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者認為,人的基本體驗(如焦慮、憂郁和快樂)更多地存在于時間而非空間中,而現代社會的一大謬誤即是常常在空間概念上看待自己,這使人們失去了存在的純真。如果個體領會自己越少,他的自由也必將越少。如:人們經常聽到神經癥患者抱怨環境的壓力,別人怎么看待自己,卻往往忽視了自己感情的變化。存在的時間觀主要指現在,而現在的概念總是與過去和將來不可分割的。因為時間是互相連貫,互相滲透的。存在主義者高度重視“現時此地(here and now)”,以及它所包含的過去和將來。
存在主義認為,人生的一大部分是孤獨的體驗,但這種孤獨感可促使對自身的審視,可成為力量的源泉。當人們認識到自己無依無靠,無人能幫人們決斷時,人們不得不對生活的意義做出獨立的判斷,人在把自己投向未來之前,什么都不存在,只有通過人的自由選擇的行為,人才成為他那樣的好人或惡人。生活的意義并非能直接找得到的,如果人們越是理性,越是刻意為追求而追求,人們越可能與意義失之交臂。“人類只有在創造,在愛,在工作中,才能體驗意義的存在。”因此,對于存在主義的心理治療,其目標是努力使當事人體驗真實的存在,而緩解癥狀、獲得對事物新的理解等都處于從屬地位。存在主義還認為,焦慮是一種對各種改變可能性的擔憂,是對未意識到的情況的意識。任何一種選擇都會導致焦慮,人們運用自由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時就必然產生焦慮,這種焦慮來源于人類生存的需要。存在主義治療并不企圖消滅焦慮,而是鼓勵個體面對焦慮,理解它的含義,并能從中汲取建設性的成分。人是能夠自我反思,超越自身的環境,反思將來的,這是一種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的能力是自我存在的一部分。如果人們能夠擴延人們的這種自我意識,人們就能提高豐富生活的能力。
心理學基本概念
存在主義心理學:這種心理學流派強調個性和經驗,致力與研究解決人類存在的現實問題以及人類自身面對的一些困境。例如:對生活意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