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紅六分鐘
春天來了,桃花紅了,網紅們也紅了。 所謂網紅,就是“網絡紅人”,是互聯網娛樂精神的人格化,也是娛樂人物的互聯網化。
它介于傳統的“明星”和“草根”之間,是眼球經濟催生出的新職業、新身份、新力量。
在網上搜索一下“網紅”,你會看到超過1億個搜索結果。
哪怕會令一些人感到不快,哪怕會讓一些人錯愕,網紅江湖已經在影響力大爆炸中形成,并創造出全新的游戲規則。
一起凝視這網紅的時代,網紅的生意,網紅的魅力,網紅的秘密。
網紅的邏輯
文-本刊記者 尹俊國
之所以出現網紅這種現象,是因為年輕人有需求。
網紅邏輯成立的大前提是互聯網已經成為年輕人的首要信息傳播渠道。多項調查顯示了互聯網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有多重要:90%的90后每天上網時長超過兩小時,每天接觸手機平均時長為3.8小時,電腦2.4小時,而看電視只有半小時。
這充分顯示出,當下年輕世代絕大多數的媒介注意力,都被互聯網吸收掉了。在這種情況下,網紅的主要消費力量就是以80后和90后為主的年輕人。再進一步說,就是草根青年階層在消費網紅。
幾十年前,藝術大牛安迪·沃霍爾就放出驚世駭俗的預言: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如今,腦洞大開的年輕人的目標是,將這15分鐘不斷復制下去,做成幾個億的大生意。
網紅甚至不一定是人類,貓貓狗狗,甚至虛擬形象,只要得到廣大網民的喜愛和追捧,就可以成為實力網紅。比如日本有籃子貓、熊本熊,中國則有坐擁幾千萬粉絲的叫端午的貓和叫妞妞的狗,而作為韓寒的狗而爆紅的馬達加斯加,更是深刻證明了當網紅絕不僅是你們人類界的事兒。
每一個深入人心的網紅,都是一個符號,而每一個符號,都是一股力量。他們折射出社會的心態和需求,也成為一個個微妙的寓言,讓我們得以看到無數嗷嗷待哺的心靈空洞。
從芙蓉姐姐、鳳姐的1.0時代,到如今以Papi醬為代表的3.0時代,可謂是江山代有網紅出,各領風騷好幾年。這個過程,網友對網紅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最初的不恥、取笑、惡搞,到如今的認可、欣賞和喜愛的過程。比如網友們對于芙蓉姐姐和鳳姐的看法就發生了從嘲諷到認可的轉變。
Papi醬那一句精彩的自嘲“人不窮怎么當網紅”,雖然會讓王思聰們不以為然,但卻給廣大的草根們指出了一條成名發達的希望之路,也給沃霍爾的預言下了一個網絡精神十足的注腳。
網紅不僅僅是一種網絡亞文化,更是一門大生意。它意味著在一個互聯網不斷深入浸染生活的環境中,人們的娛樂方式正在發生轉變。年輕人不再滿足于抬頭仰視那些在電視里光鮮亮麗的明星大腕,他們渴望看到更接地氣兒、更無所顧忌的新新偶像,這種受眾口味的變化,也意味著娛樂產品運作邏輯的深刻變革已經開始。一些嗅覺敏銳的資本開始布局網紅產業,Papi醬加盟的公司被估值十億,引起轟動。可以預見,當資本涌入網紅業,勢必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成為網紅當作自己的夢想,也意味著一波新的網紅制造海嘯正在逼近。
網紅并不只是在中國的互聯網生態中才有的現象,在每一個互聯網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都有網紅。只是區別在于,“別人家”的網紅經常會關注社會議題,如性別歧視、種族平權等等,而我們的網紅絕大多數只能被歸入娛樂人物。在這方面,我們是不是也需要同樣的“公共網紅”,來增加網紅界的技術含量,甚至成為推動社會前行的另一支生力軍?
我們還要繼續發問:這是一條人人都走得通的路嗎?這對年輕人的價值取向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網紅會有上位的那一天嗎?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文化現象嗎?這場互聯網時代的造星運動會持續多久,又會給年輕人帶來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