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
1、原方組成:射干三兩, 麻黃四兩, 生姜四兩, 細辛三兩, 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大棗七枚, 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歌訣】喉中咳逆水雞聲 三兩干辛款菀行
夏味半升棗七粒 姜麻四兩破堅城
2、應(yīng)用大旨 宜:咳喘上氣 痰鳴如蛙
(肺失清肅,氣機上逆)
忌:咽干 痰少
【經(jīng)方要義】
⑴方劑分類:屬于“祛痰劑”
⑵針對病證:咳喘 喉中痰鳴漉漉 咳吐不利
⑶配伍特點:合力祛邪,三管齊下:降逆、止咳、清痰、瀉火、利咽(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發(fā)表(輕度)、散邪(麻黃、生姜),燥濕逐飲(半夏、細辛、大棗)
⑷選方提要:小青龍、越脾湯之兼證。
【應(yīng)用精義】
張路玉《張氏醫(yī)通》:上氣而作水雞聲,乃是痰礙其氣,風(fēng)寒入肺之一驗,故于小青龍方中,除桂心之熱、芍藥之收、甘草之緩,而加射干、紫菀、款冬、大棗。專以麻黃、細辛發(fā)表,射干、五味下氣,款冬、紫菀潤燥,半夏、生姜開痰,四法萃于一方,分解其邪,大棗運行脾津和藥性也。
胡希恕《經(jīng)方傳真》: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氣,而射干尤長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黃、生姜發(fā)表散邪。半夏、細辛、大棗降逆逐飲,故亦是外邪內(nèi)飲而致咳逆之治劑,與小青龍湯所主大致相同,而側(cè)重于上氣痰鳴者。
3、孫光榮化裁之經(jīng)驗方之五——孫光榮化痰降逆湯:
【君】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益氣活血
【臣】炙麻絨10g 北細辛5g 生姜片5g
——表散風(fēng)寒
【佐】漂射干10g 清紫菀10g 款冬花10g
——降逆定喘
【使】法半夏7g 五味子3g 大紅棗10g
——化痰和中
孫光榮化痰降逆湯適應(yīng)病證:
【脈象】弦大,浮大,滑數(shù),浮而稍數(shù)。
【舌象】舌質(zhì)暗紅,舌苔白或白膩。
【癥狀】咳喘不已,呼吸短促,痰鳴如蛙,痰白而稀。
【適應(yīng)病證加減舉例】
支氣管哮喘(新感風(fēng)寒發(fā)作者):加荊芥穗10g,矮地茶10g,蒲公英12g。
小兒百日咳:上方劑量酌減,加百部根7g。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兼見便結(jié)者):加矮地茶10g,麥門冬12g;清紫菀改炙紫菀、款冬花改炙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