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基地是海軍艦隊駐泊、補給、修理的場所,優良的軍港對一支海軍來說相當重要。早在北洋水師籌建之時,李鴻章就已開始著手準備建設北洋水師的海軍基地。在經過數次實地勘查后,李鴻章選定了在旅順和威海衛兩地建設海軍基地,“綜覽北洋海岸,水師扼要之所,惟旅順口、威海衛兩處,進可以戰,退可以守”。
旅順基地
旅順口全景,從左至右分別為黃金山、西雞冠山、老虎尾
由于威海衛基地工程浩大、繁雜,李鴻章決定先建設旅順基地。旅順口內被老虎尾分為東西兩澳,北洋艦隊主要營建東澳,即東港。東港東、南、北三面共長4106.8尺,西面攔潮大壩長934尺,西北留一口門,供軍艦進出,整個港池四周均砌大石岸。東港內東北由建有大船塢,即旅順大塢,長413尺,寬124尺,深37.89尺,塢口以鐵船橫攔為門,整個船塢均用山東大塊方石,用水泥砌成。另外港內還建有修船各廠九座,南岸建有倉庫4座,東岸倉庫1座,用于儲備船械備件。港塢四周設施用鐵路連接,沿岸有大型起重機5座,另建有鐵碼頭,供軍艦上煤運械。另外在澳東兼有石碼頭,專供修理雷艇、蚊船。港內各設施,共有電燈46座,各處鋪設自來水管,以供官兵工匠飲用。另外,為疏浚港池,旅順港還特地配備進口的挖河機器船(挖泥船“導海”)。
旅順東港,照片中上方的“水池”即是旅順大塢
甲午戰前的黃金山炮臺
老蠣嘴炮臺
北洋艦隊主要的彈藥存放基地——南子彈庫,主要存放彈頭,另有儲存發射藥和炸藥的東、西庫
被日軍占領的旅順海軍公所
停泊在旅順港內的北洋水師軍艦
為保護作為北洋海軍修理、保養基地的旅順,在建設塢澳的同時,旅順基地沿海一側依山地勢,共筑造9座海岸炮臺。以旅順口口門為界,口東5座、口西4座,從東至西分別為:老蠣嘴后炮臺、老蠣嘴炮臺、摸珠礁炮臺、黃金山副炮臺、黃金山炮臺、老虎尾炮臺、威遠炮臺、蠻子營炮臺、饅頭山炮臺。其中除老蠣嘴炮臺為穹窯式外,其余均為露天炮臺,共配置火炮58門,其中200mm口徑以上9門。以后又陸續增建炮臺4座,增添炮位23門。
從1889年起,又環繞旅順背后修筑陸路炮臺,共計17座,炮位78門。與此同時為掩護旅順后路,兼防金州,又在大連灣修筑海岸炮臺5座,陸路炮臺1座,炮位24門。在此期間,李鴻章因旅順船塢工程進展緩慢,于1887年轉包給法國人德威尼承建,1890年11月9日竣工,丁汝昌、周馥等人前往驗收,亞洲第一軍港旅順基地正式建成。
威海衛基地
威海衛基地由于資金等方面的原因從1887年才開始全面建設,由于開工較晚,其設計建造比之旅順基地更加先進,至1890年共建成北幫(威海北岸)炮臺3座(其中北山嘴、祭祀臺炮臺均為上下三層的大型炮臺),南幫(南岸)炮臺3座,劉公島炮臺6座(東泓、南嘴、迎門洞、旗頂山、公所后、黃島),日島炮臺1座。1891年其又在威海衛后路修建陸路炮臺4座,整個威海衛炮臺群,共配置大小炮位167門,各炮臺建造極為堅固,所配火炮多為德國克虜伯后膛巨炮,此外在劉公島和日島上還分別建造了地阱炮,“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燃放之后,炮身即借彈藥之座力退壓水汽,復還阱中”,這種地阱炮射程遠、威力大,軍艦一旦被其擊中則必沉無疑。初炮臺群外,所有配套的后勤設施如鐵碼頭、船塢、海軍醫院、海軍公所等也相繼建成,由此構成威海衛龐大的海軍基地體系。
劉公島鐵碼頭,1891年建成,至今仍可使用
麻井子船塢,位于劉公島與黃島相連處,至今仍在使用
位于劉公島最東端的東泓炮臺,炮火可及劉公島東部海面及威海灣南北二口,炮臺內部有坑道使各炮位、兵舍、彈藥庫相連
旗頂山炮臺,位于劉公島制高點,與南、北幫炮臺配合,可以封鎖威海灣南、北二口
黃島炮臺,黃島原為海中孤島,威海基地開始建設后,通過填海將黃島與劉公島相連,可以與北幫炮臺配合,封鎖威海灣北口。地下有坑道將各炮位、彈藥庫、兵舍相連
日島炮臺,位于劉公島與南幫之間的海中,正當威海灣南口要沖
北山嘴炮臺,位于威海北幫最東端,炮臺公分三層。照片中遠處的島嶼即是劉公島
祭祀臺炮臺
隨著旅順基地和威海衛基地的建成,旅順成為了北洋水師的維護、修理基地,威海衛則成為北洋水師的永久駐泊地。旅順、威海衛兩個基地仿佛巨人的兩臂,環抱渤海,形成了對京畿地區的鉗形防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