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男,出生于廣東廣州,祖籍江蘇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老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放下國內的家族事業去到美國進行學習,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都曾學習過建筑學。
貝聿銘老先生作品以社會公用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
貝聿銘老先生出生于蘇州望門,輝煌燦爛的貝氏家族的傳奇故事流傳至今,貝聿銘老先生家族前人、父輩們首先試險在我國的金融業闖出了一片天地,之后則并轉向官場,家中的人物各個都位居要職。貝氏家族的十三世貝潤生和貝理泰分別在金融界、顏料行業有一席之地。
貝聿銘老先生的祖父貝哉安參與創立了上海銀行,而貝聿銘老先生的爸爸貝祖貽也繼承了家族企業,關于金融行業,也是中國銀行的創立人之一。其次是貝聿銘老先生的母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國子監祭酒的孩子莊氏。貝聿銘老先生生于廣東,但卻在我國的瑰寶文化建筑獅子林(蘇州古典園林)長大。十年后貝聿銘老先生來到上海就讀青年會中學。
1935年,貝聿銘先生遠赴國外學習,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1939年,貝聿銘老先生從學校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筑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在“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NDRC)工作到1945年,此后3年貝聿銘老先生不斷鉆研,于1948年,貝聿銘老先生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筑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筑界的慣例,選擇了中國建筑師貝聿銘老先生來合作打造建筑,這一合作長達十二年之久。
十二年中,貝聿銘老先生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貝聿銘老先生也為自己曾就讀的麻省理工學院打造了屬于自己風格的教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讓貝聿銘老先生成為了世界建筑界的熱門人物,也為此后他此后數十年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1960年,貝聿銘老先生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1963年頒贈他“人民建筑師”的光榮稱號。
在貝聿銘老先生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而是使用了混泥土原材料作為建筑的主要核心材料,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老先生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
1964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政府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約翰·肯尼迪圖書館。這座建造時間長達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圖書館,由于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美國建筑界引起轟動。
1979年,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找到了當時已經在世界建筑界站穩了腳跟有著不凡名氣的貝聿銘老先生設計打造香山飯店。貝聿銘老先生根據自己的一貫想法——“民族的便是世界的”,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飯店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成為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建筑。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
晚年的貝聿銘老先生仍然接受了多個項目,例如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和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1980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貝聿銘老先生來重新打造盧浮宮,盧浮宮有著800年的歷史,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對于貝聿銘老先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貝聿銘老先生從未停下腳步一直在為自己熱愛的建筑奉獻。
貝聿銘老先生與今年5月16日仙逝,就這樣離我們而去,在貝老身上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的拼搏精神,雖出生名門卻始終不忘初心。相信新一代的年輕人們將繼續追逐貝老的步伐,在世界建筑藝術的舞臺上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