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2040年,目的地,火星。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第一批宇航員馬上就要向火星出發了,經過為期6個月的人類航天史上最長的太空旅行,他們終于要著陸了。可是要在哪兒著陸呢?
理想的著陸地點是那些地質比較多樣化的地方,這樣在比較小的范圍里就可以探索更多的東西。當然這個地方一定要挨著那些曾經有過水的地方,因為有水的地方發現生命的幾率比較大,而且最好是溫帶或者熱帶。
在地球的偏遠地區,我們可以建立基地,因為我們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東西,例如空氣,水和生火用的木頭。但是在火星上呢,我們也得靠自然環境。首先我們可以利用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氣,在火星上種植食物,從大氣中獲得水分。有了這些自然資源,再加上從地球上帶來的物資,我們就基本具備了建立基地所需的條件。
火星上的重力是地球上的三分之一,我們還不能確定這對人類骨骼和肌肉會不會造成損害。如果會的話,那么建立移民地就恐怕不行了,太空旅游倒是可以開發,但是火星就只能是旅游景點,而不是我們的久留之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重要,那就是人類能不能在三分之一的地球重力下保持健康。很多猜測是可以的,但目前還沒有數據支撐這種猜測,所以只能是猜測。
獲取火星上的研究數據后,宇航員把數據發回地球也非常關鍵,火星到地球之間的信號往返需要40分鐘,這還要取決于兩者的相對位置。信號延遲將會影響宇航員的工作。這就意味著火星上的宇航員很多時候要靠自己做決定,因為距離實在是太遠了,控制中心不可能對宇航員下令說:好,第二步,往左轉,朝著石頭走!這肯定是來不及的。所以他們要自己做決定。宇航員里的指揮者必須要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地面控制中心只是起輔助和后援作用。
宇航員們居住的房屋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火星建筑。火星協會的計劃中提議,宇航員早期居住的房屋就是飛行器本身,有6米多高,直徑8米多。飛行器有兩層,上層是客艙和公共活動區,下層是實驗室和工作區。
雖然同大多數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相比,這里比較狹小,但實際使用起來,并沒有那么糟,也不會感覺太擁擠。可以把客艙盡量的縮小,為公共活動區留出較大的空間,以方便大家互動。
當火星上的宇航員越來越多時,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搬到地下居住。因為火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沙塵暴可以掀翻地上的所有建筑物,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和宇宙射線對人類的生育十分不利。我們希望人類可以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繁衍后代,而這個地方就是地下。
火星的地下住所可能有點像現代的商場,照明應該不錯,能源來自核能和太陽能,生活條件也應該不會太差。當然,假設前提是那時的科學技術已經足夠發達!雖然所有的這都都只是設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不久就能真正實現登陸火星的愿望,而且是你我可以親眼見證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