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懂得營養密度,才是1+1>2的開始!
當媽前,我們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精致女孩。當媽后,各個都是“精打細算”的營養師。可很多時候卻是事與愿違。
一直以來,小碗后臺中都有這樣的留言:“自家寶貝胃口不錯,吃得也多,但不知為啥就是不長個?有什么辦法嗎?。”
費盡心思在孩子身上,結果孩子卻不見長?這確實令人頭疼。
其實吃得多≠吃得好≠長得快,想要孩子蹭蹭長個長肉,你還需要了解這四個字:營養密度。
01
想要孩子長個,
這四個字不容忽視!
醫生常言道:“正常孩子身材矮小、營養不良,一般是日常飲食的“營養密度”不夠。”
啥是“營養密度”?它是指食品中以單位熱量為基礎所含重要營養素的濃度。
簡單理解,就是孩子吃一定量的食物,所含的讓孩子吃飽有力氣的能量和長身體的成分,比如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那么,孩子為啥要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主要是以下2大原因:
1.處于生長發育的孩子,需要大量豐富的營養素。
2.孩子胃口不大,吃進去的東西有限,更要保證高密度飲食。
就比如有些寶貝看起來吃得不少,但往往攝入的營養素不夠,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身體的發育。
而在食物熱量相同的條件下,營養素含量越高,營養密度就越高,打個比方:
雞湯,蛋白質含量4.8g,熱量100kcal,營養密度低;
雞胸肉,蛋白質含量14.6g,熱量100kcal,營養密度高。
所以重視孩子飲食中的“營養密度”,即使孩子沒吃很多食物,也能夠滿足每日膳食營養的平衡。
但是在那么多食物面前,
我哪知道那個低哪個高呢?
記住以下3個法則就好了!
02
食物“營養密度”3大黃金法則,
是給予孩子更好營養的首要原則!
吃對食物比吃得多更重要,應用以下3大黃金法則,讓孩子輕松攝取更多營養!
營養密度法則一:固體食物的營養密度>液體的食物
如米飯>稀飯>粥>米湯
半流質、流質食物雖更易被吸收,但相比于固體食物,如米飯,它所能提供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卻少得可憐。
即給孩子喝一碗粥和給孩子吃一碗軟飯,同樣的體積都能讓他們吃飽,但軟飯提供的營養遠遠超過粥。
營養密度法則二:完整食物的營養密度>分解的食物
▌如水果>果泥>果汁
不要迷信“濃縮就是精華”,吃整個蘋果比喝蘋果榨成的汁比較,前者來得更有營養。
由于普通家庭的榨汁機無法達到真空狀態,水果中的成分就會發生氧化,從而導致其中所含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流失。
再說,這樣精細化的飲食方式不僅會把孩子的嘴巴養刁,還會增加齲齒率,引起雙排牙等牙齒問題。
同時,對于1歲以內的嬰兒,美國兒科學會也不建議飲用果汁。
圖片來源:Pixabay
▌又如肉>肉湯
在傳統觀念中,肉湯是一種很有營養價值的食物,但其實肉比湯更加有營養。
研究表明,肉湯、雞湯中的蛋白質含量僅有1%~2%,而肉中的蛋白質含量則在15%~22%左右。
也就是說肉湯中的大部分營養都還在肉中,而湯里絕大部分是水,所以煲湯要記得要吃肉。
圖片來源:Stockvault
營養密度法則三:粗糧的營養密度>精糧、細糧
精米、白面是細糧,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等,以及各類干豆(黃豆、綠豆、紅豆)等都屬于粗糧的范疇。
由于粗糧避免了加工環節,防止了營養流失,營養密度相對于精加工的細糧要高。
不過在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切勿一開始就添加高營養密度的固體食物,以免傷到孩子的腸胃,而是要遵循“由細到粗、由少到多、由軟到硬、由一種到多種、由流食到固體”的科學原則。
而等待孩子長牙后就可以讓孩子多接觸粗糧:
一來營養密度高,讓孩子補夠營養。
二來粗糧還可以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和吞咽功能。
三來粗糧還含有豐富纖維,預防孩子便秘、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