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態度的官方公眾號
ID:旅順口發布
期待您的關注
當代旅順大塢
日俄戰爭結束后,日俄雙方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這個和約規定,俄國將在中國遼東半島的一切租借權轉讓給日本,這個條約根本無視了大清,而大清再一次以沉默表示承認和接受。
此后,日本人在旅順開始了長達40多年的殖民統治。
日軍占領旅順后,于1905年1月5日舉行了占領進城儀式。1月7日,旅順鎮守府、旅順口海軍港務部、旅順口海軍工廠等部門,委任了第一代職員。同年2月6日,旅順口鎮守府開始辦公,專管海軍事宜。俄國旅順海軍修理廠更名為日本旅順海軍修理廠,為了恢復生產,派了200多名日本人進工廠,還招收了500余名中國工人。在大連臨時招收1200余人,打撈和維修戰后艦船,修復被炮彈炸壞的系船碼頭,清除了日俄兩軍堵塞港口的沉船和被日軍炸沉在東港、船塢、航道的艦只。日軍還派掃雷艦隊掃除在旅順海面的水雷。這個期間打撈和修復的船只有巴揚號、馬波瑞斯特號、甫勒多瓦號等巡洋艦4艘,戰斗艦2艘,這些艦經過船塢工人維修后都編入了日本艦隊。
1910年6月,日本軍方宣布開放旅順西港,施行《旅順港管理規則》,當年7月,日本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在西港建造了450尺長的木制棧橋,并對棧橋附近海底進行了疏浚,使其在枯潮時水深也能達到28尺,構建了能系留一艘6000噸級船舶的設施,主要用來裝卸煤炭。
1910年至1914年,擴建了大塢口和抽水機房,以便容納更大的船只。1914年3月15日,日軍設旅順要港部,旅順海軍修理廠歸其管轄。
1922年11月20日,旅順海軍修理廠更名為“滿鐵”旅順工廠。1923年3月28日下午在大連“滿鐵”會社社內,召開“滿船”發起人總會,會議推舉梅野實為議長,宣布會“滿船”正式成立,于4月1日開始營業,本部設在大連市,分為大連工廠和旅順工廠,當時人們習慣上稱大連工廠為小塢,旅順工廠為大塢。旅順工人一度減至200人。
隨著二戰后期戰事吃緊,日本殖民當局感到軍力緊張,把所有工廠都轉向軍需生產,實施戰時經濟體制。1942年,他們把旅順船塢改名為日本鎮海海軍工作部,招回了調往大連的工人,使工廠工人增至400多人,制造迫擊炮彈、子彈和其它炮殼。
1945年,蘇聯紅軍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2日,蘇聯紅軍進駐船塢工廠,從此結束了日本殖民統治者在旅順的統治。
蘇聯紅軍進駐期間,旅順船塢于1946年1月改為海軍102工廠,隸屬蘇聯海軍部太平洋艦隊,當時原蘇聯海參崴船廠為101工廠,可見海軍102工廠是按這一排序命名的。同時任命中校工程師卡琴科為廠長,上校工程師沃德維契柯為政委。
1955年隨著蘇聯紅軍撤離,102工廠開始移交工作,移交自3月下旬始,至5月12日結束。資產分有償與無償兩部分。1956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發出通知,將海軍102工廠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401工廠,1962年3月1日,海軍司令部指示401廠對外用遼南機械廠的代稱。1965年7月1日,海軍將401工廠和對軍外的代稱遼南機械廠均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10工廠。
回顧旅順大船及軍港的經程,不由讓人思潮萬千。一個軍港,時時刻刻與國家、民族的興衰緊密相連。
這里引用清代周馥的一首詩《李蠡純檢討訊旅順風景占此答之》,現在讀之也是讓人嘆為觀止:
北斡西分渡海山,
飛輪遙指白云間。
朝宗萬派瀛寰水,
此是神京第一關。
上圖為旅順本土書法家李東君所書寫的周馥詩作。這個周馥,就是當年來旅順驗收船塢的官員。在前文中我引入袁保齡圖片時,當時站在袁保齡旁邊的、后排中間的人,就是周馥,建議讀者再翻到前面認識一下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