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時,為何強盜不敢搶劫路上的書生?關鍵有四!
百家雜評
自楊廣開始科舉考試以來,有無數考生高中舉人。有統計顯示,僅明朝就有10萬多人中舉。如果按明朝來大概計算,那么從第一次科舉考試算起,估計古今所中的舉人,應該不下于50萬。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每一次錄取的舉人,大概200人左右,不到整個趕考書生的10%!換一句話說,古今趕考的書生,整體數量絕對驚人。
那么,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即:即便是“盛世”之際,天下也有很多強盜,路上極為不平,那么這么多的考生,如何確保自身安全,如何能平安抵擋京城的呢?
其實,考生能夠平安低京,原因很簡單,主要有四:(1)官府給予銀兩、干糧等支持,(2)旅途上的官府,也會酌情給予一定幫助,(3)考生通常走“官道”,不走小道,(4)強盜不敢搶!
“百無一用是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為何強盜不敢搶呢?有一個現象要說明一下,即:即便有官府給予的財力支持,但畢竟微薄,于是很多書生變賣家財上京趕考,所以書生手里還是有幾個錢的,強盜一搶一個準!
既然如此,膽大無比的強盜,為何不敢下手搶書生呢?原來,關鍵有四個原因,每一個都很現實!需要說明的是,強盜不搶書生,和對“敬畏讀書人”并沒有關系!
(1)由于考生眾多,官府不可能一一派兵保護,所以就給予一個“禮部會試”或“奉旨進京”等旗幟。強盜見到了,自然而然就不搶。原因很簡單,一旦搶了,就相當于破壞朝廷威嚴和臉面,官府就可能因此來圍剿!
(2)書生未來不可限量,一旦高中進士飛黃騰達了,以后就可能回頭報復。所以,為了避免未來的麻煩,還是放過這種書生。古人有一句話,不是隨便說的,即: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3)所謂窮書生、酸秀才,總得來說,一般書生還是很窮的。搶了也搶不到幾個錢,所以還不如不搶。更為重要的是,風險和收入不成比例呀!強到一文錢,卻可能遭到官府圍剿,和未來的報復風險,得不償失也!
(4)經過漫長發展,于是就形成了行規,最典型的就是“十不搶”,書生名列其中!為什么有這一行規?因為一旦有人破壞行規,那么周邊的強盜可能都會倒霉,因為官府一來圍剿,可能就不是只打一處!
正因為有如此原因,所以古代書生才敢于進京趕考。當然,如果書生沒能考上,返回家鄉的話,就沒有這種待遇了,是生是死主要看運氣!
最后,值得一提的還有兩點,(1)古代朝廷對科舉非常重視,雖說無法徹底保護進京趕考的書生,但還是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護,(2)古代強盜也有講究,所謂“盜亦有道”,強盜有強盜的規矩,不像毫無節操的現代人!當然,強盜的規矩,或許出于生存的需要,但在客觀上卻說明他們還算有“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