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匠心之城
編輯|易向
小時候,
把夢埋進土里,
長大后,
生出了一片桃花源。
“貝聿銘”
他說,
“我要造一個地下的天堂。”
于是世上便有了:
美秀美術館。
這個坐落在,
日本深山里的美術館,
每年迎接著,
全世界的獵奇者。
進山要步行。
穿過長長彎彎的,
窄路,小橋,隧道,
建筑在蔥綠中若隱若現。
美術館的靈感,
來源于1998年 ,
但比這更長遠的,
是貝聿銘對桃花源的幻想。
長長地隧道盡頭,
有一座輕巧的橋梁,
正應了那句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美術館80%在地下,
隨著傾斜玻璃幕墻,
自然光線流露,
開放的空間,
給人無限的遐想。
做出這一切的人,
叫貝聿銘,
如今已經年近百歲。
1917年,
動蕩中貝聿銘生于廣州,
童年卻隨著父母到蘇州生活,
在蘇州園林的熏陶下,
建筑成了他的夙愿。
蘇州園林悠長曲折,
古人素來敬畏天地,
把心思放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上。
園林便是奇思妙想的成果,
在自家院子里安放山水,
順便安放好心事。
這樣的哲學藝術,
對貝聿銘影響至深,
即使后來因為戰亂,
他聽從父親遠赴美國,
也沒有消減他對詩情畫意的眷戀。
1945年,還沒從麻省理工拿到碩士學位的貝聿銘,因為成績優異,被哈佛破格聘為講師,但在3l歲時,他毅然離開哈佛,到當地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貝老后來回憶說:“學校里自由不夠,希望能學點新東西。”
就這樣,
一代華裔建筑大師,
開始了自己,
橫跨國界的藝術征程。
但是房地產公司,
也裝不下貝聿銘,
對建筑自由的向往,
他毅然出走。
當時有25個人跟著他走了,
他深覺責任重大,
但在文化建筑方面的渴望,
又讓他走得無比堅定。
58年建立自己的建筑工作室,
而貝聿銘真正躋身于,
世界一流之列,
還是1964年的事。
那一年,
貝聿銘設計了肯尼迪圖書館,
因為設計新穎,造型大膽,
被譽為美國史上,
最佳杰作之一。
貝老創造過許多不朽,
香山飯店、華盛頓國家藝術館、
美秀美術館、香港中銀大廈……
所有作品都蘊含了,
他對文化的追求。
但這股執著的追求,
在老爺子64歲的時候,
將他推到了文化爭議的頂峰。
80年代初,
應法國總統邀請,
貝聿銘參與了盧浮宮的重建設計。
當時貝老為新館,
設計了一座金字塔,
設計圖出來的時候,
法國上下一片嘩然。
這樣的設計,
會毀了“法國美人”容貌,
民眾高喊著,
“法國不要金字塔。”
“法國人不分晝夜表達不滿,甚至把翻譯都嚇倒了,幾乎沒有辦法替我父親翻譯他想答辯的話。”貝聿銘女兒回憶,“在當初設計這個方案時,受到巴黎大部分官員和百分之九十民眾的反對,父親本人走到街上,也曾有憤怒的市民朝他吐唾沫。”
頂著舉國的壓力,
在盧浮宮13位館長的贊成下,
新館依舊按照貝老的設計圖落成。
這顆飛入盧浮宮的巨大寶石,
震驚了巴黎,
同時震驚世界。
如今,
它已然變成巴黎人,
最愛的建筑,
人們熱衷于贊美它的崇高,
貝老也得了普利茲克獎。
老爺子有個習慣,
喜歡說自己是“蘇州人”,
于是他把自己的封筆之作,
獻給了蘇州。
起于蘇州,
終于園林,
也算是圓夢一場。
貝老表現的興致勃勃,
他兒時曾在獅子林玩耍,
那時這個最有名的園林之一,
還是貝家的私家園林。
轉眼到2003年,
他用全新的材料,
在拙政園、獅子林和忠王府旁邊,
建造了一座博物館。
這一次,
他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
設計圖出來,
大家覺得新材料會損害,
古建筑的真實與完整。
經歷過一次的貝老,
這一次沒有為自己辯解,
若是失去了藝術的前瞻性,
失去了與當代的結合點,
建筑的永恒就會被打破。
“蘇州博物館真正呈現在世人面前時,
我想他們會理解并喜歡的。“
事實結果不言而喻。
除了某些磚瓦,
它看上去與許多蘇州民房,
別無二致,
然而走進這里,
你會發現濃濃的貝式風格。
現代幾何形坡頂,
近乎著迷的光影魔術,
再加上隨處可見的綠意和山水,
蘇州博物館活了。
99歲,
貝老早就盛名于世。
然而他一生不為名聲所累,
經典的藝術品從他筆下流出,
成為生命的源泉。
“任何名分,
都會隨時間流逝,
真正留下來的,
只是建筑本身。“
以上內容來自匠心之城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