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總體戰
自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民族Z義意識開始涌現。一國與另一國的戰爭也已經不再是“騎士們的戰爭”,民族國家中的每一個人都被卷入到戰爭中去,作為國M他們被告知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緊密的聯系著的。十九世紀科技的發展對全民動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鐵路的出現使得短時間內調動大規模兵力成為可能,并使的攻擊方能有更大的主動;數量優勢也被各國軍方一再強調;而速射武器的發明又使守方能在給予攻方巨大傷亡的情況下保持一定的反擊能力。這些工業革M后這些技術的發展,要求交戰國進行全面動員以開展總體戰,只有全民動員的情況下才能為戰爭提供充分的后勤支援,更為強大的武器裝備和更大規模的兵員數量。
克勞塞唯茨最早提出“絕對戰爭”這一觀點,在戰爭論第一章中,克勞塞唯茨認為戰爭不過就是一個大規模的戰斗而已,也就是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為意圖的BL行為。他認為從理論上看戰爭只是雙方在戰爭中將把武力的運用趨于極端,唯一的限制就是各方本身力量的大小。為迫使對方實現己方意志,必須將武力的運用到最極端的程度,這個極端又是為了實現一個極端的目標:解除敵人之武裝。由這個極端引申出第三個極端:也就是權力的極端運用。在這里克勞塞唯茨又指出這些極端只是在理論上成立,而實際的現實中,任何戰爭多都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極端的武力運用的,因為它們受現實中的“或然率”和政治目的的限制。也就是說任何軍事動員,它不可能達到最極端的頂點,在第八章中,克勞塞唯茨提出了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的區別。而為了進行絕對的戰爭,將另一國的抵抗的力量和斗志消滅,就需要對本國的全部工業進行大規模的動員。
NC上臺后,開始大規模進行擴軍備戰,將整個國M經濟體系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XTL在一份備忘錄中指出:“一, 德國軍隊四年內必須具備作戰能力;二,德國經濟必須為戰爭做好準備。”調整德國的工業結構,大力發展軍備工業為基礎的重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并擴大戰略原來代用品生產,對于不能生產的原料,突擊進口增加儲備。在39年二戰爆發前,NC德國就為了未來的戰爭做了相當的準備。
但是NC雖然做了相當的動員準備,它的動員又不是很充分的,XTL要求至少在名義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戰爭開始后有相當數量的工廠仍然用于民用物資消費品的生產。而且在德國人力匱乏的情況下,由于種族偏見,NC德國拒絕讓婦女從事生產,XTL的理由是在體力方面,瘦弱的德國婦女是無法與粗壯的蘇聯婦女相比的。只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后,XTL才發布了要求德國進入總體戰的指示。
而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2年以前并未達到高度的一元化領導狀態,施佩爾抱怨說在民Z國家的兵工廠實行獨裁的時候,德國的軍工企業卻在享受民Z。在施佩爾出任軍工部長以前,德國的軍工生產處于各自為戰的情況下,往往某種物資和設備可能生產過剩,而某些奇缺的物資和設備卻沒有生產。并且軍工部門也被戈林的空軍、希姆萊的黨衛隊等不同的部門所分割,整個生產處于無組織狀態。1942年施佩爾在取得XTL的“整個德國經濟必須服從與軍備生產的需要”的授權后,德國才開始按照集權Z義的方式開展軍工生產。在二戰中德國軍工生產的最大潛力恰恰是在盟軍對德國進行大規模轟炸的1943—1944年間,按照施佩爾回憶德國在1944年間軍工生產達到了最高頂點,但是卻低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的總產量。這時距NC的滅亡之日已經為時不遠。就是在施佩爾改組德國軍工生產后,軍界巨頭們還在為分割軍工企業這個大蛋糕而爭斗不休。而XTL本人的自大和虛榮也嚴重干擾了德國軍工企業的生產。
二 數量優勢
在拿破侖戰爭中,火器的進步使得軍事上進攻與防守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但是數量的優勢在武器的技術性革M取得關鍵性突破前(核武器)仍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克勞塞唯茨認為戰略決定著會戰的地點、時間和所運用的兵力數量,當將其他一切對于戰斗的限制因素都排除時,唯一決定戰斗的因素就是戰斗員的人數,所以數字決定勝利。當然這個是把其他因素排除不計。
NC德國陸軍參謀本部的將軍們對于克勞塞唯茨的經典名言:“當第一支兵力投入戰場是應盡可能保持其強大”信服不已。從最初的“白色方案”入侵波蘭開始,德軍第一波160萬兵力,2000架飛機和2800輛坦克。在“黃色方案”對英法聯軍的作戰中,德軍集中了136個師的兵力。在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投入190個師,4300輛坦克5000架飛機、550萬人的兵力。力求在第一次作戰中就取得最大的效果。
但克勞塞唯茨又說,如果數字優勢大到足以抵消其他因素的影響時,它才是決定戰斗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數字優勢并不是戰爭中決定一切的因素。
在早期對波蘭和英法聯軍的作戰中,德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英法聯軍以及波蘭軍隊相比,德軍的數量有一定的優勢,但還沒有大到能取代其它一切因素。德軍取勝的決定性的因素并不在于數量,因為絕對大的數量并不能帶來絕對的強大,而在于德軍較早的施行了軍事革M,從傳統陸軍的作戰模式向協同作戰的發展。德國陸軍革M性的使用炮兵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并以大規模的坦克集團包抄敵軍。德軍最早組織裝甲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解決了步兵不能快速運動和坦克缺乏步兵掩護和側翼暴露的危險。在軍事裝備和訓練上,德軍二戰初期也不是其他各國軍隊所能相比。
到了戰爭的后期,當蘇聯、美國和英國等盟軍也開始在軍事技術和軍事指導思想以及軍隊的訓練上跟上德國后,也就是當雙方軍隊的質量相差不是很大的時候,數量的優勢開始顯現.1943年前,蘇聯軍火工業生產的比德國多,蘇聯火炮與坦克的質量和德國差不多,有時候比他好。蘇軍的t34坦克不但便于大量生產,而且更適合實戰,使得德軍聞風喪膽。在整個蘇德戰場上,德國投入的兵力因為德國整個國家人口基數的限制不可能超過500萬,而蘇聯由于三倍于德國的人口基數,在開戰后雖然損失了數量極大的軍隊,但是從后方源源不斷的兵力的補充使得蘇軍能夠始終保持所需的數量,在關鍵性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當攻守雙方都筋疲力盡時,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軍打破了戰爭的僵持,為蘇軍的勝利贏了關鍵的一役。
德國軍隊在兩線作戰,在西線要防止英美對歐洲大陸的登陸,相當數量的兵力被配置在大西洋沿線,而在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前這些部隊的大多無所事事,在1943年秋季德國在西歐布置了84個師,大約240萬人。此間在蘇德戰場上的德軍總數為280萬人(含駐芬蘭德軍),而蘇軍的總兵力為550萬人,大約兩倍于德軍。就是在盟軍在1944年開辟第二戰場后,仍有大約30萬的德軍駐扎在巴爾干和北歐。和盟軍相比,德國本來就面臨人口不足的問題,而XTL的分兵駐扎更加加大了有生兵力的缺乏。到了后期不得拆東墻補西墻,東線出現危機就抽調西線的兵力,西線出現危機就抽調東線的兵力,不但與事無補,反而使的作戰兵員筋疲力盡,運輸調動更加復雜,原本脆弱的后勤出現更大的問題。
克勞塞唯茨在《戰爭論》中早就指出在戰爭中運用兵力的將領應把他們的手中的兵力視為一種給予既定的力量,第一,因為他們對決定并無發言權。第二,環境阻止將領作足夠的擴張。所以克勞塞唯茨認為在兵力不可能達到絕對的數量優勢的時候,應該運用相對的優勢,即:對于點的正確判斷、對兵力的投入給予正確的方向、為重要利益不惜犧牲不重要利益的決心——也就是是兵力在某一點保持壓倒優勢的集中。對于克勞塞唯茨指出的彌補兵力不足的這些手段,在集權的NC制度下是無從談起。NC將領們手中不但沒有任何主動權,而且他們僅有的兵力,往往也被XTL由于個人的判斷和許諾而隨意抽調,兵力的數量優勢無從談起。而對于點的正確判斷和集中優勢兵力于一處,又因為XTL本人的好大喜功和偏執而不能做到。XTL對于任何的戰略退讓的絕對不能容忍,也給德軍帶來了斯大林格勒、阿拉曼等一系列戰役中的大失敗。
由此,NC在二戰中在戰略層面的決策背離了克勞塞唯茨所強調的戰略中最重要的一點:保持兵力的集中,除非有迫切的需要,否則絕對不應該分散兵力。而克勞塞唯茨所指出在最初階段兵力的廣大雖然是一個優勢,但當雙方筋疲力盡的僵持階段中,如果有相當大的生力軍的出現立即將產生改變戰局的決定性作用的論斷。卻在XTL的最后關頭的決策中得到表現,NC在末日來臨之際,從附庸國征調大量軍隊,在國內組織人民沖鋒隊,甚至從蘇聯戰俘中征召了大量部隊。而這些兵力士氣低落,訓練不足,裝備低劣,最多只能滿足XTL本人對于數量優勢的偏好而已。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來自于西伯利亞的生力軍才真正符合生力軍的定義并發揮了生力軍的真正作用。
所以克勞塞唯茨指出:“僅僅依賴于數字優勢并不一定能取得勝利”。
三 戰爭與政治
在戰爭論的第一章中,克勞塞唯茨提出了一切戰爭都應該視為政治行為。在第二篇第三章和第八篇第六章中,他詳盡的分析了作為政策工具的戰爭。他指出,在現實的戰爭中,戰爭不過僅為政策的一種表現而已,政治觀點對軍事觀點的屈服違反常識;戰爭是由政策所宣布,政策為主體,戰爭只是政策的工具,所以軍事觀點臣屬于政治觀點是唯一具有可能性的事實。而如果從最高的觀點看,戰爭藝術即為政策。由此,戰爭所需要的主要計劃若不通過政治關系也就無所作為他在戰爭的三位一體論中指出:一,原始的BL要素,如仇恨和厭惡在內,可能使戰爭具有盲目性。二,包含或然率與機會在內使戰爭成為一種精神的自由活動。三,包含政治工具的臣屬性質,使戰爭純屬于理性的范圍。在這三方面中,第一方面與人民關系較多;第二方面和軍隊關系較多;第三方面于政F關系較多。而這三方面是一個整體的理論,不能脫離任何一方面而單獨存在,換言之,一旦戰爭開始后,戰況的變化使得政治目的也必須適當的加以調整,但是決不可主末倒置,無論如何都不能讓這種情形發生:即政策完全退出舞臺而讓軍事行動唱獨角戲。也就是不能讓人民的情緒和軍隊對戰爭的機會的賭博代替政F的政策,因為政F的政策屬于理性的范疇。
在戰爭的目的中,攻擊的目的為:毀滅地方兵力、占領某一地區、攻占某些目標。防守的目的為:毀滅敵方兵力、防守某一地區、防守某一目標。而純粹的軍事手段是不可能達到這些目標的,當一個國家進行全民動員后。所有軍事手段僅僅是達到政治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已。也就是說通過軍事問題暫時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標,而這個政治目標的完成與鞏固還是需要通過政治手段——即,非軍事手段,談判協商來解決的。在第六篇第二十七章中,他指出,防御是一種較強的戰爭形式,保存我們的兵力和毀滅敵人的兵力,一言以蔽之,即為軍事手段的勝利是此種競爭的目的,但又非最終目的。而這個最終目的是我們自己的政治組織(國家)的保存和敵人政治組織的屈服,即為雙方所愿的和平,因為這樣才能結束沖突,而次最終目的惟有談判方能實現。
克勞塞唯茨提出了軍事應該從屬于政治。不管戰爭進展如何,軍事始終都只是從屬于政治的一部分。在NC德國的決策中,最初從吞并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乃至入侵法國后,軍事手段都是從屬于政治目標的,XTL非常清晰的借助于軍事手段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目標,乃至在取得對法作戰的勝利后,他還希望通過談判手段與英國解決戰爭問題。在對蘇戰爭前,NC的軍事還是服從于政治目標的。
而從入侵蘇聯后,德軍的軍事政治的區分就不在明確,NC德國唯一解決問題的手段除了軍事BL就是軍事BL,如同克勞塞唯茨所指出的純粹的軍事手段是一場賭博,在拋棄了理性的政策考慮后軍事的手段就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的非理性的手段。
為什么NC德國在對蘇作戰中的政治目標屈從于軍事目標了呢?XTL在他的《我的奮斗》中申言,要以血與火為德國開創新的邊疆來養活德國的下一代人。也就是要犧牲蘇聯東歐人民的利益以維持德國的生存。而這個政治目標在現實中是誠然是絕不可能為蘇聯所接受的。在這里,克勞塞唯茨的戰爭應該服從政治決策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是應當指出的是這個政策目標應該是現實的而不是虛妄、不可達到的。而NC德國被欲望的野心誘惑,超越了現實,制定了對蘇作戰計劃,讓軍事政策主導了政策的制定。而單純的軍事是不可能實現政策目標的。而和NC相反,盟國在二戰中就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如同在《大西洋憲章》中所宣告的那樣,在戰時是團結一致打敗法XS政權,在戰后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社會,并建立聯合國來解決國際事物,保證人類的永久和平。小羅斯福總統也提出了確保人類的四大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懼和物質缺乏的自由,這些是從威爾遜的人權觀念演變而來的,在二戰后又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共同價值。在整個戰爭期間整個盟軍的軍事是服從于政治政策的。
在蘇德戰爭期間,XTL已經不在區分政治和軍事目標,而以軍事目標為他的唯一宗旨,曼施坦因評說,XTL已經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軍人,軍隊的任何失敗,都被看成是對他本人的侮辱。(NC德國已經成為沒有了政治目的單純的戰爭工具。軍事手段已經成為納彩德國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
四 重心作戰
1941年,NC德國就對蘇聯的攻擊目標存在分歧,在蘇德戰場上,德軍的指導思想卻不是交戰以消滅敵人之有生力量。從“巴巴羅薩”戰役開始,XTL的戰略目標就是土地和資源,也就是以占領蘇聯的土地為直接目標,據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回憶說XTL最初的軍事規劃就包含了三個含糊不清的目標:1,擊敗俄國軍隊; 2,至少占領足夠的俄國領土;3保護柏林和西里西亞不受空中攻擊。最好能夠在遙遠的東方建立我們自己的陣地,以便我們的空軍能夠摧毀俄國最重要的陣地。在對戰役的目標選擇上,陸軍將領以克勞塞唯茨的觀點力爭集中兵力攻擊莫斯科,而XTL卻堅持分兵攻打基輔、列寧格勒、莫斯科。在這里NC德國面臨克勞塞唯茨所說的兩難狀態:1,為了占有土地,必須分散兵力;2,為了打擊敵方軍事重心,又必須集中兵力于某一點上。克勞塞唯茨明確指出,在一個戰場內(不管大小如何),連同其兵力(不管數量多少)代表一個整體。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一個重心,應在這個重心上決定勝負,在這個中心上的勝利,對守方而言,則守住了整個戰場。克勞塞唯茨在這里強調的重心,非常明確的是指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在對波蘭和對法國的戰役中NC德國的指導思想非常明確,即以占領對方“重心”為首要目標,而敵方為了保護首都之類的“重心“,必定會集中大量兵力與德軍會戰。而NC的閃電戰的效果能大量殲滅敵人軍力。德國陸軍的優勢在于強大的機動能力,使之能繞過敵人正面的堅固防線,通過側翼突破,包抄敵后方,一旦德軍的戰略實現,整個敵軍就回發現自己置于前方的正面防線沒有任何作用。己方的消極的防守作戰,當德軍完成大縱深保衛后,在機動能力上落后于德軍的波、法軍就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大量的軍事有生力量除了向德軍投降外別無它途。
在消滅敵人的軍事有生力量和占領領土之間,克勞塞唯茨更加強調了消滅敵人軍事力量的重要性。他說:“在戰爭中,保持自己的軍力和毀滅敵人的軍事實力,要比占領領土更為重要,這也是一位將軍應該采取的第一目標。只有當這種手段(毀滅敵人軍事力量)不能達到占領領土目標時,然后領土的占領才會被迫作為第一目標而考慮。”一個勝利的效果取決于他的偉大性上,也就是所擊毀兵力的數量。所以要想攻擊達成最大的效果,那么打擊對象也必須指向敵方集中最大兵力的那部分國土,而我方集中此次打擊的兵力越大,則更有成功的把握。(第六篇第二十七章)
在蘇德戰場初期,德軍總是以斯摩棱斯克蘇聯的大量的有生力量的集結區域為打擊目標,從基輔到斯摩棱斯克再到莫斯科。只是由于XTL的猶豫才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間。XTL準備在攻下后就將中央集團軍的主力投入到北方的列寧格勒。而按照參謀總部勃勞希契元帥的計劃,在7—8月份攻打鐵木辛哥元帥的西南方面軍的話,不但可以消滅在莫斯科方面的蘇軍有生力量,而且可以奪取莫斯科。當最終于九月下旬發動莫斯科戰役的時候,距離俄國寒冷的冬天已經不遠了。
在隨后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對高加索的行動中,德軍更加背離了克勞塞唯茨集中軍力向心作戰,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的指導,在高加索取得勝利,卻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一敗而潰。在庫爾斯克戰役后德軍徹底失去了在整個東線戰場的主動權.
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XTL更關注于對地方土地的和經濟目標的占領,因為土地的占領關系到他個人的聲譽,任何對土地和經濟目標的放棄為他所不能容忍,并被認為是對他的侮辱。而經濟目標的占領確實對維系戰爭的生命線至關重要,但是占領的經濟目標在整個戰爭中作用不大,他們不是不適合德國的運轉標準,就是被蘇聯軍隊在撤退時做了徹底的破壞,而XTL還是沉迷于此,而將消滅對方有生力量放于次要地位。這也就背離了克勞塞唯茨所強調的在重心作戰中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的要旨,更嚴重的是分散了德軍原本就稀少的有生軍事力量(第二章數量優勢)。有趣的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還以克勞塞唯茨的名字命名了一場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