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課題名稱: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的研究
本課題的核心概念是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實施策略。針對現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費時、低效,重知識、輕能力、忽視學生個性等弊端,以新課程標準為理念,努力探索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以人為本的、“減負”高效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讓孩子的身心在求知的同時全面發展。
教學:教學是在教學目標的規定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一種教學活動。
有效:主要指如何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有效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實現預期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策略是指對手段、方法的計謀性思考,教學策略就是根據教學任務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在內容構成上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指影響教學處理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傾向;第二層次是對達到特定目標的教學方式的的認識;第三層次是具體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而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策略又是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而有意識地選擇教學方法并靈活運用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具有三個特征:(1)對教學目標的清晰意識和努力意向;(2)對有效作用于教學實踐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設想;(3)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對具體教學方法進行靈活選擇和創造。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效、高效、長效)的具有明顯優化特征的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說是通過“有效使用教學資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隨著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認為: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如杜威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的重組為教學本質、以活動和練習為基本教學組織方式等實用的教學觀;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等,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教學有效性的探尋。赫斯特(Hisrst)認為有效的教學應該保證學生有興趣,能自我激發動機,有自主權。美國教授加里鮑里奇基于25年的課堂教學研究,著成《有效教學方法》,采用談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學實例,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理于教學實踐,為世界范圍內教學實踐的有效改進,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解釋和指導。
國內的有效教學研究也很活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三是“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五是“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新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新型學習方式。建構這樣的學習方式對教師教學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教育新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從專業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課堂教育的有效性問題,也為廣大教師進行語文課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1、選題的意義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程走進了課堂,我們汲取著新課程的營養,也努力實踐著新課程的理念,并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的現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在有效教學的大背景下,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策略的研究有著比較現實的意義。農村學校無論是師資和辦學條件都相對薄弱,教學資源缺乏。農村的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也相對落后,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先進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教師平時的教學中還有一段距離,“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還沒被廣大教師真正內化,部分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又回到了習慣了的老路上去,課后靠“磨”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益不高。教師對許多理論、理念的把握還不到位,課前準備草率,缺乏針對實情的教學設計;處理三維目標心中無數;課堂形式浮華,少有學生實踐的教學活動;課后不思總結,不作權衡實效的教學反思。因此,課堂教學仍存在費時低效的現象,這給我們全面貫徹落實“減負”精神帶來了困難。我們選擇《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的研究》這樣一個課題,借鑒他人已有的經驗,以理論學習為基礎,以實踐探索為重點,通過研究,全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初步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體系。使語文教學回歸現實,使課堂教學成為基于鄉土、基于校本并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這對于提高課程改革的實效性,確保“減負”不減質量、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以及促進學校發展,改變農村小學的落后面貌都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
2、研究價值
課題的理論價值
通過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將不斷促進“教學策略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同時,也為教學策略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
課題的實踐價值
進行此課題的研究意在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通過設計一系列合理、科學的操作程序與實施策略,讓基礎的教學資源——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的碰撞產生最大化的教學效益。
1、有助于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學校作為一種組織,如何改善過程績效,提高組織效能,實現組織目標,是學校最關心和重視的。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而眾多研究結論表明,學校的有效性依賴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校要想成為優秀學校,首先必須做到教學有效。
2、通過對課堂教學設計有效性的研究,讓老師了解目前教學中出現低效能、低產出的現狀,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高老師對有效課堂教學必要性的認識,提升教師的理念。
3、本課題研究針對我校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有效性的現狀,具體探討教師應該掌握和運用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索有效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指導,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4、通過組織、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理論。
2、《語文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前蘇聯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
4、國內外關于有效教學的理論:如施方良、崔允漷主編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鮑里奇的《有效教學方法》、布魯納的課程結構理論、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說理論等。
5、系統論、控制論原理等。
五、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
通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對學生的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教學的實例分析來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的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松、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富有實效、高效與長效。
研究內容:
1、如何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文本、媒體、師生等各種教學資源的研究。
2、提高課前準備工作有效性的研究: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
3、提高課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教學目標、師生角色、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學習評價。
4、提高課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預期達到的目標:
1、通過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進一步轉變語文教師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教學觀念,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現從整齊劃一到注重學生的個性塑造與創新培養,從知識本位的灌輸到學生主動學習,從強調知識到注重情感交流、智慧的培養等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求知協同發展;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求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主導、中介及決定因素等,力求構建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和諧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