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民航局發布《2018年民航機場生產統計公報》(下稱《公報》),全面展示2018年民航機場運輸生產成績。2018年,我國境內民用航空(頒證)機場共有235個(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下同),機場全年旅客吞吐量完成12.6億人次,較2017年增長10.2%。
《公報》顯示,2018年內我國定期航班新通航的城市有:甘肅隴南、新疆若羌、青海海北、河南信陽、湖南岳陽、新疆圖木舒克,陜西安康機場和廣西梧州西江(原梧州長洲島)機場停航,民用航空(頒證)機場數量達到235個。
2018年,我國機場主要生產指標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2.64億人次,較2017年增長10.2%;其中國內航線完成11.38億人次,較2017年增長9.9%(內陸至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航線完成2872.7萬人次,較2017年增長6.0%);國際航線完成1.26億人次,較2017年增長13.0%。完成貨郵吞吐量1674.0萬噸,較2017年增長3.5%,其中國內航線完成1030.8萬噸,國際航線完成643.2萬噸。完成飛機起降1108.8萬架次,較2017年增長8.2%(其中運輸架次為937.3萬架次,較2017年增長7.4%),其中國內航線完成1015.6萬架次,國際航線完成93.3萬架次。
從各機場來看,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達到37個,較2017年凈增5個,分別為寧波櫟社機場、石家莊正定機場、珠海金灣機場、溫州龍灣機場、合肥新橋機場。千萬級以上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內機場旅客吞吐量的83.6%,較2017年提高2.6個百分點。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穩居國內各機場首位,緊隨其后分別為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云機場、成都雙流機場、深圳寶安機場、昆明長水機場、西安咸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重慶江北機場、杭州蕭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200萬~1000萬人次機場有29個,較2017年凈增3個;年旅客吞吐量200萬人次以下的機場有169個,較2017年減少2個。
2018年,京津冀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4499.7萬人次,較2017年增長7.7%。長三角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22805.0萬人次,較2017年增長9.1%。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珠三角九市完成旅客吞吐量13227.9萬人次,較2017年增長8.4%。成渝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0202.2萬人次,較2017年增長7.3%。協同聯動、錯位發展提升了各機場群的整體競爭力,有助于加快打造世界級機場群的步伐。
從各省機場旅客吞吐量及增速來看,江西增幅達22.5個百分點,增速最快。江西、安徽、河北。西藏、山西、江蘇、山東、福建、青海、河南、寧夏、貴州、浙江、內蒙古、湖南、廣西、甘肅、吉林、湖北、黑龍江22個省(區、市)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2%)。受空域、地面保障資源短缺等影響,海南、北京、上海旅客吞吐量增幅較低,均不足6個百分點。
從貨郵吞吐量來看,各機場年貨郵吞吐量1萬噸以上的機場有53個,較2017年凈增1個,完成貨郵吞吐量占全部境內機場貨郵吞吐量的98.4%。其中,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機場貨郵吞吐量占全部境內機場貨郵吞吐量的48.8%。年貨郵吞吐量1萬噸以下的機場有182個,較2017年凈增5個。河北、江西、湖北、山西、湖南、青海、陜西、寧夏、西藏、貴州10個省(區、市)貨郵吞吐量增速超過10%。
來源:中國民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