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閃電戰是二戰中德軍用的很得心應手的戰術。本文主要討論了德軍閃電戰的特點,分析了德軍的閃電戰在二戰初期大行其道的原因和希特勒使用閃電戰的一些因素。 關鍵詞:閃電戰;古德里安;裝甲集團軍
二戰初期,德國法西斯軍隊以“閃電戰”取得了重大的軍事成功。“閃電戰”是一種以航空兵為支援,集中使用坦克迅速突擊,以快制勝,速戰速決的新式戰法。 為什么閃電戰在二戰初期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果呢?原因如下。 首先,我們不得不討論一下閃電戰的特點。閃電戰的核心是在對手展開其主要兵力和戰略資源之前,即以迅猛的攻勢將其擊敗。其基本手段就是集中大量高機動兵力(主要是裝甲兵和空軍)實施強大的首次突擊,然后迅猛突入敵縱深,合圍敵主力集團而殲之。為了實現大量集中使用裝甲兵的目的,古德里安創建了裝甲師。他認為在裝甲師內,“除非其他一切支援兵都具有同坦克一樣的速度和越野機動力,否則坦克是絕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的。”這一點在當時尤為可貴。古德里安裝甲兵作戰理論(也可說就是德國裝甲兵作戰理論)的特點還有:坦克只能用于進攻,不能用于防守;坦克只能集中使用,不能分散;裝甲師可用于第一梯隊實施突破,而后高速向縱深發展,決不遷就步兵的進攻速度等等(以上只是理論,與實際多少有點距離)。 二戰爆發后,德軍基本是按戰前的的觀點運用裝甲兵的,其在進攻作戰時基本特點是:在適合裝甲兵機動的地形上,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大量集中使用裝甲兵,在空軍的有力配合下突然發起進攻。突破對方戰術防御地域后,高速向戰役縱深進攻,以最短的時間達到戰役目的。突破后向縱深發展勝利時,遇敵堅固設防地域多予以繞過;遇對方反沖擊時,則多由摩托化步兵和炮兵頂著,裝甲兵則從側后發起突擊。 在戰役進攻時的兵力部署上,德軍通常將裝甲集團軍(集群)、裝甲師(以裝甲師為基礎)作為突擊集團的第一梯隊,其兵力部署往往也就一個梯隊。各師多獨立受領作戰任務。故德國裝甲師的編制很大,特別是坦克數量,常超過蘇軍的坦克軍。 閃電戰理論的原創并非古德里安,而源自英法。但德國人在英法相關理論上補充完善,最后在戰爭中率先實踐,直到1943年前,德國人仍然是該種理論的最大受益者。 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思想更加注重戰略癱瘓理論,即以突不及防的打擊,突破敵軍正面防線,敵指揮系統就會面臨癱瘓。快速機動的部隊的凌厲攻勢,在敵軍前線和后方造成的極大恐慌,從而指揮失序,軍心混亂,從心理上給對手造成的沉重打擊。因此,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的目的是癱瘓敵人,裝甲、速度和立體協調只是其手段。 結合實戰的運用也不難理解。德軍于 其次, 反法西斯國家內部不團結,軍事理論相對落后是德國閃電戰在二戰初大獲全勝的主要原因。英法在大戰前推行對德綏靖政策,極大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美國由于國內孤立主義掣肘,奉行“中立”政策;蘇聯外交政策方面的某些失誤,導致反法西斯國家在二戰初被德國閃電戰各個擊破。 第三,值得重視的是,反法西斯各國軍事理論的相對落后也是二戰初軍事失利的重要因素,在此僅以法國、蘇聯為例來分析。 法國軍方錯誤地總結一戰的經驗,鑒于一戰初期,法軍只強調進攻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慘痛教訓,法軍上層認為未來戰爭,防御一方將占優勢。所以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在法德邊界修筑了號稱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執行防守戰略,堅持以步兵為主的結果是坦克只是用來援助步兵,或是象騎兵那樣進行警戒、偵察。雖然法軍也有一些思想新銳的青年軍官,象杜蒙斯上校、戴高樂上校等主張建立裝甲部隊,以裝甲部隊攻入敵縱深,“把敵人的指揮系統打亂,切成碎片”,但這些正確的意見無人理睬。一直到1940年德國坦克潮水般涌入法國時,才如夢方醒。 蘇聯30年代也有圖哈切夫斯基這樣的軍事奇才制訂出R20;大縱深”的戰役理論,倡導建機械化軍。但蘇聯領導人錯誤總結了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坦克作戰的經驗,加上裝甲戰倡導者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被冤殺。1938年,蘇聯的機械化軍被解散,坦克被分配給步兵,作為步兵支援武器來使用。1941年,德軍攻入蘇聯時,蘇軍坦克數量雖然不少,但在零散的戰斗中消耗殆盡,未給德軍裝甲部隊造成重大威脅。 希特勒為什么要采取“閃電戰”這樣的在當時來說是很前衛的戰術呢?是不是僅僅因為它的先進性呢?答案當然不是。 首先,一戰后坦克、飛機性能的改進使閃電戰成為可能。閃電戰的基本思想可追溯到1905年德軍總參謀長施利芬制定的《對法戰爭備忘錄》(通稱《施利芬計劃》)中。施利芬設想在未來的戰爭中,德軍要在東西兩條戰線上與俄法兩國軍隊同時作戰。因此德軍必須采取速戰速決的戰術。首先集中優勢兵力在4-6周內擊敗法軍,然后轉向東線對付俄國。但是在后來的一次大戰中,以步兵為主的德國軍隊由于速度太慢并未達到預期目標。協約、同盟雙方軍隊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塹壕戰泥沼中。1914年10月,一位英國戰地記者斯溫頓寫了一份《陸上巡洋艦》的備忘錄給英國內閣,建議制造一種“能在地面滾動,有自身動力,有裝甲保護乘員,裝有機關槍的滾筒……”當時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下令海軍部研制,1916年,第一批戰車研制成功。一種新式武器—坦克,就這樣誕生了。它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陸軍作戰的方式,但在當時認識到這一點的只是極少數人。最早積極鼓吹建立裝甲部隊的是英國的富勒將軍,他的主張得到軍事教官利德爾·哈特的支持。1922年,哈特發表了題為《新模范軍的發展》的文章,主張陸軍必須全部實現機械化。在法國,年輕的戴高樂上校寫了《建立職業軍隊》的小冊子,主張建六個裝甲師拱衛巴黎。但在英法兩國,占據統治地位的陸軍上層并不理解這種新式武器給戰爭帶來的變革。在德國,后來成為“裝甲大王”的古德里安卻得到希特勒的大力支持。在納粹德國的擴軍過程中,陸軍優先得到發展的是裝甲兵種。到二戰初,德國已擁有裝備良好的10個裝甲師,7個摩托化師。這支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在航空兵配合下,成為擊敗波蘭、法國的中堅力量。 第二,力和物資潛力的相對弱小,是希特勒采用閃電戰作戰方式的重要因素。由于法西斯德國蓄謀發動戰爭,做了充分的戰爭準備,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政策,使德國在發動二次大戰時具有超過對手的物資軍事實力。據丘吉爾的估計,“在戰爭爆發前的一年里,德國軍火的總產量可能超過英法兩國合起來的一倍或二倍”。這種軍事工業的優勢,使德國在短時間里一舉擊潰波蘭和法國,取得了戰爭初期的勝利。但這種軍事工業的優勢基礎卻是不牢靠的。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是以占有大量戰略物資為基礎的。據估計,戰爭爆發前,在30種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中,德國能得到充分供應的只有7種,而本國的原料僅能滿足平時鋼鐵需要量的50%,有色金屬的20%,人造燃料和原油的30-40%,紡織原料的20%,甚至德國在食物供應方面也不能自給自足。可見德國的國內資源潛力是很有限的。而與法西斯德國作戰的“非侵略的民主國家加在一起,無論在經濟方面和軍事方面都比法西斯國家更強大。”戰爭前夕,僅英帝國就比德國資源的潛力雄厚得多。英國幾乎壟斷了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如錫、橡膠、鎢、鉬等等,并有條件獲得它所需要的其他原料。美國更是一個崛起的經濟大國,是一個人力和資源都遠遠勝過德國的國家,其工業水平超過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3,又有著世界上無可匹敵的黃金儲備和財政資本作后盾。蘇聯也有著巨大的經濟潛力,它的資源富足,領土廣袤,人力資源豐富,都是法西斯德國無法相比的。由于反法西斯國家經濟上潛在的巨大優勢,由于法西斯德國自身經濟的脆弱,導致希特勒處處考慮在自己的經濟條件和暫時的軍事優勢前提下,以最小的經濟損失,盡量短的時間去達到最大的政治企圖和軍事野心。因此,希特勒必然選擇“閃電戰”! 第三,希特勒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從一開始就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對。所以從戰爭開始,希特勒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愛好自由的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因此,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在外交上采取欺騙手段、制造矛盾、混水摸魚,分化反法西斯國家,趁各國未能實現聯合之際,集中強大兵力,用閃電戰逐一擊破。而在當時,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反法西斯國家未能實現及早聯合,讓希特勒鉆了空子。1939年,大戰前夕,希特勒與斯大林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后,首先向西方國家開刀,迅速滅亡波蘭、法國。1941年6月又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入侵蘇聯。其中的歷史教訓,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另一方面,希特勒對其控制下的人民也很不放心。因為戰爭不僅需要強大的軍隊,更需要穩固的后方。希特勒所進行的是非正義的戰爭,當然不敢相信德國尤其是被占領國家的人民會甘心長期被驅使,甘愿當炮灰。因此,如果戰爭長期拖延下去,曠日持久,希特勒的后方就會出大麻煩、大問題。而閃電戰費時短、傷亡小,對其后方的壓力相對來說要小些,出現意想不到的嚴重局面的可能性也就小些。 現代戰爭已經進入了電子戰、信息戰時代。我們要與時俱進,切實加強新世紀軍事理論的探討和研究,以確保祖國的領土完整和國防安全,確保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賴小剛 《坦克戰》 知識出版社 1995年 2. 丘吉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3. 斯大林 在黨的第18次代表大會上關于聯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