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87年12月,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居庸關:位于距北京市區50余千米外的昌平縣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筑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于此,后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由于它是保衛京師的屏障,因此與嘉峪關、山海關齊名,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代縣西北20千米的勾注山上,因兩峰夾峙,其形如門,如飛雁出其問,故得此名。該地東西山巖峭峻,中路盤旋崎嶇,地勢極為險要,歸屬九邊重鎮之一的太原,戰略地位十分顯赫。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位于敦煌市城西北約90千米處。相傳,古時候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從塔里木盆地經此處輸入中原,玉門關由此而得名。
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千米處,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劍門關隘口形成于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墻式礫巖斷崖丹霞景觀,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
函谷關,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秦關,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友誼關是我國十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墻,右側是右輔山城墻,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南疆邊關要塞。始建于漢朝,原名雍雞關,又名大南關、界首關。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雞陵關。永樂五年(1405年)更名鎮夷關;宣德年(1428年)改名鎮南關;1953年更名為睦南關,1965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命名為“友誼關”。
瞿塘關,又名夔門,位于三峽奉節縣瞿塘峽夔門山麓,是古代東入蜀道的重要關隘,自秦漢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因水勢波濤洶涌,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