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中國古老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僅在中國醫療衛生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國外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中醫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由京城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先生嫡孫孔令謙先生創辦的孔伯華醫館(孔醫堂前身)和孔伯華學院,為了更好地弘揚中醫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決定將孔伯華學院的教學資料使用CC協議發布,以便使中醫文化能得到最為廣泛的傳播。
CC雜志編輯劉萍日前對孔醫堂董事長、孔伯華學院院長孔令謙先生進行了專訪,請他介紹自己在中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上的思考。
首先,大家都很好奇,您加入CC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呢?能介紹一些目前您使用CC協議的情況嗎?
作為個人來講,我一直接受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這種教育是一種思想上的教育,是開放式的,正好和CC所倡導的共享不謀而合。多年環境熏陶令我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可以說是我加入CC的內因。外因而言,在科技發展和中西文化交融過程中,如何將富有東方魅力的中國傳統文化向海外推廣,是每一個華夏子孫肩上的重任。尤其作為中醫文化的傳人,更應當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目前我將采用CC協議發布新書《孔伯華中醫世家醫學傳習錄》,這僅僅是個開端,今后學院網站上所有教育資料都將采用CC協議發布。
是什么樣的初衷讓您建立了孔伯華醫館?
說到初衷,應該說是喜歡和感情。再者是養生與中醫本就密不可分,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空洞理論不同之處還在于中醫和養生都可以通過一些簡單易行的方式和方法在我們身上可以得到驗證。且中醫的主導思想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先進、古老的思想精髓應該得到體現。醫館現在匯聚了我祖父的傳人、后人以及京城諸多中醫大家。其硬件未必是最先進的,但軟件方面可以算是最好的。除了諸多中醫名家,最重要的是繼承了傳統,而這個傳統實際上是一個如何做人的問題。
說到孔伯華醫館的特點,我以為首先是文化品牌基礎,即具人文文化特征,或說是在這方面更濃厚一些;其次是保持和發揚了傳統中醫之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針對患者,只有患者,沒有位高貴賤之別,再有就是中醫沒有秘方,一切均是公開的且應該是合理的,應該以治病為先,而不應該以價錢為先,所以在孔伯華醫館診病,往往會出現藥費要低于掛號費的現象,還有就是我們這里也有很多“明”醫,不是有名的“名”,而是明白的“明”,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建立了孔伯華國醫學堂,發揮臨床培訓的優勢,培養中醫人才。
你怎樣看待作為國粹的中醫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從中醫的診療來說,首先有著很好療效,尤其是其辨證施治的指導原則可將諸多重大疾患扼殺在搖籃中,更何況中醫的便宜、易行,使全社會人人能夠接受,人人可接受。我國政府對中醫藥一貫非常重視,當前也正在積極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文化角度來看,中醫是人類幾千年同疾病、自然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是人類積累的寶貴經驗,我們稱之為人文,也就是一種文化。而文化是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元素。因此無論是以往還是現在,我們都必須重視我們的文化。
作為京城四大名醫的后裔,您怎樣看待中醫作為文化而不僅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所承載的社會使命?
這要從京城四大名醫談起。京城四大名醫的共同點在于都具有高尚的醫德。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要行醫,首先要具備做人的品德,這既是孔子一貫倡導的,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京城四大名醫的另一個共同點在于創辦教育。我祖父和蕭龍友創辦的北平國醫學院,歷時十三年,培養學生近千名,且多成為中醫界之棟梁,其體現的同樣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而不僅限于診治個體。中醫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活人同活國”,我想這是對中醫文化最好的詮釋吧。
您認為讀者如何將中醫和CC的理念聯系起來?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古人將世界稱之為天下,因此中醫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應該屬于世界。我祖父孔伯華先生在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中曾經說到:“醫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第其理法不同耳,愿努力發揮,使之臻于至善,達于全球,然必先由教育人才始”。這里面引出了兩個問題,一是達于全球,二是人才教育培養,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傳統教育之精神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課程教育,也并非現在的分科別類,實在是無分男女老幼,更無分國界。
從另一層面來說,中醫是建立在人文文化基礎上的學科,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有人的地方就應該有中醫,因為中醫是人道的。既然中醫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就應當是共享的。因為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譬如語言和文字,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人人可以掌握,人人有權利掌握,中醫也是如此。更何況我們正在努力使中醫走向世界,但我以為首先應該是中醫文化的輸出,只有接受了你的文化,才會接受你的東西。
孔伯華中醫世家醫術已被列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您如何看待現今不少逐漸消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作為其中之一,目前的傳承狀況如何?在您看來,我們應當采取怎樣的措施拯救或者說保護他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客觀來講是萬不得已而為之。所謂非物質,其重點在于活態傳承,即并非可以通過書本文字傳承下來的東西。眾所周知,人是最復雜的,時時刻刻在變,因此中醫診療、用藥也隨時在變。而這個變化,這個規律,只有在老師、弟子、患者三方共存的情形下才可得到傳承。現代中醫教育體系,重在課程教育,難于接觸到臨床精髓,至于傳承情況則更是不容樂觀,目前的情況是,據我所知,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剛剛得到國家的認可便已經撒手人寰了。
中醫學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經驗財富,是廣大人類共同的思想精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恰恰是說明保護力度不夠。此外,這項工作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重要的是在于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
孔醫堂
京城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先生百年品牌傳承,北京知名中醫健康機構,旗下醫館匯聚近兩百名老中醫及傳人、京城知名中醫坐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