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課堂提問的
策略與技巧
【摘要】具有生物學特色的問題,能激發
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的概念、原理,形成生命科學體系,使之在能力、情感、態
度、價值觀等多維目標得到全面發展。本文旨在新課程背景下對生物有效性課堂提問進行初步探討,并借助一些生物教學實例分析在教學中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
【關鍵詞】生物 課堂提問 有效性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從提問的效率上說,可以分為高效的提問、有效的提問和無效的提問三個層次。課堂提問的有效與否,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有效的提問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該盡量減少問題的無效性,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和課堂效率。
一、有效提問的含義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它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提問的策略。具體是指通過師生課堂中的提問與回答,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與討論及期間的師生互動,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實現個體的充分發展。
二、高中生物課堂提問的作用
(一)啟發思維,主動學習。
課堂中穿插提問,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刺激的程度和效果遠遠超出了一般的講解。因為教師可運用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他們的社會、生活實踐體驗,啟迪學生,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使新舊知識相互作用,從而獲取或形成新知識。
(二)引起注意,激發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姆·喬伊斯說,“教會學生獨立思考,我們就給了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闡述自己的觀點。我們不能要求學生放棄一切活躍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種結論。”有效的提問無疑是體現該思想的重要手段,能激發學生積極地、獨立地思考。通過對問題的回答,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反饋信息,教學交流。
新課之后,提問是教學反饋的一種渠道。教學過程不應該是直線式的,提問可以了解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程度,然后根據獲得的信息,對教學做調整和彌補。
三、當前高中生物課堂提問中常見的問題
在教學中,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當前的高中生物課堂提問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些問題:
(一)提問過于“頻繁”。一位高中生物教師在上“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與合作”時,一節課十幾個問題的“滿堂問”,細胞器有哪些?葉綠體是什么顏色?有哪些功能?線粒體有什么功能?內質網有什么功能?……
“做秀”式的一問一答,課堂上出現了一種虛假的“繁榮”現象。
(二)提問過于“平淡”。一是提問的內容平淡、枯燥,根本沒有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往往是一些識記型的問題,學生僅憑記憶或照教材讀就可以回答。例如:什么叫光合作用?細胞膜的成分是什么?二是提問的形式平淡、單調,如提問總是用“…是不是…”“對不對”等
(三)提問過于“片面”。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分配提出的問題,往往偏重于學習好或表現欲望強烈的學生。在一節生物公開課上,教師提問同一個學生達6次之多,每個問題都對答如流,教師省時省心,課也自然“水到渠成”。而那些基礎差或膽小、不主動參加課堂提問的學生,很少受到老師的關注,一學期下來,甚至整個高中階段都未曾一次被老師提問。
(四)提問過于“短暫”。教師在提出問題后,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不足,一旦學生答不上來,思維出現了障礙,教師不是啟發,惟恐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惟恐課堂冷場,便急于讓另一位學生來作答,甚至自問自答。
四、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課堂提問的策略與技巧
基于以上認識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提倡“有效提問”,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富有啟發性,能使學生自??;二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三是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四是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非智力因素,進而能積極影響學生課后的、甚至是一生的學習和生活。
教師要使提出的問題是“有效”的,一方面必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有提問價值之處,另一方面必須對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有高度清晰的認識。
“有效提問”可以通過如下幾種形式來實現:
(一)引趣性提問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是學生進行探究和學習的最直接動力。這種提問方式一般用在一節課的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或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中,選擇有關內容,制造懸念,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學習的內在動力。也可以從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掛圖、錄象等感性材料中,尋找可以對學生進行激發興趣的提問信息。例如在學習“細胞呼吸”時,可以創設以下的問題:(1)水果儲存太久后為什么就沒有甜味了?(2)蘿卜放久后為什么會空心?(3)把手伸進潮濕的種子堆里,為什么會有燙手的感覺?(4)劉翔在訓練時常會在第二天早上肌肉發酸,為什么?又如在教學“細胞的衰老”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為什么老年人會滿臉皺紋?為什么會滿頭白發?為什么會長老年斑?為什么會食欲減退?
(二)廣泛性提問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基本理念之一。然而,許多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總是集中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認為這些學生能很好地配合自己教學,而對那些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總擔心他們答不出或回答不正確影響教學進程而避開他們,這樣就使得“尖子生”成了課堂回答問題的“???/span>”,大部分成績平平的學生成為“局外人”,不能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這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因此,生物教師在提問時要做到:一要設計出不同梯度的問題,讓每個同學都能品嘗成功的喜悅;二要面向全體學生,既注意聆聽回答者的回答,又注意要求其他同學認真思考、判斷和補充答案;三要不采用先叫學生名字后出題的方式。
(三)探究性提問
探究是讓學生經歷從發現問題到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讓學生自我探索和發現真理的過程。通過親身經歷的探究所獲得的知識,由于有較多的直接經驗作基礎,學生的理解就更為深刻,記憶也更為持久??梢赃@么說,教師能否取得這些效果,是一堂探究式教學課是否成功的關鍵。例如,“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過程”一節,筆者設計了如下一組探究性問題: ①比較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兩位科學家所做的,對我們做事有什么啟示?②德國植物學家薩克斯所做的實驗科學之處是什么?如何改進,使得對我們中學生才有可操作性? ③在光反應中,水被分解為氫和氧氣,這一過程對人類有什么啟示? ④結合光合作用的過程,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分別是怎樣影響光合作用的?
(四)生活化提問
新課程提倡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一個充斥專業術語的提問,是很難引起學生思考興趣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密切聯系實際,要把課本中的知識跟生活實際、生產實際、自然現象等聯系起來,運用科學理論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使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充滿生活氣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講“細胞的滲透吸水和失水”時,教師可從生產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以下問題:當你連續嗑鹽漬的瓜子或吃過咸的食物時,你的口腔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有什么辦法解決?當你把白菜剁碎準備做餃子餡時,常常要放一些鹽,一段時間后就可以看見有水分滲出,這些水分是從哪里來的?蔫了的青菜葉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又會有什么變化?對農作物施肥過多,為什么會造成“燒苗”現象?這樣的問題能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體會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符合新課程標準中“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
(五)層次性提問。有的知識比較深奧、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把握,學習時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深奧會使學生無從動腦,不但不能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還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不妨把知識轉化為一系列小問題,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化難為易。如在講授“人的體溫及其調節”時,若提問:人的體溫是如何調節的?就顯得難度太大,學生一時難以作答,我將其分解成幾個小問題:(1)人的體溫是多少?(2)為什么要保持37℃?(3)怎樣才能保持37℃?(4)人體是怎樣產熱的?(5)當你吃飯后或跑步后有什么感覺?(6)熱越產越多會把人燒死嗎?為什么?(7)皮膚又是怎樣調節散熱的呢?這種遞進式的設問,能引導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入,有利于突破重點和難點。
(六)指向性提問。提問的指向性決定學生的思維方向,提出的問題范圍過大或指向性不夠明確,就會讓學生無所適從,難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場的現象。如“請同學們回憶我們上一節課學習了那些內容?”、“基因的表達過程是怎樣的?”
、“科學家是如何來探究光合作用的呢?”等,學生對這些問題不知從何答起,這樣的提問就成為無效的提問。因此,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要盡可能符合教材、學生、教師的實際,做到有明確的指向性,便于學生有針對地進行思考。問題的指向性越具體,學生的思考就越明確,教學效果也就越好。例如在學習“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片段”一節時,學生在認真閱讀了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后,我提問學生:從資料2和資料4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結果,提問了幾個學生都沒有回答出來。課后,我考慮了一下,其實我可以把提問的范圍縮小一些,問“發光”“、肥胖”是性狀,上述兩則資料,說明基因與性狀之間有什么關系?”在另一個班再上這節課時,當我提出這個問題后,很快同學們就回答出來了。
(七)鞏固性提問
并不是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在課堂上演示其探究過程的,所以,更多知識點需要我們的后人直接去理解、記憶和應用。而對知識的講解和傳授,也是教師的一個最重要的職能。對一些重要的、有難度的知識點進行鞏固性提問、或變換角度提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知識靈活應用能力。
總之,課堂提問是為教學服務的,它是一種藝術,“問”之得法,事半功倍“;問”之不當,事與愿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新課標和教材的具體情況,結合學生實際,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力求使每個問題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起到調動和拓展學生思維的作用,做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促進有效課堂的生成,從而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教學行為策略》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自主課堂——積極的課堂環境的作用》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