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股市回憶錄:如何為億萬資產撐起筆直的脊梁?
因為個人原因離開了老東家,價值觀的不認同讓我離職的很決絕。裸辭,年終獎沒拿,對于我來說意味著斷糧。失業2個月沒有任何進賬,壓力一天比一天大,再拖一個月連房租都交不起了。終于在2014年年底2015年年初的時候,被鼎鋒收留了。
來了之后,公司給我的感覺就是實在,出奇的實在,和我在來之前看《鼎鋒這五年》的文風一樣的實在,實在的有點不像一個神秘的私募。我從來沒有看過哪個私募大佬如此的樸實。公司有三駕馬車,張總、李總和王總。 張高 總的沉穩、 李霖君 老李的情懷、 王小剛 總的堅持與專注,你能從和他們的每一次接觸,無論是平時的工作交代還是路演,甚至是一起出去游玩,這些點滴都可以感受到。
分管營銷的副總劉成總是北京人,對,就是北京人的那種實在。有一次某商業銀行A銀行私行因為答謝我們配合他們發行產品,產品發行結束后請我們去旅游,因為我在路上有些延誤,到機場時發現老劉竟然在領登機牌的地方幫我預先排隊到最前面一位,那一刻心里特別感動。歸屬感的建立,有的時候就是這么簡單。我經歷的算多的,干過四家券商、一家銀行、一家信托、一家租賃,從投研、投行到銷售,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從股票、債券到ABS,啥都干過。同學老鄉的關系,各家金融機構也算是門兒清。就像相親相了幾十次以后,當遇到對的人,你太知道什么叫你想要的。我運氣也是好,一來私募就趕上大牛市,不用愁業務,每天都有無數的業務人員找上門來,“你們要不要錢?““你們要不要發產品?”'我們能幫你們代銷”。業務每天做都做不完,根本不用擔心業績。沒有匹配上的人手,迅速發展起來的業務就意味著需要加班完成。盡調材料的填寫、合同的修訂和審核、產品的備案、開戶、申購贖回、客服電話和大量的后臺工作,還要外加陪領導張總、李總、王總、劉總、泉哥(現任鼎鋒渠道業務總監)的路演,一方面是陪同,更多是加速學習。市場的瘋狂直接催生的就是路演場次大量飆升,我也快速的成長起來,開始獨自去路演。2015年的1月,這些內容填滿了我的全部生活。到了2月份,營銷部的前端工作已經忙不過來了。國內前五大某券商A券商當時要趕在年前到廣東省路演,當時泉哥和我倆人兵分兩路,把廣東省從一線到二線三線的城市跑了個遍:廣州、江門、肇慶、云浮、羅定。每天一醒來就跑營業部,給客戶講市場、講產品、講投資理念、講股票。而客戶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牛市來了,”股神“就多了,誰都可以質疑你,誰也都讓你推票。還記得在羅定,廣東省偏遠的三線小城市,晚上8點的路演一講就講到12點,結束后,和營業部的一幫人一起去大排檔吃海鮮,真的特別酸爽。就這樣,一個城市接著另一個城市,每天這樣周轉。產品的募集期是過完年后,所以年后又去廣東跑了一圈,最后終于募集到1.4億。這算是我來鼎鋒后開始大規模路演的第一個產品。合作的機構越來越多,市場當中主流的渠道我們幾乎都合作了,同事的其他渠道也幫忙著去路演,興業銀行的、廣發銀行等,也開始參加各種會議,開始談業務。上海的某大型商業銀行B銀行的合作就是在國金的會議上開始的。還記得那天開完會后來不及吃晚飯,等B銀行私行的副總等到晚上7點鐘,聊到8點多才聊完,算是把這單業務談下來了。現在產品都準備完畢,等待發行。一季度我們鼎鋒在市場當中有一塊業務特別亮眼,就是新三板。我們的產品幾乎供不應求。同一時間所有的三方都在賣我們的產品,全國上下形成一股強大的搶購風潮。2億的產品必須提前預約拿號,否則根本買不到,有的渠道說要發1億,預約就超過2億,根本壓不住。到后來我們自己就開始主動控制規模了,每個合作的渠道都在壓量,我們及時的認清了潛在的風險,控制規模是為了整體的收益。不過當時整個市場已經瘋狂了,市場對于新三板的認知從不了解已經迅速轉變成瘋狂,好像只要沖進這個市場就能賺錢,而且是暴利。我們不發產品,市場上的其他機構也會發,大量的資金在極短時間內涌到新三板這樣一個市場當中。常識告訴我們,這么多的資金不可能都獲得超額收益率,其實本質上,就算是海外市場比如IDG、KKR、紅杉,大多數的股權投資的平均收益率也都在20%左右。所以這樣一個大量的資金涌入到這樣一個市場都想搏取超額收益率是不可能存在的。極端情況下的情緒過熱必然導致市場的迅速降溫。現在來看,新三板市場在4月份進入下跌通道,一下就冷了。一直持續到現在,其實是市場對于過激行為的一個回歸。我們全公司4月底去歐洲旅行,算是短暫發行工作當中的一個休息。因為當時手里還有好幾個大項目,一路上不停的接電話、打電話、連夜處理郵件和填材料,也成了我在歐洲旅行過程中的一部分。那時候我四大商業銀行之一C銀行總行的兩個處都在談合作,所有的合作細節都在我這邊落地。一個是結構化的,另一個是平層的,策略是打新+二級。不再用信托通道,而是通過某基金子公司的專戶產品直接做FOF,各家自己成立契約型基金來操作,契約型基金自己開打新賬戶更是復雜。而且基金業協會在這段時間跟新了備案系統,新的備案變的及其繁瑣,等備案函比以前慢了許多,可以理解,牛市來的太快,全社會都在瘋狂的炒股,各家私募都在抓緊發行產品,產品量的激增,協會肯定忙不過來了。終于5月份的時候,C銀行十幾個億的資金終于進賬了,算是我人生當中目前為止最大一筆了。期間還穿插著有某大型城商行D銀行的項目,1.7億,溝通了幾次,D銀行對于公司情況和產品過往歷史業績當然是Ok的,無奈當時的點位已經很高了,D銀行對于進入的時點有些猶豫。不過我司產品凈值每日上漲的幅度還是非常誘人的,終于在5月上旬進來。5月,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最后的瘋狂,新產品的發行和三方的持續營銷讓我們的規模沖到最高點100多億。這個時候新三板已經迅速降溫了,和國內某精品券商B券商合作發行的產品賣了3周才1800萬,可見市場的風說變就變。6月份很奇怪,6月初我記得我在深圳出差,給全國某大型商業銀行E銀行銀行深圳分行路演,300多人的大會場,我和另外兩家私募機構,一家說經濟轉型,催生新的行業格局和行業領袖。另一家是行業新秀,背景業績都不錯,也很有效果。不過我上臺之后,倒是提醒大家減倉,我是實打實的,當時臺下的反應很奇怪。我的邏輯也很簡單,當時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已經150倍了,雖然當時還不清楚是因為杠桿資金的激增所引起的股市暴漲,但是所有的私募講的都是改革預期,加上資金牛市。杠桿的作用當時并沒有給予過多的重視。價值邏輯還是成長邏輯其實都已經無法解釋當時的行情走勢,除了趨勢投資跟隨策略,沒有別的方法。而且當時我知道,國內的十幾家私募巨頭在上海秘密開會,會上已經提示了風險。當時也僅僅是暗示可能會有20%左右的調整。所以市場當時的系統性風險已經逐步積累到一個很高的位置。而且市場當中能進的大錢基本都已經進來了。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6月中旬還進來一筆大錢。某上市公司A公司是我另外一個大客戶。經人介紹后,談了幾次,我也去他們公司拜訪了一次,很快,因為不想錯過牛市的關系,也有他們總部對他們今年20%收益的考核,資金很快進來,我單獨給他們成立了一個專戶,和他們溝通的比較多,所以信任感逐漸積累,本來1個億的資金追加到了2個億,進來之后,一直低倉位運作,凈值也總是在0.95-0.99區間徘徊。直到現在,終于利用10月這波反彈,做回到最高1.09了。任何策略都要有連貫性,真的,如果你要搶反彈必須每一次都搶,你可能會搶錯很多次,但有一次是對的,你就能賺到錢,有的人前幾次搶錯了,后來就不敢搶了,反而錯過了真正的機會。6月15日,股市開始暴跌,就一天,所有的情緒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身邊幾乎所有人都開始對未來感到悲觀。雖然賣方研究員還是推票,我們作為買方,不能說熊市來了,只能說未來震蕩。不過打心里覺得,市場已經變的相當可怕。連續2周,市場每天都是暴跌,根本剎不住車。每天所有的新聞、電視、微信群、朋友圈,都是股災的刷屏。公司的客服電話被打爆了。我的所有的客戶,大的渠道客戶和機構客戶,還有一些高凈值客戶,都開始擔心,跟我們頻繁的溝通,讓我們解讀這一次市場的暴跌。要跌到什么時候,未來的市場會怎么走,二級市場的產品的凈值每天都在回撤。而且速度驚人。倉位降不下來,因為部分股票停牌,而且資金體量很大。后來監管層又政策性限制對沖,對于我們的產品來說,真是雪上加霜。對于我來說,似乎還沒有從緊張的發行工作中緩解過來,因為當時準備的和E銀行的合作基本上已經談了差不多了。所有的合同,通道方、總行的產品部、發行部、基金子公司的母子合同基本都定稿。所有的開戶和托管方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就差發行時間,可惜行情不配合。整個7月一個月,是我今年發行工作最忙碌的一個月,為了E銀行的項目,我跑了全國十多個地方十幾場路演,北京、上海、廣東、深圳、大連、沈陽、西安、成都、重慶、貴陽、南京。一個一個城市,每天早上的飛機中午到下午路演,晚上睡一覺,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趕飛機。可是那段時間,股市天天跌,完全不配合發行工作,每到一個地方,一方面提醒大家減倉,另一方面讓大家買我們的二級市場產品。好吧,真的挺難的。說白了,我們認識到了風險,會非常低的倉位運作,也是希望大家今年上半年賺的錢,能都到自己的兜里。買我們的產品,我5%的倉位運作,也能保住大家的收益。不過很多時候,無論是客戶經理還是散戶,都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也不好把話說的太透。中國的散戶是這樣的,我如果虧錢了,我一定告訴自己說,等我回本我就出來,結果一連跌了50%,就變成股東了。要割根本割不出來。這個產品終于在7月底募集成立,一共1.12億。股災期間能募集這么多已經非常不易了。股災后風險相對的釋放,好吧,雖然事實如此,后市要到多少點才剎住車根本沒有人敢預測。但當時公司內部的研究員已經相當悲觀了。對于指數甚至看到了2500點。7月初的時候,當時剛好去大連參加國泰君安的一個策略會,國君的研究所所長黃燕銘、策略首席任澤平也在。晚上的時候圍坐在一桌一起吃的飯,黃所長是我的學長,聊的很歡。席間他開始了對這一輪股市暴跌的解讀,并且點評了一下未來的走勢。他當時說的一個理論,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微觀結構金融理論。本質上是研究籌碼分布的,市場當中的籌碼是如何一步步集中在最積極最樂觀的人的手里的。樹上的花,心中的花,這些連內行看起來都有些神神叨叨的東西,其實仔細想想是有它的道理的。這種程度的回調,已經不是回調了,肯定是股災。我壓力最大的是城商行D銀行,股災到了第二周的時候,D銀行的電話打過來了。D銀行幾億的資金從5月份認購進來,凈值從1.7最高沖到將近2元,而兩周暴跌之后,已經虧損了13%。當時我還在西安路演,晚上路演完都8點多了,還沒來及吃飯,電話就打了近2個小時。一方面和D銀行溝通,另一方面和老劉溝通后續如何處理事宜。后續的工作必須嚴肅對待,壓力非常大,開電話會議、出書面函、登門拜訪、溝通解釋。D銀行方面要求降倉位,我們也答應了,倉位降下來后的7、8月,老張有搶反彈,不過當時的行情都是假反彈,所以凈值一再回落到最低1.31,這時候都已經是8月份了。也是我壓力最大的時候。當時和老張一起,帶上我們公司二季度來的新晉的做類固收的基金經理老沈,一起去南京銀行再次拜訪解釋,給予對方信心。現在還算不錯,利用這波反彈,已經做到1.46元。到了8、9、10月份,除了三方的老產品還有些持續追加認購,幾乎沒有錢進來,大量的工作都是在客服上。公司的規模一方面因為凈值的下降而縮水,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贖回。整個公司二級市場這塊業務壓力巨大。也有一些產品因為前期分紅太多,凈值就在1附近,而且部分產品的贖回導致停牌票的占比變得比以前更高,當這些停牌票復牌后,對于凈值的打擊會更加嚴重,所以處理這類產品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終于到了11月份,我這邊之前談的老項目終于開花結果了。有的項目跟了1年,一個上市公司的資金加了杠桿,分了幾家投顧,給了我們最多的錢,好幾個億。以前的合作機構C銀行也在這個月追加了幾億。也是因為我們的策略現在變的豐富了。類固收的策略可以做到一年15%-20%,回撤控制在3%以內。所以可以承接比較大的資金體量。策略的豐富是有極大的益處的,無論對于承接的規模,還是凈值曲線的平滑。市場永遠以我們想象不到的方式出現,有時給我們驚喜,有時給我們壓力。作為一個私募管理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樣一個讓人敬畏的市場當中,給客戶帶來超額的業績報酬。2015年收獲和感悟實在是太多,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距離2016年只剩下1個月了,有些年初開始做的項目希望能畫上句號。明年的一些新的合作和業務也開始埋下伏筆。豐富的產品線、多元開放的文化、靠譜給力的激勵機制、有預見性的布局,這就是鼎鋒。最優秀的私募不是一個人的優秀,而是一個優秀團隊的能力的最大發揮。我堅信,鼎鋒,在這樣的一條發展道路上,優勢會一點點的顯現出來,最終成長為參天大樹。是的,鼎鋒就是這樣的優秀私募,帥得不像實力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