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社會化始于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認為:“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1]資本主義生產把小手工業者和小農的、分散的、小規模的個體生產,變為由資本家同時雇傭許多勞動工人并且在其監督下分工協作進行的集中的大規模生產。主要表現是:生產資料由個人分散使用變為許多人共同使用;生產過程由分散的、孤立的單個人進行變為許多勞動者分工協作共同進行;各個企業和部門之間的依賴性和聯系日益增強,單個企業和部門不可能脫離其他企業或部門單獨進行產品的生產,勞動產品從個人的產品變成社會的產品;生產日益依賴市場的需要,狹小、分散的地方市場逐步發展為統一的國內市場,并且進一步擴大為國際市場。生產社會化程度是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其發展趨勢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協作范圍越來越廣,生產愈來愈具有社會性質,分散的市場逐漸匯合成統一的市場,生產和流通日益國際化。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生產社會化向更廣更深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新的科技革命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使大工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8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初,以信息化為基礎的電子計算機普及和信息產業的崛起使得原材料和產品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更加速了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