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體陰陽平衡是常閾動態平衡,表現在機體內外環境的有序穩定。
人體的正常的生理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是陰陽處于常閾動態平衡的結果。
人體陰陽平衡與現代醫學的人體自穩態理論——內外環境的穩定性及其穩定性調節的認識是一致的,人體陰陽平衡是人體在復雜巨系統中的最佳自穩態。對這一平衡觀點的中西醫比較研究是溝通中西醫的關鍵點。
2、人體陰陽平衡體現于“和”,“和”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 是人體健康之本。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要求,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和思想原則。.《辭源》曰:“和,順也,諧也 , 平也 , 不剛不柔也 ” ?!昂汀钡谋玖x就是協調 、 融洽、適度之義。 “和”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是維持和促進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的保證:一是人體機能活動正常,以氣血運行和暢為標志;二是人的精神活動正常,以形神相依協調為標志;三是機體能適應外界的環境,以天人合一為標志。正如WHO憲章所規定 “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 ” ,即健康應包括生物、心理、社會和自然一體和諧的醫學新模式,“和”就是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統一、協調穩定,“和”的思想貫穿在基于精氣神和諧的人體生長壯老整個生命過程, 是人體健康之本。
3、“和”是治病求本的結果,是治未病的思想目標,是疾病向愈、病情緩解或長期穩定的保證。
治病求本是指診治疾病首先要抓住疾病的本質,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以復“和”,即恢復人體陰陽平衡的健康態。
運用“和”的主導思想采取有針對性的保健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發生發展、并發癥的出現,避免病情向惡化轉變,維護人體達“和”狀態,是治病求于本的結果,也是治未病思想的目標。
4、“和法”即是調整陰陽之大法,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主導思想,是人體內穩態調節的中醫基本治法。
任何治法,正治也好,反治也好,總是以偏糾偏,其目標是復“和”,即調整陰陽,恢復人體陰陽的動態平衡,達到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協調和統一。
“和法” ,是中醫獨具特色的治療大法,是傳統文化中“和”的哲學思想在中醫中的具體體現 。從歷代中醫著作進行分析、歸納中,發現“和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和法”內涵指將機體調整到“和”的狀態的各種方法,外延為中醫的一切治法,是遵從《內經》、《傷寒論》中的“和”的意思和用法,與先秦諸子的思想一脈相承,即“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狹義的“和法”,屬于八法之一,內涵指治療重點在于肝脾,少陽,以小柴胡湯治法為代表的一種治法。其外延為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理腸胃、截瘧四類方劑,是宋·成無己提倡的少陽病用小柴胡湯和解法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