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泄,奉藏者少。
——《黃帝內經》
古人認為秋季五行屬金,因此對應五臟之肺,所以秋季調養,需以肺為本。因此從立秋開始,我們的養生重點可以逐漸從“養心”調整到“養肺”。肺喜潤而惡燥,而立秋之后天氣會逐漸干燥,要防止秋燥傷肺。養肺分為兩個步驟:先清肺,再潤肺。立秋之后的15天主要做的就是清肺,讓肺臟恢復到干凈的狀態——雖已立秋,但仍處于三伏期間,暑熱依舊,真正要涼爽起來,還得等到白露之后。從立秋到白露之間的這段時間,如果清熱解暑工作不到位,熱邪入侵身體后首先傷害的就是肺臟——大量內熱堆積在肺臟,出現肺火的情況。“五色入五臟”,肺在五色里屬白,立秋時,多食白色的食物也有生津潤肺、補益肺氣之功效,比如銀耳、百合、雪梨、山藥等。給大家推薦一款性質平和的白色系“立秋湯”,用到沙參、百合、白扁豆、甘草這四味藥食同源的原材。
沙參燉出來口感軟糯的,它既能清肺熱,又能養肺陰,一邊讓熱氣發散出去,一邊給肺滋補津液,所以吃完沙參之后,不會覺得口干舌燥;
百合能養陰潤肺,與沙參一起用,相當于清理完肺臟之后再給它澆水,讓它保持滋潤狀態;
白扁豆能燥濕,防止體內的水分過多形成濕氣,讓肺臟的“潤”維持在平衡狀態;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所有材料的性味,讓這碗“立秋湯”適合大多數人喝。
做法也非常簡單:先將沙參、百合、白扁豆用大火燒開,再轉小火煮半小時,最后加入生甘草,再煮10分鐘,一碗立秋湯就做好啦,喝起來是淡淡的甜香~△點擊圖片,前往心選商城購買「立秋湯」所用食材
立秋后,除了日常食養以外,起居方面也應當順應天時,及時調整:以晚9-10點入睡、早晨5-6點起床為宜。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以應秋氣之清爽,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關于立秋,古時候還有個很有趣的習慣:吞赤小豆,“立秋日,取赤小豆,男女各吞七粒,令人終歲無病”。赤小豆能“生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古人直接吞服的方式略微生猛,我們可以在立秋這天,熬一碗赤小豆粥,或者做一份陳皮赤豆沙。(是赤小豆不是紅豆哦,赤小豆的顆粒比紅豆小,除濕功效更強)。此外,不要著急在立秋后立刻開始“貼秋膘”。整個夏季因為天氣炎熱,人們為了補充水分而多食瓜果,這會造成夏末秋初之際,脾胃處于一個虛弱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夏無病三分虛”,此時并不適宜“大補”。立秋進補,最好是——清補,增加營養的同時還避免了內濕積聚的問題。可以選擇一些滋陰潤燥的葷食類,如豬瘦肉、鴨肉等,蟲草花鴨湯在立秋后可以繼續喝一喝哦~△點擊圖片,前往心選商城購買「蟲草花鴨湯」
更多立秋進補好物、消夏養陽好物,可前往以下專題頁進行購買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