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說實話,昨天看到12歲弒母少年被釋放的新聞,著實嚇了一跳。
當時的報道是,由于未到《刑法》規定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持刀殺害親生母親9天后,12歲的少年吳某康被警方釋放,由家長接回監管。
但他重返學校之路受阻,因為有同學家長擔心悲劇再次發生,對其返校讀書提出反對。當地教育局正在為吳某康制定后續學習計劃,尚未確定最終方案。
據吳某康奶奶透露,12日下午,吳某康原就讀學校的兩位老師來到他們所在的招待所,表示從次日起,學校會派吳某康的任課老師每天來招待所給其孫子輔導功課。
02
如果真的這么處理,顯然是隱患多多。
要是家長有能力對吳某康進行正確管教,他不至于把自己的親媽給殺了。
吳某康殺了母親,卻仍然由家長接回監管,他的父親以及爺爺奶奶等親人會不會處于危險當中?
也許有人說這樣的設想過于極端,但這孩子殺自己的親媽,事兒本來辦得就夠極端的。誰能保證他不會再次行兇呢?
更重要的是,任何案例都有示范作用。
近些年未成年人惡性犯罪的問題就已經非常突出,曾經有未成年人就喊出過“我是未成年人,殺了你也沒事”這樣的話。
如果吳某康殺了人不但受不到懲罰,反倒有老師在學習上給開起了小灶,這算不算是縱容?在其他未成年孩子的眼里,吳某康到底是有過還是有功?會不會有其他孩子也有樣學樣?
03
其實不論大人還是孩子,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考慮成本和代價。
比如我們成年人也可能會對某個人恨之入骨,但之所以不敢采取極端舉動,是因為誰都知道殺人償命,至少也要把牢底坐穿。
吳某康之所以敢動手殺死自己的母親,也是因為“我又沒有殺別人,我殺的是我親媽”,他覺得殺了媽媽沒事,自己還能回學校上學。
如果他知道殺了自己的媽媽會被關起來,不能再過正常孩子的生活,恐怕就不會這么做。
當然,相信吳某康現在應該明白了,12歲的他不但殺了自己的親媽沒事,殺誰都沒事。
這一點,讓人想起來就頭皮發麻。
04
特別贊成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宋英輝的觀點:“一個國家的司法體系中沒有少年法庭、未成年人檢察機構、少年警務,就像一個國家的醫院沒有兒科一樣?!?/strong>
孩子當然有孩子的特點,治病可能和大人不一樣,但生了病也照樣得打針吃藥,最多是劑量小點、針頭細點,但受的苦、挨的疼都必不可少。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的發育越來越早,十二三歲的孩子從“武力值”上已經接近“滿血”,如果又有法律保護他們擁有金剛不壞之身,這真的不一定是社會之福。
未成年人當然應該保護,但不能因為他們年齡小,就可以違反這個社會最基本的規則和道義。
我們更不能因為保護某一個人,卻將其他人置于危險當中。
其實我國的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有這樣的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換句話說,未成年人犯罪的結果不應該是每次都放回家里,再交給父母。
05
不客氣地說,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做父母,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父母。
父母管不了,由國家和社會來管,這才是對未成年人真正的保護。
現在最新的消息是,吳某康已被送往長沙一家機構接受管束教育,為期三年。這無疑是最正確的處理結果。
對于那些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將他與普通人隔離開,讓他們某種程度地失去自由,這對其他人是一種保護,對他本人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和懲戒,對后來者也是一種警示和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