的客戶體驗、研發效率、迭代周期及互聯網運營等方面。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脫胎于母行,這如同硬幣的兩面,既有理解銀行業務、重視監管合規的優勢,也面臨著母行所固有的場景缺乏、體驗不佳、研發效率較慢、迭代周期較長、薪酬激勵缺乏競爭力、互聯網運營能力較低等短板,特別是在當前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等重塑銀行生態的時代,場景為王,傳統的打法或許已經不再適用,與傳統科技公司及互聯網公司等相比,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場景建設、迭代能力、對客戶體驗的重視程度及互聯網運營能力等均面臨一定挑戰,因而需要格外重視,補足短板。此外,便是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商業可持續運營的問題。科技本身是高投入行業,特別是前期基礎設施的搭建,需要大量持續的投入,科技部也一直是商業銀行的成本中心,比如招行今年中報顯示,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達36.33億元,同比增長63.87%,占營業收入的2.81%。因此,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前期可能會面臨著持續高投入、短期凈虧損的業績壓力。從長遠來看,需要趟出一條商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這就需要平衡好服務集團母行與對外輸出的關系,過去服務集團和母行,是不涉及收費等商務問題的,但如果后續脫離集團和母行后,子公司如何持續運營?從后續商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未來子公司的產品種類、產品定價、商務回款及激勵考核等方面,都需要做出一些調整,這考驗著集團母行和子公司的智慧。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中明確提出:要著力解決利用金融科技實現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體制機制問題,積極穩妥推進治理結構、管理模式、組織方式的調整優化,依法合規探索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等創新模式,切實發揮科技引領驅動作用,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這為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金融行業嚴監管趨勢的持續加強,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監管合規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因而要把握住嚴監管時代機遇,盡管完成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籌建和獨立運營,盡快形成成熟穩定、可輸出的金融科技能力。同時,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也要明確自己能做什么,如何來做等問題,找準定位,差異競爭,與集團母行有效溝通協同,確立符合自身長遠發展戰略的商業可持續之路。筆者認為,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推進未來的發展:從角色轉換到量身定制。首先,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要做好從傳統甲方到乙方的角色轉換,這看似簡單的一種思路轉換,其實卻是最難做到的。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科技發展上常常處于“甲方”的地位,“養尊處優”,習以為常,科技部門也多使用外包合作的方式,行內科技人員作為甲方人員,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甲方習氣。當成立子公司后,從甲方轉換為乙方,需要去主動尋找市場,主動服務客戶,接受客戶批評,服務客戶需求,從高高在上的甲方,到主動服務的乙方,這種轉換,不論是對子公司整體還是對于每一個員工,都是一種艱難的轉化。其次,為B端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服務。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傳統的業務模式正在被顛覆,“零售業務批量化”“公司業務定制化”成為重要趨勢,對于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而言,也要把握住這種趨勢。特別是對于中小銀而言,服務區域的個性化、特色化需求比較多,但當前不論是傳統IT軟件服務公司,亦或是互聯網公司等,出于成本價值(投入產出比等)和系統穩定等因素考量,為中小銀行提供的更多是統一的、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對于中小銀行所提出的特色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業務需求,比較難以滿足,或者能夠滿足,但是產品定價過高,使得中小銀行只能望而卻步,甚至可能另尋合作伙伴。對于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而言,如果要在眾多金融科技服務商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要站在B端客戶的角度,從甲方視角切換到乙方視角,擺正服務商心態,找準突破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主動為B端客戶提供精準的、定制化、參數化的綜合解決方案。相比于互聯網公司,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場景和互聯網運營等方面還要走較長的路要走。從系統運維到業務運營,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脫胎于集團和母行,同樣也面臨著母行所面臨的場景缺失、互聯網運營能力不足等問題,而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在于場景、流量和用戶,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生態體系。當前B端客戶特別是中小銀行,已經不能滿足于傳統的系統開發和應用運維,而是更需要有業務場景和流量的支撐。換言之,中小銀行不單單需要一個系統,更需要把系統與行內業務有機結合,讓系統真正的用起來、跑起來,讓行內真正看到系統的業務價值,而不是淪為一堆“廢銅爛鐵”。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需要為中小銀行等B端客戶提供從系統運維到業務運營等全方位的、端到端的服務能力,真正幫助中小銀行提效避險、增收節支,增強中小銀行的科技能力和互聯網運營能力。比如,金融金融壹賬通在助力中小銀行互聯網運營方面做出了一點的探索和嘗試,已經成為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系統(如直銷銀行等)的重要服務商和運營合作伙伴。從科技輸出到多元服務。目前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主要服務于集團和行內,成熟的子公司開始對外輸出自身的科技能力。但如前所述,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長于系統開發和應用運維,但短于場景建設、流量經營和業務運營,因此在科技輸出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定的市場壓力。其實,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所提供的服務,不僅有科技輸出,還可依托自身所積累的風險管理經驗、業務轉型經驗等,對外提供包括咨詢服務等在內的多元化服務。比如,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可對外提供包括數據治理咨詢、數據合規咨詢及IT治理咨詢等服務。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包括數據泄露等問題,前期的大數據行業整頓就是鮮明的案例,中小銀行的對業務的合規開展有強烈的訴求,而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可借助于母行的業務合規經驗,為中小銀行的業務合規提供咨詢。再比如,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中小銀行的共識,但如何轉、怎么轉的問題,始終困擾著中小銀行的管理層。看得見彼岸(數字化轉型),卻看不到碼頭(不知道從何處出發)。目前不少商業銀行已經在數字化轉型中探索出了一條道路,比如南京銀行在業內率先成立了數字銀行部,光大銀行率先成立了數字金融部,中國銀行也成立了個人數字金融部,均對數字化轉型做出了重要嘗試。這種轉型的經驗,正是中小銀行所渴求的,可以通過金融科技子公司對外輸出。而這種經驗,是傳統IT服務商、互聯網公司等所不具備的,是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所具備的獨特優勢。著眼未來,開放與合作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傳統的IT軟件服務公司與新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已經廣泛開展合作,而傳統的商業銀行也與BATJ等互聯網巨頭牽手聯姻。這是一個變幻莫測的時代,唯變不變,因而,適應金融科技發展潮流而生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也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轉換角色,揚長避短,逐步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商業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