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京趕考記憶
在諸多影視劇中,常看到那些背著行李帶著書童,行走在“進京趕考”路上的書生,比如在《聊齋》中,他們常常路過一地就歇息一時,邊“旅行”邊復習,可謂是瀟灑不羈。等到功成名就,提得狀元歸來,便會鑼鼓齊天,騎馬坐轎,從街道上高調路過,必會吸引不少人。
為什么要進京趕考
要知道這個原因,就要先了解科舉制度。古代文人選舉和現在不同,科舉制度從隋朝就已經開始,一直到清朝光緒年間,科舉制度才被廢除。古代的書生寒窗苦讀十年,就是為了可以“進京趕考”,改變自己的人生。在唐朝,科舉制度相對完善,考試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這四個等級。
院試也叫童試,大概就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參加考試,童試一般是在自己家鄉的州縣學習,童試通過以后,就可以成為秀才,我們所說的一生就是個“窮秀才”,實際上,這窮秀才就是指最低端的“文人”。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參加鄉試,如果不再考試,那一生就真的是“窮秀才”了。
會試和殿試一般都在京城考試,會試通過以后,就可以緊接著去殿試,如果說會試是百里挑一,那殿試就是萬里挑一了。在古代,可以去進京趕考的不是一般人,往往都是極有天賦的人。
進京趕考需要多久
在古代,沒有火車沒有飛機,進京趕考也不是一件易事,光走路就得幾個月之久。如果你通過了鄉試,一般朝廷會快馬給你發“火牌”,實際上就是你的“準考證”,在一路上憑借火牌可以暢通無阻,以確保不錯過考試時間。
為什么進京趕考途中不會被打劫
可見,在古代,進京趕考的學子都帶著很多銀子,很多學子都家境貧寒,都希望通過讀書考試改變自己,很有可能把家里的家底都換成了路費。那既然進京趕考的人這么“有錢”,那些強盜為什么都不敢搶劫這些書生呢?
朝廷棟梁官府保護
古代尊重讀書人
怕中了狀元后報復
蘇軾錯過“狀元”
要說歷史上最多的文人時代,那宋代當屬其一。我們都曾在書本上見過的有:晏殊、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李清照、柳永、辛棄疾、文天祥等等,在宋代,涌現出了大量文人墨客,要知道,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單單宋朝就占六大家。除了“三蘇”,還有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在歷史上,蘇軾“進京趕考”還鬧出了烏龍事件,以至于錯過了狀元。當時,蘇軾參加會試的主考官正是歐陽修。考試完畢后,蘇軾的一篇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讓歐陽修贊不絕口,文章里寫的諸多見解深得歐陽修喜愛,稱作者簡直就是奇才。
盡管如此,蘇軾也沒有怨恨歐陽修,反而和歐陽修成為了好友,收獲了傳世友情。事實上,在宋代,這種以文會友不在少數。而和其命運大不相同的,當屬宋代柳永。柳永是古代女子盡知的是多情才子,他寫的詞大多抒發對紅塵的哀愁,深受諸多女子喜愛,比如著名的《白衣卿相》,可在柳永的“進京趕考”生涯中,多次考試不中,可謂是人生遺憾。
由此可見,在古代,想要考取功名不是一件易事,考上了皆大歡喜,如果多次考不中,那真的可能會把自己抑郁了,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多次考不中,便變成了“瘋瘋癲癲”。有人一生沒有考中,比如蘇軾的父親蘇洵,看著王安石已經成為宰相,自己最后也沒有考中進士。
中了狀元可以做駙馬?
在諸多的影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很多高中狀元的文人,常常會騎馬抬轎歸來,轎子里坐的可是千金公主,也就是當駙馬了。所謂駙馬,就是娶了宰相的女兒或者皇家的公主,那身份也是完全蛻變。
實際上在古代,中了狀元就當駙馬,并不是真實的。只有唐朝的鄭顥選擇了駙馬,鄭顥天資聰慧高中狀元被唐宣宗賞識,并把萬壽公主許配給他。實際上,古代的書生都有從小青睞的女子,并不喜歡當駙馬,鄭顥也是如此。
在古代,文人才子是非常受到女子喜愛的,會寫一首好詩一篇好文章,那絕對是相當的有吸引力,所謂才子配佳人,在這些眾多女子中,每個才子都有一個心愛的姑娘。“等我金榜題名,便娶你當妻。”這幾乎是每個進京趕考書生的誓言。
現代的“狀元”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制度在清朝就已不存在,如今我們所說的“狀元”,指的是高考狀元。比如“廣東省理科狀元”,這些考生往往都是省內的理科或者文科第一名,也是非常有含金量的。
成為了“高考狀元”,那就意味著要去名校深造,未來想來也是明亮的。古代的考生跋山涉水進京趕考,他們寒窗十年,讀書萬卷,肚子里有千萬筆墨,也不一定能考中,那些多次考不中的,到白發蒼蒼也沒有實現夢想,比起現在的高考,實在太可悲了。
作者/老黑
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