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能在開國之初,一鼓作氣先攻下契丹,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于澶淵之戰中不敗而敗,開“歲幣”之濫觴,以后兩宋之“積弱”,使得局面江河日下。
無與倫比的隋唐英雄傳奇歷史,絢爛的隋唐帝國世界戰爭史
揭秘中日之間的歷史辛秘,還原中日最初的戰爭爆發點,讓你知道隋唐時代日本的真相。十余位著名學者、編劇、作家、出版人聯袂推薦,一百五十余張全彩高清大圖,打造史上最精彩的隋唐英雄史!
本書以時間為順序,以戰爭為脈絡,以人物為線索,重點描寫了隋文帝統一中國到唐高宗擊敗日本,擊滅高麗、收復遼東為止的這段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強盛的隋帝國二世而亡,天下英雄逐鹿中原,這些英雄豪杰在那個時代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對決,最終打造了一個輝煌的大唐帝國。
澶淵之盟——華夏積弱的源頭
作者:宋毅(作品有《戰爭特典001:隋唐英雄》,《壬辰1592:決戰朝鮮》主編有《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等系列)
導言:宋朝不能在開國之初,一鼓作氣先攻下契丹,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于澶淵之戰中不敗而敗,開“歲幣”之濫觴,以后兩宋之“積弱”,使得局面江河日下。
趙匡胤篡位成功之后建立了北宋,憑借著后周建立起來的雄厚國力,趙匡胤開始了他統一天下的步伐。可是趙匡胤的才能比起雄才大略的后周世宗柴榮要差得很遠,對于當時北方強大的遼國非常忌憚,不敢進行北伐,搞了一個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企圖統一南方以后再對遼所占領的燕云十六州北伐。當時的遼國主天順皇帝耶律璟是一個少有的昏君,在歷史上有“睡王”的稱號,他當政的時候是遼國的力量最為衰弱的時期,因此后周世宗大膽北伐,頃刻之間奪得三關等燕南的全部土地,遼兵畏懼后周軍,將守幽州的遼兵后撤,眼見幽州指日可下,可惜后周世宗突發疾病,不得不撤軍,以至功敗垂成。趙匡胤沒有后周世宗的膽略,白白放過了大好時機,結果等北宋南征結束后,遼國的統治者早已換成了歷史上有賢名的蕭太后,此時遼國經過了蕭太后十年的修生養息后國力早已恢復,實力強勁。趙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此時北宋已經統一了南方,開始了北伐,可是不僅僅北伐的大好時機不再,而且趙光義的軍事才能比起趙匡胤又差了許多,三次進攻燕云只落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的結局。從此宋朝畏遼如虎,再不敢言北伐。而燕云十六州不收復的宋朝失掉了北方長城的掩護,整個華北平原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鐵蹄之下,無險可守,宋朝從此積弱。
宋太宗死后,宋真宗繼位。當年宋太宗趁著遼國蕭太后當政的時候北伐,企圖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可是沒料到蕭太后是歷史上少有的厲害女主,結果自己“偷雞不成蝕把米”,被打得抱頭鼠竄,結果報應不爽,遼國也照葫蘆畫瓢依樣辦理,太宗剛剛去世,遼國就頻頻發兵入侵。經過了多次試探性的戰斗后,遼國于宋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閏九月,遼承天后(即蕭太后)、圣宗終于親領大兵南下,號二十萬,經保、定二州,直趨澶州,威脅東京。宋遼兩國各以國運作為賭注的澶淵大戰于焉展開。
遼軍謀取大舉攻宋,震動了宋廷。宋真宗也在邊臣不斷告急聲中感到形勢嚴峻,遂詔令調兵遣將,加強戰備。為此,宋真宗還準備“親征決勝”,并于同年九月十六日,召集群臣為其親征日期出謀劃策。但是除了寇準之外的臣子們都不主張皇帝立刻去第一線,而真宗也并沒有做好親征的決心,因此親征一事就耽擱了下來。
景德元年( 1004 )閏九月十二日,遼圣宗與蕭太后進駐固安(今河北固安),任命南京統軍使、蘭陵郡王蕭撻凜、奚部大王蕭觀音奴為先鋒。接著,向宋境發起了進攻。十五日,遼分兵攻略威魯軍、順安軍(在今河北高陽東之舊高陽城),打敗了順安的宋軍。十六日,遼軍再攻威魯軍,又打敗了宋軍。然后,轉兵西攻北平寨,被宋守將田敏率部擊退;再東趨保州,攻城亦不克。于是遼先鋒將遂與圣宗、蕭太后會兵于望都(今河北望都),準備繼續南進。
以往遼軍大舉攻宋,在通過宋的防御前沿城寨之后,一般分為東西兩路向前推進,即:西路向定州,直奔而南;東路過高陽關,向今山東方向進發。此次,鑒于宋在定州集有重兵,并夾唐河布成大陣,因而深知兵略的遼圣宗和蕭太后,采取了避實擊虛的戰略,率部從望都向東南進發,沿著兩鎮(定州和高陽關)之間防御薄弱處,一舉突破宋唐河防線,進駐陽城淀(即博水,在今河北望都東南,似今曹莊)。然后,準備乘勢直下冀(今河北冀縣)、貝(今河北清河)、天雄軍。
與此同時,遼在山西邊界地區同時發動了牽制性進攻。閏九月下旬,遼軍開始南下,準備攻打奇嵐軍(今山西奇嵐)。一首先,以數萬騎攻奇嵐北面的草城川。宋徙屯奇嵐軍的并代州鈴轄高繼勛與奇嵐軍軍使賈宗立即組織抵御。高繼勛誘敵深入,邊戰邊退。當轉戰至草城川與奇嵐軍中間的寒光嶺時,賈宗所部伏兵驟起,遼軍遂敗,死傷萬余人。宋軍繳獲大批馬、牛牲畜。正在這時,宋麟府路(治陜西神木縣北 40 里)鈴轄韓守英、知府州折惟昌等亦奉詔率所部從火山軍(在今陜西府谷與山西河曲之間,黃河右岸)攻入遼朔州(治今山西朔縣)界,以牽制遼軍奇嵐方面的攻勢。十月初四,宋軍大破遼狼水寨(在火山軍東,具體地點不詳),俘獲遼兵 400 余人,并繳獲馬牛羊鎧甲甚眾。進攻奇嵐軍的遼軍聞訊后,遂撤退北歸。
面對遼軍大舉進攻,宋真宗再次召集輔臣討論親征之事。然而此時的朝廷大臣們卻大多畏懼遼軍,更有人為了個人的地域政治因素極力鼓動宋真宗遷都。如,參知政事王欽若為江南人,密請真宗遷都金陵(今南京),簽樞密院事陳堯史為蜀人,又請遷都成都。這種名為遷都,實則是趁國家有難得時候給自己撈取政治上的利益。這樣的遷都要求被寇準極力反對,終于阻止了遷都之議,仍要“親征”。當然寇準極力要真宗親征的計劃其實就是拿皇帝作為賭注的孤注一擲的行為。真宗是一個懦弱的皇帝,根本不適合上戰場,在戰場上除了激勵一下士氣之外沒有任何作用。萬一真宗上了第一線宋軍卻打了敗仗,他根本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反而會使得宋軍全體土崩瓦解,當時親征的風險其實是相當高的,但是國運所在,即便是皇帝,也只能拿來賭一賭了。
景德元年( 1004 )閏九月中旬,遼軍突破唐河防線、進駐陽城淀之后,遂兵分東西兩路,分向瀛州(今河北河間)、祁州(今河北安國)推進,其前鋒已逼進武強縣(今河北武強)。十月初六日,遼東路進抵瀛州城下,晝夜攻城。并在瀛州城下大造攻城器具,其擊鼓聲、伐木聲連成一片,遠處可聞。晚上,又命奚部兵卒背負木板,手持蠟燭,登墻而上。當時,宋流州知州李延握所率州兵兵強馬壯,又有貝、冀巡檢史普率部配合防守,因而軍隊斗志旺盛。宋軍在城上屢發壘石、巨木,猛擊遼軍,攻城遼軍累累而墜,傷亡甚眾。次日,遼圣宗與蕭太后又親自指揮遼軍猛烈攻城,發矢如雨,守城宋軍毫不示弱,堅決固守。經過十幾日的強攻,遼軍仍未能攻破滾州城,遂越城而過,繼續南進。此戰,遼軍戰死者達 3 萬余人,傷者近死者一倍。宋軍還繳獲了大量的鎧甲、兵矢、竿牌等兵械。但是,遼西路軍的進攻得手,同月十四日,遼先鋒將蕭撻凜和蕭觀音奴率部攻陷了祁州。
同年十一月十三日,遼馬軍都指揮使耶律珂禮所部攻到洺州(今河北永年)時,同宋軍相遇,被宋軍擊敗。次日,遼東京留守蕭巴雅爾所部又擒獲天雄軍官吏田逢吉、郭守榮等,遼軍因以進逼天雄軍城下,其游騎遍擾緣河北岸各地。遼軍進逼天雄軍,全城震動,慌恐不安。天雄軍死守城池,宋軍與遼軍在城外幾度廝殺,雖然擊退遼軍但是自身卻傷亡慘重。
十一月二十日,遼將蕭巴雅爾、蕭觀音奴率渤海兵攻陷了渲州北面的德清軍(今河北清豐西北)。兩日后,遼圣宗與蕭太后遂率主力進抵澶州城之北。遼軍主力到達澶州城外后,立即從東北西三面將澶州圍住。宋澶州守將李繼隆等緊急分伏勁弩,控扼要害,組織守城防御;遼軍亦作攻城準備。就在這時,遼統軍使蕭撻凜,恃其勇敢,在率輕騎觀察地形時,被宋掌床子弩的威虎軍頭張環從暗處發弩而射中。由于正射中蕭撻凜的額頭,蕭撻凜立即從馬身墜地。遼兵眾競相前往扶救,但終因傷勢過重而死亡。對于他的死,蕭太后極為悲痛,軍中士氣大受損傷。但是,仍以主力圍困澶州,并分兵繼續南進。同月二十五日,遼軍又攻下了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東北),大有越過澶州,進逼宋朝都城之勢。
隨著遼軍步步緊逼,宋真宗的“親征”計劃才被迫逐漸付諸實施。終于在十一月末,到達澶州北城,宋軍士氣大振。真宗派曹利用去遼營談和。十二月,遼派使臣韓杞來,揚言要索還周世宗時收復的關南地。真宗不敢再戰,但是也不敢答應割讓土地,于是派曹利用再去遼營,密告可給銀絹許和。宋遼立誓書,商訂和議,宋向遼每年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兩朝城池依舊修繕,不得增筑城堡,改移河道。曹利用再度出使前,問真宗許給銀絹數。真宗說:“如果實在不得已百萬也行!”寇準卻私下召曹利用到營帳說:“雖有旨許百萬,若過三十萬,我就殺你!”和議成后,內侍誤傳為三百萬,真宗大驚,接著就說:“能就此了事也行啊!”曹利用入奏,許銀絹三十萬。真宗大喜,特予厚賞。遼兵歲得銀絹,勝利回師。宋朝以屈辱妥協暫退敵兵。真宗自作《回鑾詩》與群臣唱和,來慶祝所謂“了事”的“勝利”。宋朝以屈辱的方式取得了和平,可是從軍事上來看,宋軍在戰略上其實是占據了優勢的。當時遼軍前進方向層層受阻,兵力損失十分大,而自身后方卻有數個宋朝軍事重鎮未能拔除,時時威脅著遼軍的退路,兵無斗志將無戰心。如若宋軍下定決心在澶淵與遼軍進行大決戰的話,宋軍背靠堅城可以說贏面十分之大,可謂是“不勝而勝,不敗而敗”,宋遼的這場和議最終給了這場大戰畫上了一個并不圓滿的句號。
“澶淵之盟”后,遼一方面由于內部統治不穩,另一方面也感到難以打敗宋朝,所以不再舉兵南下,宋遼兩國的戰事基本結束,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此后的100多年間,宋遼大體上維持著和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