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尉鈞,圖片來自于網絡
于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民法總則》對訴訟時效作出了與《民法通則》不一致的規定,民法總則第188條第1款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而民法通則規定的訴訟時效是兩年。那么,對于2017年10月1日以后在審理起訴時已經超過兩年訴訟時效的案件,到底應該適用民法通則規定的兩年訴訟時效,還是應當適用民法總則三年的訴訟時效呢?
例如,下面這個案例:
2015年5月10日。債務人張三向債權人李四借款2萬元,約定2015年6月10日償還。 2017年9月10日,李四向法院起訴要求張三償還借款并支付利息。在2017年10月10日的庭審中,張三答辯稱,李四的起訴超過訴訟時效,已將喪失勝訴權,請法院駁回其訴訟請求。
本案討論的是,對于李四的起訴是否已經經過訴訟時效期間?即2017年10月1日新的《民法總則》生效后,舊的《民法通則》中兩年的普通訴訟時效與新的《民法總則》中三年的普通訴訟時效如何進行銜接問題。
對于新舊民法中訴訟時效的銜接問題,現在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鐘觀點認為,根據“法不溯及既往”原則,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民法總則》對生效前的行為沒有約束力。根據立法法第93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法不溯及既往”表現在國家不能用現在制定的法律去規制人們以前的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保護人們的期待利益。因此,如果案件中訴訟時效的起算點發生在《民法總則》生效前,那么應當適用《民法通則》中兩年的訴訟時效;如果案件的訴訟時效起算點發生在《民法總則》生效后,就得適用三年的訴訟時效。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否適用三年訴訟時效,得看《民法總則》生效時,當事人的訴訟時效利益是否用完。如果當事人在《民法總則》生效前,其依照《民法通則》享受的兩年訴訟時效已經用完,不可能因新法的實施而使已消滅的時效重新“激活”。若讓其享受新法三年的訴訟時效,會導致兩個同一時間發生的案件,先起訴的案件因為訴訟時效經過而喪失勝訴權,而后起訴的案件反而沒有經過過訴訟時效而勝訴,有點不合邏輯,不符合訴訟時效制度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穩定現存社會秩序的制度本意。只有在當事人的訴訟時效利益在《民法總則》生效時,因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等原因導致兩年的訴訟時效沒有經過,才適用《民法總則》中三年的訴訟時效。
持這種觀點的人,依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六、七條的規定。該司法解釋的第六條規定,技術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立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實施之日超過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一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二年。第七條規定,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過二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二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四年。因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對新法與舊法的訴訟時效銜接問題作出過司法解釋,在《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對訴訟時效規定不一致時可以類比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種觀點認為,應當適用裁判時的法律。裁判行為發生在《民法總則》生效前,那么適用《民法通則》兩年的訴訟時效;如果裁判行為發生在《民法總則》生效后,就得適用三年的訴訟時效。法院不可能引用一條已經失去法律效力或者已經被新法替代的法律規定作為裁判依據。本案的裁判發生在《民法總則》生效后,當然應當用《民法總則》中三年的訴訟時效。
筆者贊成第三種觀點,理由如下:
首先,“法不溯及既往”是刑法中罪行法定原則的派生原則,目的在于避免讓公民背負不可預知的法律災禍。雖然,民法并未明確禁止“法不溯及既往”的適用。但法不溯及既往的適用也并非絕對,只有在法律溯及既往增加當事人的義務或者增加當事人權利限制的情況才會被適用。如果新的法律規定,并未增加當事人的義務,那么法律溯及既往并非不可。結合民法中的訴訟時效規定,在債權債務關系得到證實的情況下,訴訟時效期間的增減不會增加及減少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因為自然債務也是要償還的。
其次,訴訟時效是抗辯權,在被告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之前,義務人并不當然因時效期間的經過而享有勝訴利益,當然也就不存在訴訟時效已消滅的說法,所以也就沒有將已消滅的時效重新“激活”的問題。至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六、七條的規定,它是特別法,并非普通法。特別法是例外,只對該兩條法律規定的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民法總則修法的目的是保護債權人利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2017年3月8日所作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中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新的民法總則將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一般訴訟時效期間延長為三年,以適應社會生活中新的情況不斷出現,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有利于建設誠信社會,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在司法實踐中,因原來規定的訴訟時效較短,部分當事人證據不足匆忙訴訟導致訴訟請求得不到支持,還有部分當事人因工作繁忙不能在兩年的訴訟時效期間內向法院起訴最終導致訴訟時效經過,還有部分當事人利用訴訟時效抗辯惡意逃廢債務,不利于維護誠信、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故立法機關為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決定將兩年的訴訟時效期間延長至三年。
最后,“新法優于舊法”是解決法律沖突的一般原則。根據《立法法》第92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該條規定確立了“特別法優于一般法”、“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當同一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同一問題(訴訟時效)進行了新的規定,也就意味著對舊的規定進行了修改和補充,當然應當適用新法3年訴訟時效。
而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2017年3月8日所作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該說明是李建國副委員長受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委托作出,屬于民法總則通過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它是事先對《民法總則》價值的定位,參會的人大代表也是在這個定位和前提的基礎上所作出的一個抉擇,所以在民法總則適用的過程中也必然要考慮這個定位和前提。如果不考慮這個前提和定位,無異于建房以后不考慮地基的作用,這顯然是不恰當的。
因此,對于2017年10月1日以后進行的訴訟行為,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應當一律適用《民法總則》中三年的訴訟時效。當然,本文的三種觀點在司法實踐中爭議較大,在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以前,采用本文第三種觀點應當比較適宜(建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