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桓公十二年(3)兄弟爭舟
公元前700年,辛巳,周桓王二十年,魯桓公十二年,宋馮十一年(莊公十一年),陳厲公七年,蔡桓侯十五年,鄭厲公元年,衛宣公十九年。

01

事實比虛構的故事更精彩,因為虛構要講邏輯,事實往往不講邏輯。

說完陳國的宮廷秘聞,吃瓜群眾覺得不過癮,我們轉戰春秋時期的老牌諸侯國——衛國,繼續吃瓜。

衛國擁有一系列閃亮的頭銜,雖然這些頭銜大部分都是貶義的,比如:
被滅國最晚的諸侯國;
戰國時期最大的人才輸出國;
君子忠臣最多的國家之一;
小人奸臣最多的國家之一;
有人可能不理解,為什么君子忠臣多的國家,同時小人奸臣也多呢?用儒家理論是無法解釋圓滿的,儒家最接近于解釋這個現象的故事是“子貢贖人”,但并沒有上升到理論系統。

但用道家理論則很容易理解:
有黑才有白,有前才有后,有來才有往,你先定義了何為黑,與之相對才有白,如果你當初把黑定義為紅,那白就不叫白了。

在道家的理論中,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對性,早年有一部電影《太極張三豐》的主題曲《隨緣》的歌中唱到:

雙手一推,非黑也非白,
不好也不壞,沒有勝又何來敗。
沒有去哪有來,
手中無劍心中無塵,才是我胸懷。

我認為作詞者林夕是真正讀懂了道家(注意,不是道教)。


所以君子忠臣多國家,小人奸臣必然也多,這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小人襯托了君子,君子也反襯了小人。

所以道家經典中才會描述“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國,才會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認為是先有了制度,才有了鉆制度空子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制度,回歸自然。如果做不到,就用約法三章式的簡要制度,讓制度的空隙能鉆過一匹馬、一個人,這樣人們自然就不鉆空子了。

當然,這只能說是一種理想,在目前以國家為競爭主體的“比爛式”國際關系下,是無法實現的。

所以當賢人季札出使衛國后,稱贊“衛國多君子”,如果按照相對性去推理,就會知道每一個君子的對立面,就有一個或隱或現的小人,也可以說因為“衛國多君子”,所以“衛國也多被君子襯托出來的小人”。

這或許就是我們讀衛國歷史的時候,經常被衛國朝堂上的君子小人之爭搞得目瞪口呆的原因吧。

02

書歸正傳,我們把衛國的歷史捋一遍,這樣對理解衛國宮廷秘事應會有一些幫助。

衛國的開國君主叫姬封,也叫做康叔封。西周開國之初,周武王大封功臣,武王弟弟姬封就受封為諸侯。


其中“康”是姬封被分封時候的國家名字,“叔”是排行,并不一定是指老三,老三以下,老幺之上都可以叫“叔”,“封”是名字。

周文王姬昌民間傳說有一百個兒子,其實正史所載的只有九個嫡子,“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的說法就來自于這里。周文王的庶子史書基本無載,但也不可能達到90個那么多。


衛國的疆域剛開始的時候很大,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衛國的疆域,北到武父(今河北大名縣),南到圃田(今河南鄭州),西近東都雒邑,東至商代的東都(今河南濮陽一帶),方圓達四五百周里,遠超《禮記·王制》中所說的公爵國、侯爵國方圓100里的常規,是一等一的大國。當然《左傳》中記載的這個衛國疆域,不是春秋時代衛國的情況,而是衛國最盛時候的情形。


到春秋時代,衛國的疆域已經縮水了四分之一,而且還在與鄭國、宋國、魯國、晉國的爭霸中不停被蠶食。

衛國的開國君主康叔封在衛國并沒有待多久,因為周武王封給衛國的土地是剛剛被打敗的商王朝遺民居住最密集的地區。衛國國境內的“牧”邑就是周武王率大軍打敗商紂王決定性之戰的戰場——牧野。牧邑北方不遠的沫邑就是商朝的都城朝歌。

此時距周滅商不過三五年,準確的說,商紂王之所以被打敗,是因為護衛朝歌的商軍主力傾巢出動,遠征盤踞于現在的安徽、江蘇地區的東夷。周武王看準時機,以三千虎賁奔襲商都朝歌,商紂王來不及組織軍隊,只好把奴隸武裝起來抵御周軍,結果奴隸陣前倒戈,商紂王無奈之下自焚于鹿臺。

周武王的“斬首行動”雖是干脆利索,但也埋下了隱患,在商人心中,周軍贏得不那么光明正大,如果來一場堂堂正正的對決,從武丁時期就勝多敗少的商軍不一定就會輸。

因此周朝剛一勝利,就將商朝遺民一分為二,一半交給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帶到現在的商丘地區,建立了宋國。然后馬上分封了第一批諸侯,周武王的三弟管叔鮮,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處就受命在宋國以西形成一道屏障,拱衛周都洛邑,防止商人反撲,史稱三監。


但周武王很快去世,留下年少的周成王,天下剛定,主少國疑,這時周公旦主動承擔監國之責,這便是“周公輔政”。有句俗話說:“誰都可以比你強,但你的兄弟不可以。”這句話也適用于周武王的兄弟。周公輔政引發三監不滿,三監勾結商紂王的后代(不知道是不是妲己的兒子:),笑)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旦率周軍東征,平定三監之亂,誅殺管叔鮮,流放蔡叔度,將霍叔處廢為庶民,商人叛亂主力也被殲滅。宋和周之間依然需要一個緩沖地帶,于是康叔封就受命負責原來的三監之地,這就是衛國最初國境廣大的原因。

康叔封所處之地是原來的商朝王畿之地,商朝遺民聚居,為了讓商朝遺民徹底歸化周朝,周公旦對康叔封千叮嚀萬囑咐。《尚書》里的《康誥》、《酒誥》、《梓材》等篇,就都是當時周公旦專門寫給康叔封的。在這些篇章里,周公旦苦口婆心地提醒康叔封要因地制宜,“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對殷人以懷柔為上。


具體來說說,周公旦要求九弟康叔封學習殷商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以商人之刑來治理商人。同時要注意“明德慎刑”,以周法為補充,寬嚴相濟,公正嚴明,勤政愛民,以消弭殷人的反抗情緒。

針對商人好酒亡國的慘痛教訓,周公旦還特地讓康叔封宣布戒酒令。

康叔封不負四哥周公旦所托,果然籠絡住了商朝遺民的心。又因為康叔封平時精研商朝和周朝的刑法,變成了法律專家,于是在康叔封剛剛安撫住殷商的遺民后,周成王就將他調回周王畿,擔任掌管司法刑獄的司寇。這個官,后世孔子也做過。

康叔封傳位于兒子康伯髦,衛國的君位就這么一代代的傳下去了。

《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衛國一共傳了三十八代,到最后一代衛君角時,六國早已全部滅亡,秦始皇也已死,秦二世胡亥在位。胡亥殺掉衛君角,衛國滅亡。兩年后,胡亥被趙高派人逼殺,秦國滅亡。

所以說,衛國可以算西周初期分封的1200諸侯國中壽命最長的諸侯國。

03

西周時代,衛國的君位傳承小亂不斷。到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進鎬京,平王東遷,當時率兵勤王的就有衛武公,因勤王有功,衛國的爵位從侯爵升級為公爵。


衛武公的兒子是衛莊公,衛莊公生了一個兒子叫州吁,在前文《州吁之亂》中提到過這個人,州吁殺死了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君,并且與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狼狽為奸,聯合陳國、宋國、蔡國屢次圍攻鄭國。

后來衛國大臣石碏“大義滅親”,犧牲掉與州吁狼狽為奸的兒子石厚,與陳國人聯合誘殺了州吁,阻止衛國爆發更大內亂。后來石碏率眾貴族,去晉國迎接衛桓公的弟弟,立為衛國國君,這就是歷史上出名的衛宣公。


04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大義滅親的石碏的刺激,衛宣公滅親起來也絲毫不手軟。

衛宣公先是寵幸夷姜(夷國的姜姓女子),生下了太子急子(史記作伋子)。

急子到了婚配年齡,與齊國說成了親事,迎娶齊國宣姜為王后。且慢,各位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有點熟悉,宣姜這個名字好像有點熟悉?

對。宣姜就是齊僖公的女兒,兩次都想許配給鄭國太子鄭忽,但被鄭忽以“齊大非偶”給推掉了,鬧出了國際笑話。

而宣姜確實到了待嫁之年,正好衛國來求婚,齊僖公就將宣姜許給了衛國太子衛急子(其實應該叫姬急子,但讀起來太怪,還是照顧現代讀者的習慣改以氏為姓)。


衛急子早就聽說宣姜是個出名的美人,天天就在淇河邊上等著。但他沒想到的是,衛宣公在淇河上正好有一個別苑,而衛國的迎親隊伍回來時,衛宣公正好又在別苑里。于是衛宣公就看到了宣姜的絕世容顏,然后衛宣公以宣姜公公的身份把宣姜叫進別苑。宣姜從別苑再出來的時候,就成了衛急子的后媽。

衛急子這下真急了,這種老爹截胡了兒媳婦的事情真是叔可忍,嬸不可忍。但再不能忍,衛急子也只能忍了,畢竟他只是太子,還不是衛國國君。而且他衛急子的母親夷姜,不也是老爹從他的爹那里偷來的嗎?自己的老爹一貫不喜歡明媒正娶,喜歡偷,作為一個生活在標榜以孝治天下的周王朝疆域內的孝順兒子,還能如何?又能如何!

衛宣公霸占了兒媳婦宣姜以后,才想起來兒子還單著呢,趕緊給兒子找了個太子妃,聊勝于無吧。

宣姜其實本來不應該叫宣姜,因為她姓姜,后來又成了衛宣公的王后,所以跟了夫君的謚號被稱為宣姜,如果他當時順利跟衛急子結婚,她本該叫另外一個名字,但造化弄人。

經過求婚被拒,被公公逼奸,宣姜徹底看透了這個世界,女人就是男人的物品,就是男人的附庸。女人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一切優勢,才能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間。從此以后,宣姜徹底放飛自我,后來與妹妹文姜一起,攪動了宋衛齊魯四個大國二十多年。


得罪什么人都不要得罪美女,尤其是做王后的美女!

宣姜認命之后,和衛宣公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公子朔,另一個叫公子壽,我們還是按照現代社會的稱呼習慣稱為衛朔和衛壽。衛急子的母親夷姜一看這情況,直接棄權,一根白綾上吊了。宣姜自然而然就成了衛宣公的新王后。這說起來簡單,兩句話就講完了,其實背后至少暗藏著兩三年的二美爭寵,是宮斗劇的好素材。

太子衛急子沒了親娘,又帶著年幼的弟弟黔牟,一邊宣姜和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虎視眈眈,地位就變得微妙起來。

雖說夷姜是自殺,但如無宣姜逼迫,夷姜怎么可能自愿放棄生命?或許是哀莫大于心死,認為自己永遠斗不過宣姜,或許是用生命去控訴宣姜,總之,宣姜逼死了太子的親娘,太子繼位后必然要報復,為了自保,宣姜只能選擇蠱惑衛宣公廢太子,另立衛朔或衛壽為太子。

衛宣公不負宣姜的期望,成功被蠱惑,而且被蠱惑得很徹底。他竟然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毒計——先派衛急子去出使齊國,又暗中聯絡盜匪暗殺衛急子,他擔心盜匪認錯人,還給衛急子頒發了白旄,就是圖片上那跟傘蓋一樣的東西。


這東西是一國軍事主帥專用物,市面上很少見,唯一性很強,盜匪肯定不會認錯。

盜匪按照衛宣公的指示埋伏在衛齊兩國的邊境上,這邊廂衛宣公的計謀就被衛朔和衛壽知道了。

衛壽大吃一驚,趕緊跑去告訴衛急子,說:“哥,前面是陷阱,爸要殺你,你千萬別去?!?/span>

衛急子聽完竟然面不改色,說:“父要兒死,兒不得不死?!比缓蠛敛华q豫的啟程了。

故事發展到這里,如果衛急子出了都城以后逃逸而去,或者糾集鄉黨起兵叛亂,甚至不做任何戒備慷慨赴死,這都是合乎邏輯的。但事實往往不合邏輯,衛壽看到哥哥這不拿自己命當回事兒的樣子,瞬間感覺自己的命也不值一提,借踐行之機,灌醉衛急子,偷了他的白旄加速趕往邊境,準備替哥哥去死。

求錘得錘,早已埋伏在邊境的盜匪看到一人打著白旄乘船過來,馬上開船團團圍住出使船,三下五除二就殺了衛壽。

衛急子醒來后急忙追趕,趕到的時候,盜匪正在打掃戰場,弟弟已橫尸船頭。這時候衛急子如果偷偷跑掉,或者反埋伏盜匪,或者干脆反他娘的,都是合乎邏輯的。

但不合邏輯的現象又出來了, 衛急子對盜匪大叫:“我才是你們要殺的人,我是衛急子,你們殺錯人了,要殺就殺我吧?!北I匪一時都反應不過來,哪有主動要求被殺的?這不是缺心眼嗎?等最初的慌亂平靜下來以后,盜匪本著寧可錯殺兩個,也不可放過一個的原則,把衛急子也殺了。

  •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是初中,當時覺得這兄弟倆真可笑;

  • 第二次看到這個故事是大學畢業以后,當時覺得這兄弟倆真可憐;

  • 現在再來寫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兄弟倆真可悲。

此時是春秋時代,孔夫子說“禮崩樂壞”的時代,很多人無視禮法,挑戰傳統,但根據相對性法則,就至少有同樣多的人尊重禮法,維護傳統。當挑戰傳統的人的行為越出格,維護傳統的人也就越保守,雙方都會向病態的方向發展,互相較勁,直到某一天打破平衡,鐘擺從一個極端擺向另一個極端,重新洗牌,人們才會客觀的認識禮法和傳統。

所以才會有衛急子主動赴死,與衛壽兩人兄弟爭舟;

所以才會有晉國的太子申生不敢指明驪姬的過錯,怕父親傷心,而甘心赴死;

所以才會有太子扶蘇聽到秦始皇賜死的敕命,不辨真假即刻自刎而亡;

這些人本身是禮法的擁護者,是傳統的維護者,是在用生命維護心中的那個神圣的“道”,同時也在用生命向那些離經叛道者提出控訴,向其他人展示維護禮法的決心,他們是理想主義者。


而衛朔趨利避害,全程不發一言,最后得到了國君之位;

申生的弟弟晉文公重耳連夜逃奔國外,流亡十九年后歸國即位,終成春秋一霸;

蒙恬與扶蘇同接詔書,但蒙恬生疑,寧可被囚也不愿死的不明不白。

這些人也并不是趨利避害的小人,他們只是在“義”和“利”之間選擇了“利”,這“利”也不是“利益”的“利”,而是“便利”的“利”。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他們是現實主義者。

這兩種人無所謂對錯,任何時代都有這兩類人存在。

和平之世這兩類人的分歧并不明顯,但大爭之世,這兩類人則涇渭分明,而且其行為會趨向于越來越過火,越來越癲狂。就像民國初期恨不得全身上下都是西方味道的新青年們,與留著小辮子穿著小馬褂,恨不得全身上下都透著舊社會腐朽之氣的辜鴻銘教授一樣,同為時代一景。

新青年們越新,則辜鴻銘們越舊。

新青年們之所以新,是唯恐不能跟舊遺老劃清界限,所以從里到外都要新;

舊遺老們之所以舊,是唯恐被人誤會成新青年,所以從上到下都要舊;

所以你要標新,我則要立異;你要引進,我偏要出口;你要開放,我偏要封閉。

如果某一天,新青年們不那么新了,則辜鴻銘們也許會穿上西裝,變得不那么舊了。

苦的是哪些人?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苦的都是外行人。

所以偉人在《選集》中說:“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則不能矯枉?!比祟愃枷氚l展史被這一句話概括完了。


衛急子和衛壽兄弟爭舟的故事,既可以看到人性的陰暗面——衛宣公因霸占兒媳,逼死王后,對太子心生愧意,久而因愧生恨,竟然對親生兒子痛下殺手。

又可以看到人性的偉大——衛壽的獻身精神,衛急子的孝道(雖然是愚孝)。

就像我之前說的,人性有多偉大,人性就有多陰暗,這就是人,一個多面體,一個綜合體,一個佛魔共同體。

只過分強調某一面,而不去客觀的考慮人性,不因事因地因時去思考人性,非蠢即壞!

但又不能因此而變得鄉愿,或嘴里嘟囔著“人性反正善惡同體,管又有何用?”而變成自了漢。因為如果我們都不去弘揚善的一面,那么惡的一面自然會滋長,慢慢的,惡就會滲透到各個地方,就會慢慢的向“惡得癲狂”、“惡得過火”發展,到時候,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就像被抗戰中被屠殺的軍民,其中大部分人的死,尋其根源,根子都在國民政府的“綏靖”思想上,而“綏靖”思想,就是不弘揚善,同時容忍惡。

所以我們贊揚衛急子的宅心仁厚,衛壽的錚錚俠骨時,肯定要痛斥衛宣公毒辣與衛朔的陰險;

所以我們感慨衛急子和衛壽兩兄弟結局之慘烈時,肯定是要揭露衛宣公和衛朔結局之悲慘;

所以《春秋》記載了衛宣公“死”,而不記載他“葬”,史筆如刀,刀刀入骨,衛宣公雖然在現實中下葬了,但在史書上,他死無葬身之地。

而衛朔雖然即位為衛惠公,但君位不穩,沒多久就被大臣和國民聯合推翻,他只得流亡到齊國。后來在齊襄公的護送下復國,但衛國更加衰弱。到他兒子衛懿公手上,被狄族攻破國都,兵敗身死,身體也被狄人割而分食,只剩下肝臟。衛朔這一支從此絕嗣。

衛國內亂結束后,衛國人感慨與惋惜衛急子衛朔兩兄弟的遭遇,于是寫下了
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來紀念他二人:

兩人乘孤舟,漸漸遠漂流。
深深思念你,吾心滿憂愁。
兩人乘小船,漸行漸漸遠。
深深思念你,愿兩人平安。

---   End   ---

歡迎理性探討,怒發沖冠、一葉障目及鳴翠柳者不回復。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東周衛國史——衛國的“四次”遷都
《歷史感應統紀》連載:善福淫禍 兌現迅疾
衛國史話八:兩段婚姻不僅毀了宣公自己的家,還把衛國拖進了深淵
衛國的那些事
春秋時期大國爭霸前的局勢(二)
“豈其娶妻,必齊之姜”是什么意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克什克腾旗| 阳江市| 汝南县| 新密市| 平定县| 宁远县| 峨边| 石门县| 隆化县| 日照市| 大荔县| 嘉兴市| 柯坪县| 青浦区| 开江县| 伊吾县| 屯留县| 黄浦区| 广水市| 镇远县| 阿拉尔市| 桃源县| 琼中| 浑源县| 图片| 嘉义市| 正蓝旗| 磐安县| 当阳市| 三门峡市| 信丰县| 长汀县| 池州市| 河南省| 永泰县| 汾阳市| 阜新市| 方正县| 汤原县|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