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作戰,地形對勝負的影響往往起關鍵作用。從古人早那句“天時不如地利”就足可見地勢對作戰的影響有多大。
NO.6夔門
夔門:又名瞿塘關。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 在夔門兩側有兩座著名的高山白鹽山和赤甲山。之所以叫夔門,是因為在江水的兩岸壁立如削正好像高聳入云的大門。夔門地勢十分險要,江中水流湍急,處在壯麗的白帝城下,素有“夔門天下之雄”之稱。李白曾寫道“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夔門是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交通要塞,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易守難攻之地。
夔門
NO5.劍門關
劍門關為大家所熟悉之地,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劍門關也是因自身特殊的險要而聞名,與夔門相似,劍門關處在大劍山的中斷,在其兩旁壁立千仞,都是絕崖斷臂,高聳入云川,只此一條道可通行。素來就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之稱。在三國時,劍門關是通向蜀國的“咽喉”之道,蜀國諸葛丞相在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把這里視為蜀國的軍事要隘。李白曾經在《蜀道難》中就說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劍閣崢嶸而 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里的劍閣就是劍門關,從李白的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劍門關易守難攻,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
劍門關
NO.4虎牢關
虎牢關又稱“汜水關”,因西周的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位于今天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境內,古時它是洛陽的“東大門”,重要關隘。我們最熟悉的三國中“三英戰呂布”就發生在虎牢關。虎牢關北邊靠近黃河,而南邊連接著嵩山,自成天險。由于其南北兩邊天險的存在,使得其成了東西方向的關鍵通道。從秦朝開始以后的王朝無不在這里布置防務,依仗其獨特的地勢進可攻,退可守,是用兵的重要關隘。
虎牢關
NO.3潼關
潼關在今天陜西省的潼關縣,潼關北邊靠著黃河,而南邊連接山腰,是通往關中的東大門。素來就有“四鎮咽喉”,“畿內首險” 之稱。該關因其獨特的地勢及地理位置,在中國十大名關中位居第二,就連乾隆皇帝游至此地,也不禁感嘆,并在城樓上提下“天下第一關”。潼關被稱”雞鳴聞三省“,處在晉,陜,豫三省要沖,是長安到洛陽的“咽喉”之路,也是自漢代以來東進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路和關防要塞。因其險要的地勢和是交通的咽喉,歷來就是古代用兵之地,例如曹操潼關敗馬超,朱元璋攻破潼關平定陜甘地區等等。
潼關縣
NO.2函谷關
函谷關也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關隘之一,看過《大秦帝國》的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在西部崛起而拒東方列國,靠的就是函谷關。函谷關處在今天河南的靈寶市,該關西邊是高原,東邊是絕澗,南邊是秦嶺,北邊是黃河,而關在谷中,地理位置極其險要。素來有“天開函谷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之說。自古就是用兵重地,東方六國攻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也是靠函谷關抗拒項羽的,1944年中國與日軍的函谷大戰都是在這里進行的。可見函谷關在歷史乃至今天有多么重要!
函谷關
NO.1荊州
看過三國的人都對荊州很熟悉,“取天下,先取荊州”。三國時期,荊州是連接三國要地,進可攻,退可守。諸葛亮就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就足以體現了荊州的戰略意義。據有荊州南可劍指江南直逼孫權,北可出兵宛,洛北奪中原,正是因其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三國時劉備和孫權才大打出手,曹操也是對其求之若渴。此外,荊州最重要的核心是襄樊,由于長江水通襄樊,蒙古軍順江而下直取杭州,忽必烈在得襄樊時就得到了軍事上的制高點,也就宣布了南宋的滅亡。在歷史中襄樊是兵家必爭之地,爭奪此地的戰役不計其數,其中就包括白起水灌鄢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之戰、 李自成進占襄陽之戰、以及解放戰爭中的襄樊戰役等。可見荊州從古到今有多么重要的戰略意義!
荊州城
這六個地方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今天在軍事上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的,它們都是交通的要塞之地,“咽喉”之地。古代打仗非常注重地理上的優勢,所以這六個地方自古以來都是兵家用兵重地,軍事上占有這些地方進可攻,退可守,易守而難攻。在戰爭中得到這些地方勝算則會大大提高,所以在古代,若得這些地方無疑在軍事上占得了制高點。當然以上六個地方并不全面,由于篇幅限制不能一一列舉,所以筆者列舉了六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
(關注毛遂自薦,每天為大家的更新一篇高質量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