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過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敗,協約國不依不饒,英、法、意、希臘等國繼續進攻土耳其本土。
1920年,土耳其在地中海所有海岸線都被占領,只剩下現土耳其四分之一領土,協約國迫使土耳其簽訂《色佛爾條約》,幾乎把土耳其壓制在黑海岸邊。
不過土耳其人奮起反抗,迫使列強在1923年簽訂《洛桑條約》,列強從陸地上撤退,但列強在地中海占領的島嶼,那就只能笑納了。
英法兩國侵占土耳其領土都在陸地上,海上則是希臘和意大利的地盤。
所以這次《洛桑條約》,英法的利益基本吐了出來,希臘和意大利雖然也把陸地上的領土還給土耳其,但在海上卻大占便宜。
先說希臘,一戰時間是1914年到1918年,希臘是在1917年才審時度勢加入協約國的。所以希臘在一戰中投入不大,犧牲甚微,卻在戰后跟隨協約國的大隊伍入侵土耳其,搶奪大量勝利果實。
即使后來希臘從土耳其陸地撤退,卻在地中海上給土耳其劃了一個十三段線,我們來看看這個線是如何霸道的。
第一條線,劃出薩莫色雷斯島(Samothrace)。該島178平方公里,比金門島還要大。該島北部的東馬其頓區,是在一戰后從保加利亞奪取的。
其實一戰前希臘就和土耳其在打仗,該島是一戰前希臘就占領了,但坐實該島是在一戰后。
第二條線,劃出利姆諾斯島(Lemnos)。該島477平方公里,與寧波舟山島相當。
這個島東部還有一個面積279平方公里的格克切島(Gokceada ),在一戰中該島是協約國重要軍事基地,因此戰后歸國際托管,格克切島在1923年還給了土耳其。該島是土耳其在愛琴海上最大的島,若非國際托管,格克切島恐怕也將并入希臘。
由于這條線的存在,土耳其還保住了一個波茲卡達島(Bozcaada)。說起來土耳其還真得感謝當時的協約國,要不然這些島現在全都是希臘的。
第三、四條線,劃出萊斯沃斯島(Lesbos)。該島面積1632.8平方公里,約為崇明島1.3倍。如此巨大的島,而且還不規則,因此在北部、東南部劃了2條線,把土耳其堵得嚴嚴實實。
萊斯沃斯島是愛琴海第三大島,也是希臘第三大島。該島如今是女同性戀之島,每年無數游客因此而來。
第五條線,劃出伊努塞斯島(Oinousses)。該島夾在希俄斯島與伊茲密爾半島半島之間,面積17.43平方公里。希臘獲得該島,硬是把土耳其堵在伊茲密爾半島上。
第六條線,劃出希俄斯島(Chios)。該島904平方公里,位于愛琴海的南北中央位置,是這個區域最大的島嶼,戰略地位重要。歷史上該島是兵家必爭之地,羅馬、土耳其、意大利、希臘都曾占領該島。
第七條線,劃出薩摩斯島(Samos)。該島面積477.4平方公里。摩斯島距離對岸土耳其海岸,只有1.6公里。兩岸看得見對方美麗的姑娘,聽得見對方小伙子的求愛聲。
第八條線,劃出阿加索尼西島(Agathonisi)。該島面積14.5平方公里,算上南部附屬小島,島都不大,知名度也不大,若不是這條海上國界線,就更沒人提及了。
以上八條線,是希臘在與奧斯曼土耳其戰爭中取得的。那么還有五條線,原本是一戰后意大利劃在土耳其門口的,二戰后被希臘獲取。
一戰后希臘與意大利在愛琴海北南兩頭堵住土耳其,二戰時意大利是戰敗國,自然被逼退出這個區域。希臘則是個戰勝國,在1947年接管了意大利在愛琴海的領土,這叫天上掉領土。
第九條線,劃出科斯島(Kos)以及附屬的普賽里莫斯島(Pserimos)。科斯島面積287.2平方公里。距離土耳其海岸僅4公里。
第十條線,劃出蒂洛斯島(Tilos),該島面積61平方公里。
第十一條線,劃出錫米島(Symi),該島面積65.75平方公里
第十二條線,劃出羅德島(Rhodes)。該島面積1398平方公里,希臘第四大島。羅德島名傳說來自一位羅德女神,島上遺跡很多,見證了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第十三條線,劃出卡斯特洛里佐島(Kastellorizo)與兩個附屬島嶼。該島地處愛琴海東南部邊緣,或者說已經超出愛琴海范圍。
希臘現在有了這個十三段線,土耳其要從愛琴海進入地中海就太難了。那么土耳其從南部直接走地中海如何呢?
土耳其南部地中海上,有一個大島塞浦路斯。塞浦路斯既是個島也是個國家,這里希臘族占71.8%,土耳其族占9.5%,兩族人沖突不斷。
塞浦路斯將希臘奉為宗主國,卻不與土耳其建交。在塞浦路斯北部,土耳其裔在1983年建立一個割據政權,名為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世界上只有土耳其承認這個國家的合法性。
在希臘十三段線和塞浦路斯的圍追堵截下,再加上土耳其北部的黑海是一個內海,土耳其往往是望洋興嘆。土耳其海岸線7200公里,陸地邊界只有2648公里,看起來是海洋大國,實則堵得發慌。
土耳其面積78.34萬平方公里,希臘只有13.20萬平方公里,土耳其約是希臘的6倍。土耳其像一只困獸,希臘就是那副鎖住困獸的鐵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