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2014年2月4日,劉某給何某出具借條,借款人民幣90萬元,借款期限為兩個月,借款用途載明:借款人因生意周轉,急需一筆資金,并約定利率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4倍計算。上述借款到期后劉某沒有償還借款。2014年4月16日,劉某與妻子李某協議離婚,將家庭共有財產全部分割給李某。2015年6月6日,何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劉某與李某共同償還借款。庭審中,被告劉某自認是因其父親工程需要資金周轉而借款,愿意自己償還;被告李某稱該借款沒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一審法院判決認定借款協議合法有效,二被告雖然離婚,但因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借款,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的規定,判決二被告共同償還借款及利息。
判決后,被告李某向二審法院提出上訴稱:
1、該筆債務不是夫妻共同債務,是劉某因賭博所欠;
2、李某與劉某離婚是因劉某沉迷與網絡賭博,導致夫妻感情破裂,離婚不是為了惡意逃避債務。因而判決李某承擔共同還款責任錯誤,請求依法改判不承擔還款責任。
李某為支持自己的主張,向二審法院提供如下證據:
1、劉某因賭博而挪用公款60萬元犯罪的刑事判決書,
2、查詢下載復制電子數據說明證實: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4月25日期間,劉某在海王星娛樂城一百家樂投注平臺賭博投注交易情況,證明此期間劉某參與賭博損失人民幣二百余萬元。
二審法院認為:因劉某自認因其父親工程需要資金周轉而借款,已經說明該借款沒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何某又沒有提供該款用于劉某家庭生活等證據,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另從劉某參與賭博的違法行為被司法機關予以認定,劉某向何某借款時間發生在其賭博期間,借款數額小于其參與賭博額度與挪用公款差額分析,不能排除該借款用于賭博。此與劉某自認借款沒有用于家庭生活及李某主張與劉某離婚的原因是劉某沉迷網絡賭博,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相認證,并符合民事證據高度蓋然性原則,讓無過錯當事人承擔違法行為人產生的法律后果顯失公正。何某主張劉某與李某離婚將財產全部分割給李某屬逃避債務一節,財產分割屬于當事人自愿處分權利,且不屬于辦案調整范圍為由,依法改判上訴人李某不承擔還款責任。
案情分析
本案一審法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劉某與李某共同償還借款及利息,而二審法院予以改判李某不承擔還款責任,其依據的就是民事訴訟中高度蓋然性原則。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3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并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這就是高度蓋然性規則。
此中所謂蓋然性是指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質。而高度蓋然性,即根據事物發展的高度概率進行判斷的一種認識方法,是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達不到邏輯必然性條件時不得不采用的一種認識手段。這種認識手段利用到司法領域,即所謂的高度蓋然性證明規則。它是將蓋然性占優勢的認識手段運用于司法領域的民事審判中,在證據對待證事實的證明無法達到確實充分的情況下,如果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已經證明該事實發生具有高度的蓋然性,人民法院即可對該事實予以確定。
高度蓋然性規則的理論源于西方的自由心證制度,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在司法審判上的必然產物,它將人類生活經驗及統計上的概率,適用于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情形,主張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只須達到“特定”高度的蓋然性即可,即這種高度達到“法官基于蓋然性認定案件事實時,能夠從證據中獲得待證事實極有可能如此的心證,法官雖然還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但已經能夠得出待證事實十之八九是如此的結論”即可。
理論探討
通過對前面案例的總結與分析,筆者認為:適用高度蓋然性證據規則,其法理依據為:
1、適用高度蓋然性規則,是以授予法官職權主義與自由心證理論為前提,是法官以職權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方式之一。
自由裁量權作為法官審判復雜、疑難案件的特例,是法律賦予法官處理個案時一定的自由權利,是在當事人提交的證據產生的證明力發生矛盾沖突時,由法官通過自由心證來判斷采信對立雙方中一方的證據并駁斥另一方的抗辯理由。它同樣受到法官主觀和客觀上的條件限制,從而影響到個案裁判結果的客觀性和公平公正。
2、適用高度蓋然性規則,是以優勢證據原則理論為基礎,是在舉證規則的基礎上,將雙方當事人舉證內容所賦予的證明力作比較,以優勢原則作為法官內心確信的標準。每個案件最終定論的裁判必須建立在強大的證明力基礎上,才能做到于法有據、以理服人。高度蓋然性規則就是以證據證明力優劣,作為法官裁判的尺度。
但這里面所述的優勢證據原則,并非簡單從原、被告雙方所提交的證據數量上進行對比,而是在質量上符合證據的客觀性、與本案的關聯性、以及證據來源和形式上的合法性判斷。
3、特定案件不適用高度蓋然性原則。即婚姻家庭關系、繼承權糾紛等與人身權益密切相關的特殊類型案件,應適用更高的證明標準,不能以蓋然性的比例作為評判案件的依據,此類案件必須適用直接證據證明標準,可采用現代科技手段、以司法鑒定等形式,彌補蓋然性的缺失。
終上可見,一審法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裁判邏輯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除非夫妻雙方約定了財產的歸屬——個人財產個人所有、個人債務個人償還,故被告劉某與李某共同償還借款及利息。而二審法官的裁判邏輯,依據高度蓋然性原則,李某在二審中舉證證據,不能排除劉某將借款用于賭博,不能充分證明劉某的借款用于婚姻家庭生活,因而依據公平原則,判決李某不承擔還款責任。
相 關 法 律 條 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的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