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一大批教師自覺地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摸石頭過河”。他們讀教育名著、上“教育論壇”、堅持教育寫作,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經過轟轟烈烈的“高潮”之后,卻有點“繁華消歇”的感覺,這個時候,不少教師便“棄筆而去”,慢慢地,也有不少人在教壇上“銷聲匿跡”。為什么會這樣呢?筆者曾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人總有一種惰性,總不想去改變自己,當自己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遭遇到成長“瓶頸”、屢行屢挫時,心里有可能打退堂鼓,長此下去,便形成一種“慣性”:“知足常樂”,安于現狀,反正努力了也是徒勞,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
其實,很多教師都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要成為“名師”是一種“癡心妄想”,這也是不少教師在遇上“高原現象”之后、便放棄勇往直前的原因。筆者認為,任何教師都能成為“名師”。對于在專業成長道路上取得一定成績的教師們來說,他們的心里其實都藏有專業成長的一些“錦囊妙計”,只是缺乏一種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力”,這種“力”就叫做“自我執行力”。
何謂“自我執行力”?
教師可以先結合自身實際,包括閱讀面、教學風格、興趣喜好、學生特點等,為自己度身訂做一套適合自己的“成長計劃”,其中應含有成長目標、成長路線、成長方法等。有了明確的“計劃”后,還不夠,還得有科學、嚴格的制度做保證,就像一部約束自己的“法律”一樣,能對自己在專業成長路上的“違法亂紀”行為有一定的震懾力。這部“法律”可以具體規劃,比如可以規定“如果在一年之內未能讀完某些書就要受到懲罰,罰自己面壁思過七天”等。然后,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自己真地“違規”了,就一定要嚴格“依‘法’行事”、決不留情、決不“殉私枉法”,“法律”規定了什么懲罰,就應執行。這是一個最為重要的環節,因為如果此時自己思想一放松,一而再、再而三地寬容自己,那么沒有“法律保證”的專業成長計劃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如果教師能具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能恰到好處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的話,接下來,教師要做的,只是結合自己的現狀,及時調整專業成長的思路或方法,使自己能更有效地提高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為實現自己的宏大目標墊下鋪路石。
在這其中,教師的“自我執行力”是至關重要的,它關乎到教師的“成長計劃”是否能得到落實、“成長目標”是否能夠達到。“自我執行力”不僅僅是專業成長過程中執行的方法、路線,還承擔著對教師自己進行監督、約束、懲罰、獎賞、鼓勵的重任。“自我執行力”是對自我的一種磨煉,它并非與生俱有,而是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能使教師產生堅強的毅力和意志品質、持之以恒的恒心、敢于向前的勇氣、勇于探索的精神、屢挫屢戰的韌性等。總之,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僅要知道如何去成長,更重要的是形成保證有效成長的“自我執行力”。http://www.ep-china.net/content/teacher/d/20090518085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