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出臺,許多中小學已經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課程計劃。實踐和體驗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經典論述,都強調了“知”與“行”的關系。
研學旅行:顧名思義有“游”有“學”,通俗點說,研學旅行就是把課堂搬到校外,用親身體驗的方式代替傳統的看書聽講,同樣是以豐富知識為目的。但研學旅行的好處就在于可以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加深與自然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提高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目前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是:研學旅行到底是什么?孩子在研學中真的能學到東西么?
可以說研學旅行提高了我們的“提出問題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等,而這些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很難得到培養。
一,研學旅行給學生文化的熏陶
研學旅行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感受日新月異的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增強學生國家認同感。我們選取和挖掘與歷史傳統文化相關資源,比如乘坐高鐵,讓學生感受國家科技的飛速發展;為學生普及當地民情文化,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進而擁有文化自信。
可以將學生熟悉的學科知識滲透到研學旅行中,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實際獲得感。每到一處,專家會為學生講解、答疑,既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精神。
二,研學旅行能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個人能夠有多大成就,不僅取決于擁有多少知識儲備,還取決于自身具備怎樣的精神品格和自主發展能力。學校將相關課程學習內容與研學旅行結合,以研學旅行作為落實課程目標的載體,實現學生自主發展。
研學旅行能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研學旅行中,會設計一些緊湊的活動,而且飲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都由學生自己面對和處理。沒有了家長的庇佑,學生確實遇到許多問題,而且常常在遇到問題時產生負面情緒,但也正是通過解決問題,他們變得自信自愛、堅韌樂觀,能夠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備了抗挫折能力。學生在與在困難和同伴的碰撞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并開始學習正確認識自我和評估自我。
研學旅行是一種團隊活動,學生代表個人更代表班級、學校的形象。在研學旅行中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公民社會責任的培養。通過行前培訓、活動中體驗等方式,學生不僅與同學、教師、家長能夠很好地交流和相處,也能夠自發地與導游、研學基地教師、交警、司機等各方面人士良好互動。
此外,通過組長負責制、小組合作完成作品、小組競賽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團隊意識,讓學生在合作、反思過程中強化自主學習意識。不少學生在研學旅行結束后,投入到相關主題的深度學習之中。
三,研學旅行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實踐創新主要是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研學旅行中通過一些體驗活動,比如到田地里親身體驗收割稻谷,學習紅軍自力更生紡紗線等。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技能,也端正了勞動態度,形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
勞動體驗課程對現在學生來講并不熟悉,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參加,遇到了各種問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們制訂解決方案圓滿解決了難題,增強了在復雜環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
學生親自體驗生產勞動,更加理解技術與藝術的內在聯系,增強了學習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愿,具備了一定的工程思維。一次研學旅行下來,不僅僅是知識的豐富,更是社會經驗的增加、視野的開闊,書本教育+生活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以及身心健康。
當然,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有序開展,離不開教育理念、教育人和教育資源的共同支持,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和家長徹底轉變應試教育的觀念,挖掘優質教育資源,將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綜合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我相信,只要我們轉變觀念、勇于擔當,努力獲取社會各界通力支持,研學旅行一定能夠讓更多學生受益。
家長們,您對研學旅行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本文素材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