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與法》)夫妻離婚時會碰到很多實際的問題和障礙,其中,孩子的撫養權往往是爭議的焦點。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案例當中,幾位當事人就為了孩子的撫養權爭得不可開交,連主審法官都覺得左右為難……
雙方在庭上爭執非常激烈,主審法官不得不暫時休庭。雙方原本曾是一家人,都是親戚,如今,他們不顧情面地對簿公堂,爭得面紅耳赤。都是為了一個12歲的女孩。那么,這雙方和小女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這是萍萍寫給法院的一封信。發生在2012年的一場災禍,徹底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人生軌跡。萍萍的母親因為一場車禍,不幸去世。姥姥、姥爺將萍萍接回老家生活。但是回到姥姥、姥爺家之后,萍萍慢慢知道了一個讓她感到震驚的真相。多年來,一直陪伴在媽媽身邊的那個男人竟然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萍萍說,這個突然出現的親生父親從來沒有聯系、看望過自己,作為女兒,她對這個父親沒有任何記憶,更談不上感情。
鑒于親生父親也沒出過撫養費,也沒說要養孩子這樣的情況,萍萍的姥爺姥姥將萍萍的父親,起訴至北京市門頭溝人民法院,要求變更監護權。法官說,這類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判決很容易。但考慮到雙方激烈的態度,即使判決了,可能也會存在履行的障礙,最終受傷的還是孩子。因此,本案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最適合孩子的解決辦法。

萍萍的姥爺姥姥認為,孩子的這個親生父親不稱職,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職責,孩子也長大了,和他也沒有任何感情。而萍萍的父親對此給出的理由是,并不是不想要這個孩子,而是到河北老家去接孩子時,老人比較抵觸,導致見不到孩子,也接不了。一邊是正在撫養孩子的姥爺姥姥,另一邊是孩子的親生父親,中間是剛剛得知真相的孩子,一家人是怎么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呢?
法官在休庭后,親自來到孩子生活的地方,河北易縣的姥爺姥姥家進行了走訪。在這個寧靜的村莊盡頭,我們找到了萍萍和姥爺姥姥一起生活的家。雖然吃喝不愁,但兩位老人年事已高,撫養一個孩子對他們來說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盡管能力有限,但姥爺姥姥對萍萍的愛卻絲毫沒有減少。不久后,萍萍就適應了農村的生活,學習成績也不錯,但老兩口說,這些年的變故對萍萍還是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交談中,法官漸漸了解了整件事情的原委。萍萍的母親名叫張靜,是家里的長女。2001年,張靜來到北京打工,在門頭溝潭柘寺鎮的平原村找到了一份看護老人的工作,并結識了萍萍的父親。
萍萍的父親說,和張靜接觸一段時間后,覺得兩人比較合得來,就結了婚。可是好景不長,就在萍萍三歲的時候,他們的婚姻無法挽回地走到了盡頭。
2010年7月8日,萍萍的父親和母親張靜離了婚,萍萍由張靜獨自撫養。剛離婚,又因此和父母鬧了矛盾,無依無靠的張靜獨自帶著萍萍去了北京的順義,不久后,她和當地一個姓申的男人結了婚,還生了一個男孩。
就這樣,萍萍的父親沒有再見過女兒萍萍。幾經輾轉,易縣的老兩口和女兒張靜又取得了聯系。盡管日子并不寬裕,但在萍萍看來,他們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的時光,是那么的美好、溫馨。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就在萍萍8歲上一年級的一天,母親張靜在去接萍萍放學的路上,遭遇了一場車禍。這個打擊對萍萍,對孩子的姥爺姥姥都是難以承受的。
經法院判決,張靜的直系親屬在這次交通事故中,均得到一定的賠償。萍萍的父親作為萍萍的第一監護人,也參加了這次訴訟,并代萍萍領取了九萬余元的賠償金。然而老人說,這筆錢他領完了,可自己的孩子卻不管了。
母親沒有了,親生父親又是這樣的態度,老兩口不放心讓孩子再單獨跟著繼父生活。于是,他們把萍萍接回了河北老家,并打算一直由自己撫養。一晃四年過去了,萍萍由一個幾歲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也正是因為萍萍長大了,姥爺也決定告訴萍萍她親生父親是頌振。這么多年一直都是姥姥、姥爺對萍萍悉心照看著。而親生父親不僅將萍萍的撫養費領走,還對孩子不管不問。這樣的態度讓老兩口終于忍無可忍。他們一直訴狀把宋某告上了法庭,要求把萍萍父親對萍萍的監護權變更給他們。

一個父親,對自己的親生女兒真能這樣不聞不問,泯滅親情嗎?對此,法官也有所考慮。經過一番懇談后,萍萍的父親訴說了自己這些年來的無奈和苦衷。
萍萍的父親說,離婚后不久,自己也再婚生子了。因為生活的忙碌加之當初的感情問題,自己沒有更多的去聯系前妻和女兒萍萍。
2012年,前妻車禍身亡后,因為賠償金訴訟的官司,萍萍的父親才和女兒萍萍以及易縣的兩位老人有了進一步聯系,并有想把萍萍接回北京生活的打算。
將萍萍接回北京生活的事,兩家人始終沒有談妥。并不是兩位老人從中阻攔,不愿宋某接走萍萍。這一切都是萍萍自己的選擇。

一邊是父親希望女兒回到身邊,盡父親的職責,彌補多年來對孩子的虧欠。一邊是孩子決絕的選擇,姥爺、姥姥堅持要將變更監護權的官司打到底。面對情與法的激烈沖突,本案的主審法官也很難下判決。考慮到雙方都是孩子至親的人,所以他們都會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她做最好的打算,而這也是化解本案矛盾最大的突破口。經走訪并和雙方多次溝通后,法官想出了一個調解方案。

在法官的調解下,萍萍從河北老家來到了北京門頭溝潭柘寺鎮平原村,和父親生活了在一起。經過一個月的接觸,孩子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當初對父親的抵觸,到現在的適應,萍萍的變化讓法官很欣慰。可是,同樣是親人,對萍萍付出心血的姥爺、姥姥,能接受孩子這樣的轉變嗎?
鑒于孩子現在的選擇,雙方的態度都緩和下來。而孩子的姥爺從河北老家來到法院,作出了撤訴的決定。兩家人為了孩子,再次走到了一起。

開學后的第一個星期,為了進一步了解孩子入學的情況,我們的記者來到了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平原村,并撥通了萍萍父親的電話,他說孩子現在挺好,已經適應了北京的生活。
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我們找到了萍萍上學的學校。依山而建的校區寬敞明亮,陽光明媚,空氣格外的清新。萍萍在這里已經迎來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今晚20:00分播出的《經濟與法》。
責任編輯:孫夢璠 UN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