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研讀毛選之前,我大致確立了一下我的歷史觀,
這個世界上,很少有真正的偉人,大多數都只不過是頂著各大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的名號而已。而真正的矛盾與爭斗都是桌面下各大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
對環境有著深入的了解,并且經過推導性的分析,找到各利益集團的沖突點,掌控沖突點,然后自然而然地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具體如何操作,請自己思考。
而真正的偉人,在這些的基礎上,更多了一個慈悲的距離。
論十大關系中的思想指導下的處事方法論
1、 存先于興,興基于存。
2、 改良大于改革,不可全盤推到(切忌)
3、 制約因素優先于受制約因素
4、 總量變大,各比例系數不變,最大利益再生產。(匹配)
5、 只規定大方向,放權調動積極性。
6、 分清優劣勢從屬,以及其內部聯系與轉化。
7、 能爭取的就爭取,積極容納一切可爭取因素。
8、 初期必須從嚴,后期要寬。圍城必闕。
9、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10、 因地制宜,客觀批判。
首先說一下為甚么非要選這篇文章的指導思想作為一個方法論。因為這篇文章所敘述的角度很全面。論十大關系是毛澤東花費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聽取了中央34各部委的所有報告之后總結出來的十個現階段存在的主要矛盾。所以說這篇文章所選取的角度,是經過慎重篩選過的,是在眾多矛盾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的。1956年作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七年,是處于相當初期的階段。其問題自然也可以反應絕大多數初創團體存在的普遍問題。選其作為基礎依據可以幫助我們省去一些甄選、權衡的工作,是處理事情起來更加的直奔主題,更加迅速的看透事情的本質。
老子云“治大國如烹小鮮”。反之,烹小鮮亦可用治大國之法。國且能治,何況一小鮮乎?
總體概述:
毛解決問題所選取的角度都很準,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準,具體而言,這是他天才的表現。后人總結是這樣的: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次要矛盾,在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間的關系。然后進行解決。
一、 重工業與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存先于興)
在這層關系中,毛澤東首先肯定了重工業的重要性。重工業依舊是投資的重點,但同時強調要更多的重視輕工業和農業。因為輕工業和農業可以使基礎更加的穩定,先確保穩定性,活下來,再尋求發展。
筆者理解:先來剖析以下各個產業在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重工業是發展的目的,
輕工業致力于維穩,
農業代表保證勞動力。
關系:重工業是目的,農業、和輕工業是既是發展重工業的先決條件,也是一部分發展的目的。(發展方向不同的時候,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角色也不一樣。像那個時候國家已經穩定了,主要目的是解決日益增長的需求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所以發展史主要矛盾,限制發展的因素是次要矛盾。重工業發展是主要矛盾,輕工業和農業是次要矛盾,但是此等情況下次要矛盾已經成為解決主要矛盾的限制因素,故在解決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抽出一部分精力緩解次要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要想發展上層建筑,要先把經濟基礎打牢,而經濟基礎的基礎是什么呢?是勞動力,是穩定的外界環境。只有在穩定的外界條件下,勞動力才可以有秩序的開發利用,再發展經濟,再上層建筑。這就是“存先于興”的最根本指導思想。
二、沿海工業與內陸工業的關系(改良大于改革,逐步引導,杜絕用力過猛)
我國的工業,無論輕工業還是重工業,70%在沿海,30%在內陸。應該平衡發展沿海和內陸。但是,因為要發展內陸而拋棄沿海地區已經存在的優勢,這是不對的。廢除一切的改革,雖然見效快,但是成本太大。用力過猛,反而要花時間去補。
筆者理解:以前擁有的一切優勢,我們要堅持到底的利用。即使有風險,也要利用,絕不能讓以前的鋪墊就此浪費。更不可用力過猛,全部推到再重新建設。這樣做成本太大,既浪費了以前的努力,也失去了現在應得的成果,又要花費資源去重建。損失是三倍的!!!所以為了尋求利益最大化,要先逐步轉型,既發揮過去的優勢,也要彌補弱勢環節上的不足。(當然,弱勢心得改良體可以造成十倍二十倍的收益,全盤推導也不是不可以。這已經不在改革的范疇之內了,這叫革命!)
三、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制約因素的發展優先于受制約因素,附帶善于聽取群眾意見)
要想加強國防,先加強經濟。有一個邏輯很有意思。要是真的想要,十分想要原子彈,你就少花些軍費,多發展經濟。如果不是十分想要,你就按照老章程辦。看似矛盾,實際上是再次強調自己的觀點,要想發展國防,先發展經濟。裁軍的事情也要按照第二套關系辦。要逐步,要分層次,切不可一步到位。
筆者理解:這里,毛說,只有經濟建設更快了,軍備才能更好的發展。俄羅斯就是一個例子。在此驗證這個想法的正確性。
從長遠角度看,發展軍備到達一定程度,一定會受到經濟發展跟不上所帶來的牽制。也就是說軍備發展受制于經濟發展。毛給出的策略是,先發展制約因素,制約因素發展好了,才有空間去容納受制約因素。舉個例子,把西瓜套進壇子里,當西瓜長大到了一定程度,由于壇子的限制,西瓜也長不大了。
四、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收益比例:總量加大,內部投資比例不可偏向任何一方。確保再生產可得出最大利益。)(匹配)
1、我認為這是論十大關系中最精彩的一條。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個關系到底要如何協調。答案:兼顧,三者互相的關系都要搞好,不能有偏私。
2、工人創造的價值提高了,對應的福利和工資也要提高。時刻注意體系內部各系數的平衡。
3、中央要給工廠放權,充分調動工廠的多樣性和積極性。從原則上,是統一性與獨立性的關系。這是一種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先統一,統一進行一段時間之后再鼓勵獨立性。比如說我們開會是統一性,散會只有有人散步,有人看書,有人吃飯,就是獨立性。
4、總結過往經驗,摸索著前進。
5、切忌掠奪式開發,穩重求進。還是要平衡各種關系。要做到,九成都在進步,剩下那一成,至少也要原地踏步。
筆者理解:這一節里面的內容比較多,于是我分成了幾條。
我認為這是論十大關系中最精彩的一條。1,要想馬兒跑,還不給馬兒遲早,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好事。工人的產出變多了,就應該相提高收入。2,國家,生產單位,生產者,構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三層次結構,三者的增長比例要一致,比如某一層次的發張太多或太少了,整個體系就會失重,以致坍塌。
總體思路是:總量增加,但收益的分配比例不變,可形成再生產的效益最大化。在各個生產環節中,利潤的大小肯定不同,不能因為某一環節利潤大就專顧這一點而忽略其他。要均衡發展,也就是投資比例不變,這樣最有利于再生產。工人和農民的例子是為了論證這個觀點,還有蘇聯的反例,要想馬兒跑的快,還不給馬兒吃草,哪有這樣的好事。要想整個系統集體增加,卻只專精于利潤高的部分,而不發展利潤少的部分。哪有這樣的好事。
再有就是統一性與獨立性的關系。此處要與下文提到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區別開來。這是兩種方法論。所謂統一性和獨立性,是集體帶路,帶到一定程度之后讓各個內部集團自然發展。而中央和地方的方法論是:中央給訂各目標,讓地方想辦法去完成。不在過程中設置規定方案。
五、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只規定大方向,通過放權來調動積極性。)
1、鞏固中央領導條件下,擴大地方權利,擴大地方的獨立性與活力。不可綁死地方,要發揮地方的積極性。
2、中央的命令與要求與實際脫節,存在被架空的現象。
3、先溝通,了解情況,再協調者下命令。權力重心下移扁平化發展。
4、要統一,也要特殊。
5、省市和縣鄉鎮的關系參考與中央與地方
6、省市與省市之間,顧全大局,互助互讓。
筆者理解:
一個勤勞的leader下面永遠有一堆懶散的手下。領導做的太多,下屬就會變懶。領導規定的太多,同樣會限制下屬的想象力。所以應該領導給出指導方向,下屬自己想辦法解決,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一、中央的命令存在被架空的可能性。所以要部委與省市溝通好之后,再給省市下達命令。
二、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就靠放權,一層套一層
三、各省市之間,顧全大局,互助互讓。
六、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分清楚優劣勢的從屬和內在聯系)
人們總說,中國,地大物博仍口中多,歷史悠久。這是不準確的。準確來說,漢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地大物博,各民族交融歷史悠久。我們還是要促進融合的,對于少數民族,我們要幫助。而一切因素只有通過人的作用才可以發揮出再大的效益。
筆者理解:面對我們的優勢劣勢,要分清楚各自的歸屬團體,不可一概而論。也要注意優勢團體和劣勢團體之間的關系。這一切也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僅僅有資源還不行,優勢一定要靠著項目的發展才能體現出來
七、黨和非黨的關系(爭取過來總比當作敵人好,爭取一切可利用因素,專權先于放權)
肯定了還是幾個黨好。我們有意識地留下民主黨派,給他們權力。自己黨內有騎墻派,反對派里也有騎墻派。我們要想辦法把他們爭取過來。
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都是歷史上發生的。凡是在歷史上存在的,都必將在歷史上消失。消失也并沒有什么不好。
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專政,現在非有不可,否則不能鎮壓革命,社會不能自保。但是必須反對官僚主義,
筆者理解:站在積極的角度上,不作為也是一種反對派。但是到底誰是站在反對派立場上,這件事很難確定。我們不能只想著消滅他們,要想著把他們爭取過來,利用一切可利用因素,不可把自己與所有“非我族類”隔絕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團體的建立初期,專政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控制所有力量往一個方向使。就像水龍頭,只有先把水束一下,才能當成水流噴出去。
八、革命與反革命的關系(先嚴后寬)
反革命使有害因素,一定要消滅。能爭取的爭取,不能爭取的干掉。
第一點:51年和52年的鎮壓革命是必須的。肯定過去做的對,對現在有意義,所以現階段要這樣看待。
第二點:點到為止,
第三點:少捉少殺,交給人民去處理。
第四點:機關學校部隊要請查反革命,但是一個不殺,大部不捉,
不殺是有理由的:1,殺了不好,落人口實
2,人死了就沒了證據
筆者理解:這個有點難。革命與反革命的關系做事不可從頭到尾都強勢。前期強勢,到了中期要緩解強勢的程度。你一直強勢下去,不反的都被逼反了。所以要先嚴后寬。
九、是非關系(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積極容納后來者。)
對于犯了錯誤的人,要幫助他們。光看是不夠了,還要幫。而且要給人家改錯的空間和余地。這樣就把人爭取過來了。
十、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因地制宜,客觀批判)
我們應該向外國學習
每個民族都有長處,都有短處。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適合自身為主。不可跟風。評價人物,也要客觀。
反對教條主義。
技術方面,我們大多都不懂,要大部分還要完全照著西方辦,這事客觀真理,沒什么可挑的。我們懂的那部分,就不要照搬。
排除掉他們不好的風氣,學習管理理念,
中國兩個缺點,也同時是有點。
妄自菲薄同時也是謙虛
革命后進,但同時也虛心。
匯總:
一、重工業與輕工業、農業的關系 (存先于興)
二、沿海工業與內陸工業的關系(改良大于改革,逐步引導,杜絕用力過猛)
三、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制約因素的發展優先于受制約因素,附帶善于聽取群眾意見)
四、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收益比例:總量加大,內部投資比例不可偏向任何一方。確保再生產可得出最大利益。)
五、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只規定大方向,通過放權來調動積極性。)
六、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分清楚優劣勢的從屬和內在聯系,并搞好內部關系)
七、黨和非黨的關系(爭取過來總比當作敵人好,爭取一切可利用因素,專權先于放權)
八、革命與反革命的關系(先嚴后寬)
九、是非關系(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積極容納后來者。)
十、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因地制宜,客觀批判)
論十大關系中的處理問題的方法毛處理問題的一貫方式。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在進行解決。
調查不夠不擺立場。準備不足不動手。
坦白講,這篇文章就是寫個一個創業者的。在創業的初期,到底要注意什么,要怎么看待分析問題。
1、 存先于興,興基于存。
2、 改良大于改革,不可全盤推到(切忌)
3、 制約因素優先于受制約因素
4、 總量變大,各比例系數不變,最大利益再生產。
5、 只規定大方向,放權調動積極性。
6、 分清優劣勢從屬,以及其內部聯系與轉化。
7、 能爭取的就爭取,積極容納一切可爭取因素。
8、 初期必須從嚴,后期要寬。圍城必闕。
9、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10、 因地制宜,客觀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