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和后期墨家
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宋國人),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大約 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他出身低微,做過工匠,自 稱“賤人”。他的門徒也多半來自社會下層,墨家組成為團體,這種 團體表現出原始的組織性。他們生活儉樸,互相救助,服從教義,嚴 守團體的法規,嚴格服從首領的指揮。墨子死后,團體的首領稱為 “巨子”,代代相傳。《墨子》一書,為墨家門徒所編,代表墨家思想。
墨家在戰國時 是一大學派,“世 之顯學,儒、墨 也”(《韓非子·顯 學》)。由于墨子 和墨家團體多來 自下層社會,墨 墨子授業圖
家代表了自由平民或者叫庶人的利益,抨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其 政治制度。
墨家有十大主張,即兼爰、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 樂、非命、節用、節葬。
墨子提出“非命”,他說“命”的觀念是“昔者暴王作之,窮人 述之”(《墨子·非命下》)。他強調人的力量,強調“自強”,他認為 富貴、貧賤不是命中注定。他說“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貴, 不強必賤”;“強必飽,不強必饑”;“強必暖,不強必寒”(《非命》)。 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墨子主張節用、節葬和非樂,抨擊了統治階級窮奢極欲、揮霍無 度,批判了儒家提倡的厚葬、久葬(行3年之喪)。當時的統治階級, 大講排場,大修墳墓,“厚為棺槨,多為衣裘”,弄得“民苦于外,府 庫單(盡)于內”(《七患》)。墨子猛烈抨擊統治階級對社會、對百 姓造成的禍害,他說:“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 者民之巨患也”(《非樂上》)。墨子喊出了下層民眾的聲音。
墨子主張“尚賢'他說:“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尚賢上》)。 “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辈坏骷壒倮粢吧匈t”,還提 出“選擇天下賢王者,立以為天子”(《尚賢上》)。墨子提出的尚賢, 目的是要打破等級制。無怪乎荀子評論墨子“慢差等”。的確,墨子 對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提出了挑戰。 _
“兼相愛,交相利”,這是墨子提出的著名的“兼愛”主張,但他 主張的是普遍的愛,包括了國君兼愛一國,天子兼愛天下。儒家主張 愛有差等的,從反對儒家提倡的“愛”來說,墨子的兼愛有一定的進 步意義。但是,這是一種小生產者的幻想,在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 和被剝削階級是不可能“兼愛”的。
從“兼愛”的觀點出發,墨子提出“非攻”?!赌印窌镉幸恢?名故事:公輸班為楚國造云梯準備攻宋。墨子日夜兼程從齊國趕到楚' 國,說服公輸班和楚王不能大國欺侮小國;同時墨子派人去宋國做了 防守的準備,結果制止了楚對宋的一次戰爭。
墨子講“天志”、“明鬼”。把天當作人格化的神,認為天是有意 志的,認為鬼神能夠賞賢罰暴,他要用鬼神來監督人間政治??梢娔?子的“天”、“鬼”思想是一種宗教迷信世界觀。墨子還提出了“尚 同”,即一層一層定是非,最后是“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尚同上》)。天子“上同于天”。這樣一來,最后必然歸結為以“天 志”為轉移。看來墨子又是相信天命論的。
墨子在認識上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法”。就是“有本之者,有原 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 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符合) 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h墨子的“三表法”在認識論上是 一個很大的進步,他認為言論是否正確要看是不是符合歷史經驗,是 不是有所見所聞為根據,是不是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這種注重實際,
把認識和社會效果聯系起來,特別是和人民的利益聯系起來的主張, 在認識論的發展史上是可貴的。但他的“三表法”仍不免側重感性認 識,缺乏理性認識而陷人經驗主義的錯誤。
《墨子》書中有《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 取》、《小取》6篇,據研究這有別于《墨子》,時代屬戰國后期,幾 乎全屬于認識、邏輯和科學的范圍,稱后期墨家。后期墨家揚棄了墨 子的“天”、“鬼”宗教迷信思想,在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比墨子有很 大的發展。
后期墨家充分肯定人的認識能力,“惟以五路(五官)知”(《經 說下》),是說通過感官與外界事物接觸才能獲得知識。他們認為知識 來源有“聞知”、“說知”、“親知”三條途徑?!奥勚笔锹爠e人傳授 的知識,“親知”是自己親自經歷得來的知識,“說知”是思維推理得 來的知識。他們說“室中,說知也”(《經說下》),這是說在室內而不 直接接觸事物得來的知識,即判斷推理,有理性認識的意思,克服了 墨子在認識上的狹隘經驗主義。后期墨家還認為得來的感性知識只有 通過“心之察”和“心之辨”(《經上》)才能達到“其知之也著” (《經說上》)。后期墨家在認識論上比墨子進了一大步,是唯物主義認 識論。
后期墨家提出了一整套邏輯思想和方法,當時盛行“辯”。他們 提出概念要準確,要能充分表達事物的含義;理由要充分,要用同類 的事物或概念進行類比、類推,不能把不同的事物或概念進行類比、 類推。概念應該適應于事物的變化,不要強求別人承認自己的論證等。 他們還提出了 “或”、“假”、“效”、“辟”、“侔”、“援”、“推”七個 論式(《小取》)?!凹佟毕喈敩F在假設的意思,“辟”相當譬喻,“侔” 相當推論,“援”相當類比,“推”相當類推。后期墨家的這些論證, 對古代邏輯學的發展有很大貢獻。
后期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學在對名家批判中得到發揮。他們給空 間和時間下了比較確切的定義,“宇”是空間的總稱,“久”是時間的 總稱??臻g包括東、西、南、北、中一切方位,時間包括古、今、日、 夜所有歷程??臻g有遠近,時間有先后。這看來好像是很普通的道理, 可是他們是針對名家的詭辯說的,是很有意義的。墨家能夠取得這樣 的成就,和他們許多人親身掌握生產技能和自然科學的知識有直接
關系。
秦漢以后,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思想上定于一尊,墨家不適合 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遭到排斥而衰落了。
二、稷下學派
稷下,是齊國國都城門的名稱。在這城門附近建有學宮,各國的 學者們來這里講學、著書和辯論,他們被稱為稷下先生。由于時間長, 來這里講學的人也多,有許多有影響的人物,這里成了學術活動的一 個重要中心,稱為稷下學派。來稷下講學的不只是一個學派的人,道 家的黃老學派在這里占優勢。
戰國齊威王、宣王時,齊國是東方的強國。在文化思想上,齊國 既有西周禮樂制度的一些傳統,又有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各種新思潮, 齊王允許和鼓勵不同學派在這里講學,封稷下先生為上大夫,建造高 門大屋的學宮,招攬天下的學士,稷下學派日益發展起來。戰國初這 里就開始設立學宮,到齊宣王時最盛,前后活動大約100多年,人數 多的時候達“數百千人”。“不治而議論”,他們都是些不當權的文人 學士。見于歷史記載的有名人物,有宋妍、尹文、慎到、彭蒙、田駢、 環淵、鄒衍、騶奭、淳于髡、兒說、田巴、魯仲連、接子等,孟子、 荀子也來過這里。稷下學派的著作當不少。除《慎子》殘本外,其余 失傳。
現只能從《莊子》、《管子》、《荀子》、《史記》等書中,略知他 們一些情況。
稷下黃老學派分為3個支派,一是宋妍、尹文派,二是田駢、慎 到派,三是環淵派。
宋妍、尹文的著作大部失傳,《管子》一書中的《心術》和《白 心》、《內業》是他們的著作。宋、尹繼承老子,又改造老子。把 “道”說成是萬物的本源,這是繼承老子的學說。宋、尹把“道”理 解為“靈氣”或“精”,這種“精”能生萬物,還能夠“藏于胸中”。 宋、尹認為“精”和“靈氣”通過人的涵養努力能夠保藏起來。他們 說的“道”和老子說的又有不同,老子的“道”不能藏于人的胸中。
老子主張絕仁棄義,反對禮義法度。宋、尹論證了德、義、禮、
法的含義,包含了不同學派的思想。宋、尹推崇明君圣人,明君圣人 能夠保持體內“精”和“靈氣”,能夠掌握“法”,這個“法”就是 國家的條文規定。宋、尹還強調正名,“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心 術上》)。他們把“名”和“法”聯系起來,要求“名正法備”(《白 心》),可見宋、尹的學說屬于道家向法家的過渡。
田駢,齊人,是彭蒙的弟子,長于名辯,號為“天口駢”。有說 他“貴齊”,有說他“貴均”。“貴齊”是齊萬物,萬物皆齊于道。 “貴均”意思是“貴分”,就屬于法了。
慎到,趙人。他的社會政治思想兼重“禮”、“法”,但他更多地 談到法。他說“定賞分財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禮”(《慎子·威 德》),又說“事斷于法”(《慎子·君子》),一切以法為準繩。他還 說“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 應該不分親疏,用法作唯一標準來衡暈人的言論、行動?!爸螄鵁o其 法則亂”,沒有法國家就會亂。慎到更多地提出了法的理論。田駢、 慎到派已從道家轉變成法家。
慎到又是法家中主“勢”的一派,他說的勢就是最高政治權 力。權力要集中在國君手里,分散就有害,要有威勢。他認為如 果堯只是一個普通人,連鄰人也治不了;桀所以能亂天下,就因 為他是天子,有權勢。他說“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 足慕也”(《韓非子·難勢》)。沒有勢也就談不上執法了,韓非集 法家的大成,“勢”就是繼承了慎到的學說。
在稷下黃考學派中,真正繼承老子的是環淵派。有人認為老子的 《道德經》由環淵整理成上下篇,流傳于世。環淵著重于道,較多地 保留了老子虛靜無為的思想,主張脫離現實,獨善其身。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中出土一批帛書,在《老子》乙本 卷前有《十大經》、《經法》、《稱》、《道原》等著作,它的成書年代 不晚于戰國后期,為我們研究黃老思想提供了新的資料,對研究稷下 黃老學派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十大經》贊美黃帝“是以能為天下宗”,黃帝具有非凡的智能。 《十大經》認為治國的根本,要有一套“成法”,主張法治,要推行法 治,必須剛柔并用,刑法兼施,缺一不可?!妒蠼洝分鲝埻ㄟ^戰爭 來實現統一,要“伐亂禁暴”,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平亂,才能禁暴,
才能統一天下。
《經法》的作者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 也?!边@里一方面繼承了道家的學說,把道說成是萬物的本源,還說 法是由道所生的;另一方面又強調法是政治生活的準則?!耙苑〝?之”,進一步強調法的重要?!督浄ā泛蜕鞯秸f的法很接近?!督浄ā?還明顯的表現了 “貴農”思想,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些 也和法家的理論一致。
《稱》主要講事物的名實關系和度量界限,《道原》專講什么是 道,較多的受《老子》的影響。
三、戰國儒家的代表 孟子
孟子名軻,部(今山東鄒縣)人,約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 元前289年。他原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代,曾經游歷齊、魏、宋、 魯、滕等國,但他的政治主張不為各國諸侯所 用,晚年又回到鄒國,著《孟子》一書?!白趲?仲尼”,孟子向來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 正統。
孟子的政治主張是行“仁政”。他主張恢復 井田制,這要從“正經界”開始?!敖浗绮徽?,
井地不均,谷祿不平;……經界既正,分田制 祿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井田制破壞了,
區分井田的“經界”破壞了,“分田制祿”也無 法實行了。他描繪其理想的井田制是:“方里而 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
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滕文公 上》)。土地私有已經普遍存在,孟子還想實行 井田制,這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
孟子反對兼并戰爭,他說:“善戰者服上,
刑?!睂δ切┨岢粐鴱姳?,能戰善戰的國 君、將領要施行最重的刑罰,這是不合時宜 的。還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
侯,五霸之罪人也”(《告子下》)。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還是要維護封建制度,他認為封建社會 “有大人之事(即勞心者),有小人之事(即勞力者)”。他說了一段有 名的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 人,天下之通義也”(《滕文公上》)。這種理論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 贊賞。
孟子的“仁政”,表現在關心人民的疾苦。他主張“制民之產”, 8 口之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 子”(《梁惠王上》)?!耙⌒塘P,薄賦斂”,“勿奪其時”。他要求廣 大平民生活能夠穩定,賦稅徭役能夠減輕。這對人民是有利的。
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這是孟子可 貴的政治思想,和他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一致。孟子敢說“民貴君 輕”的言論,這對統治階級是不利的。對于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 以殺。紂王是一暴君,孟子說“武王伐紂”是誅“一夫”,不是弒君。
孟子的“仁政”還包括“謹庠序之教”,要求統治階級辦教育, 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達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 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維護封建秩序??梢娒献拥摹叭收?又是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打算的。
孟子主張性善論,這是他哲學思想的基礎?!皭胖摹薄ⅰ靶邜?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見《告子上》)。人是 性善的,“仁”、“義”、“禮”、“智”是從性善發端的,“惻隱之心” 是“仁之端”,“羞惡之心”是“義之端”,“恭敬之心”是“禮之 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叭省薄ⅰ傲x”、“禮”、“智”,不是 后天形成的,而是本性所固有的,這是脫離社會實踐的唯心主義。照 他的說法,只有君子才有“仁”、“義”、“禮”、“智”,這是他哲學思 想的階級偏見。
孟子對子思的“誠”作進一步的發揮,他說:“誠者,天之道也; 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認為“誠”來自天道,又是人心 所固有。他還進一步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盡心上》)。這里他說的“誠”可以是自有的,有了 “誠”,一切事 物可以知道,可以掌握?!叭酥粚W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 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人的學問和才能不需要學習、實踐和
鍛煉,生就固有了的。這些都是他主觀唯心主義的表現。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說:“莫之為而為之者,天 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萬章上》)。這是說沒有人去做而自然做 出來的,就是天意;沒有人去招致而自然到來的,就是命運。他還說, 只要充分擴張善良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 懂得天命了。這樣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能夠順“天 命”了。
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500年左右出一個“明君”、“圣 人”,周而復始地循環。他又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 五世而斬”(《離婁下》)。也是逢“五”就起了變化。孟子開始把原 始的五行說和主觀唯心主義結合在一起,后來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 為陰陽五行家。
孟子維護儒家學說,貶斥楊朱和墨子,在儒家學說的發展史上是 很重要的。
四、杰出的軍事家孫臏和《孫臏兵法》
孫臏,齊人,生卒年代不可考,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80年至公 元前320年,他是戰國時著名的兵家代表人物。
孫臏是春秋時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后世子孫。他曾和龐涓一起學 過兵法,龐涓去魏國當了將軍,自以為才能不及孫臏,召孫臏到魏國, 依仗權勢對孫臏處以臏刑(去掉膝蓋骨)。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 逃到齊國。齊將田忌很器重他,把他推薦給齊威王,威王任命他為軍 師。孫臏還有軍事著作傳世。
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發現《孫臏兵法》等大批竹簡和 竹簡殘片,其中《孫臏兵法》經過整理,編輯出版了 30篇,11 000 多字。這就是傳世的孫臏軍事著作,為我們了解戰國著名軍事家孫臏 提供了寶貴的材料,能夠使我們對孫臏的軍事思想有一個基本的較為 完整的了解。
據考證,《孫臏兵法》應是孫臏及其學生所著。孫臏繼承和發展 了先輩孫武、吳起等人的軍事學說,總結了戰國豐富的戰爭經驗。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是我國古代軍事
學的又一杰作。
孫臏所處的時代正當戰國七強并立,孫臏主張“富國強兵”,主 張戰爭解決問題,“故舉兵繩之”。這些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對于如何 進行戰爭,他有許多精辟論述。
孫臏說“事備而后動”(《見威王》),又說“用兵無備者傷”。戰 爭以前要做好各種準備,否則會失敗。
孫臏提出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可以戰勝敵人,但要善戰。善戰的 辦法:如“讓威”,不和敵人硬拼,避開敵人鋒芒;“以驕其意,以惰 其志”,制造假象,表示軟弱,使敵人驕傲而松懈斗志?!盃I(迷惑) 而離之,我并率而擊之?!泵曰髷橙?,瓦解敵人,集中力量,狠狠打 擊敵人。
孫臏提出,“必攻不守”,主張采取以攻為主的戰略,他主張“攻 其無備,出其不意”,就是要靈活機動地突然打擊敵人。
他主張嚴格治軍,他說:“令不行,眾不一,可敗也”(《將義》)。 軍法嚴明,號令必行。能“令行如流”(《奇正》),下達的命令像流水 一樣暢通無阻。孫臏主張賞罰分明,“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 罰者,所以正(整飾)亂,令民畏上也”(《威王問》)。這樣能夠鼓 舞斗志,嚴明法紀。
“旦暮服(佩帶)之,未必用也”,“劍之為陣,有鋒有后”(《勢 備》)。經常訓練好的軍隊像佩劍一樣,不一定馬上用,一旦打仗就像 劍一樣地鋒利,所向無敵。這就是“養兵于日,用兵一時”的道理。 孫臏還注意指揮員的選擇和培養,要求指揮員能夠精通兵法,善于指 揮,能有勇有謀。
戰國時,戰爭陣法的運用比春秋有了很大的發展,孫臏講了 10種 陣法,如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還講了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陣法。 孫臏重視攻城,有一篇《雄牝城》,講什么情況下的城市可攻,什么 情況下則不可攻,這是在新的條件下對《孫子兵法》的發展。
《孫臏兵法》樸素地反映了唯物和辯證的思想。“形勝之變,與天 地相敝(盡)而不窮。”《奇正》萬事萬物相生相克的現象和天地共始 終而無窮無盡。打仗也是一樣,實力固然重要,但由于種種具體條件 的運用,促使事物的變化也可以是無窮的,這些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 的0 “眾者勝乎?則投算(古代計數用的算籌)而戰耳”(《客主人
分》)。如果只認為人多就能打勝仗,那只要算一算誰的兵力多少就可 以定勝負了。他反對這種看法。他在《積疏》篇里講積疏、盈虛、徑 (小路、捷徑)行(大道)、疾徐、眾寡、佚勞六對矛盾的相互關系。 “眾勝寡”,自然這是一般的道理?!氨姽严酁樽儭?,“毋以眾當眾,毋 以寡當寡”,這是說在一定的條件下能使眾寡起變化,運用得巧妙, 以寡勝眾,以弱勝強是可能的。
《孫臏兵法》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他不可能認識戰爭正義 與非正義的性質,他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是“明王”、“圣人”、“王者 之將”,過分強調個人的作用,這是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反映。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同在漢墓中被發現,對于解決 長期以來關于兩部書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很有幫助。司馬遷在《史 記》里說孫武是春秋時人,孫臏是戰國時人,孫武有兵書13篇,即現 存的《孫子兵法》,孫臏也有兵書傳世?!稘h書·藝文志》也有《齊孫 子》(即《孫臏兵法》)的記載。但《隋書·經籍志》卻不見著錄, 因而后人提出種種異議。比較流行的意見認為《孫子兵法》源出孫 武,完成于孫臏,這就否定了《史記》、《漢書》記載的孫臏自己有兵 法著作傳世。兩部孫氏兵書竹簡的被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
五、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周易》講陰陽,《尚書·洪范》講五行,原來是解釋宇宙的哲學
思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 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尚書·洪范》)。 這里說的五行是五種物質和這五種物質固有的性質,沒有和唯心主義 的思想相結合。《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五材”杜預注為“金、木、水、火、土”,完全是物質?!吨苷Z·鄭 語》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 火雜以成百物。”這段話的意思是不同的二物(和)在一起才能發 展,相同的東西(同)在一起就不能發展(不繼),這五種物質合 起來可以造成百物、萬物,以至發生無窮的作用。這是關涉到宇 宙構成的學說,還屬于樸素的五行說,沒有被唯心主義的宇宙觀 所歪曲?!抖Y記·月令》把五行說和宗教信仰系統地配合了。如
《月令》把五神: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五帝:太皞、 炎帝、黃帝、少皞、顓頊,五音:角、徵、宮、商、羽,五味: 酸、甘、苦、辛、咸,五色:赤、青、黃、白、黑等和五行相配合。
真正使五行學說唯心化了的還是從子思、孟子開始,他們把主觀 唯心主義和原始的五行說結合在一起。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公孫丑下》),這是近于五行的推算,此后五行說就變成自然和社會 的演變法則。孟子以后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
鄒衍,又寫作騶衍,齊人,生卒年代不可考,活動年代比孟子稍 后。他曾為燕昭王師,游歷過魏、趙、燕、秦等國。《漢書·藝文志》 記載《鄒子》49篇,《鄒子終始》56篇,但他的著作已失傳。我們從 秦漢時他人的著作中才能了解鄒衍的思想。他的學說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天論;二是地理學說;三是陰陽五行的五德終始學說。
鄒衍依據當時的地理知識,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外面又 是大洲大海,他談的不著邊際,但也擴展了人們的空間概念。
鄒衍的學說,著名的和影響很大的還是他的五德終始說?!秴问?春秋·應同》有如下記載:
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 嬪(蚯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 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 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萆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 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 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 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 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 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金、木、水、火、土“五氣”就是“五德”,與天的青、赤、黃、 白、黑五色的所謂“機祥”相符應?!拔鍤狻毕鄤?,木勝土,金勝木, 火勝金,水勝火,土勝水,一氣勝一氣,循環往復?!拔宓隆币惭h 往復,相代而興。每一個朝代相當一個“德”,一切制度設施都要和 這個“德”相應,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以宗教迷信的神秘色彩賦予皇權 神授。鄒衍預言,代火者必將水,周德已經衰了,將有合于“水德”
的帝王要統一中國,水德的征祥要出現了,看誰有水德吧。這正迎合 了戰國各國國君統一中國的需要。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鄒衍的門徒進五德終始說,為秦始皇所采 用。周是火德,“今秦變周,水德之時”(《史記·封禪書》)。水勝火, 秦是水德,“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衣服旄旌節旗皆上 (尚)黑”(《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代董仲舒把五德終始說更細致演化為“天人合一”的神學,經 過唯物主義者王充的徹底批判,五德終始說才衰落下去。
六、“鼓盆而歌”的莊子
莊子,名周,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附近),約生于公元前369 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他出身可能是沒落貴族,曾在家鄉做過管漆 園的小官,沒多久就歸隱了。
莊子的思想,保存在《莊子》一書中。
《莊子》分“內篇” 7篇,“外篇” i5篇,
“雜篇” 11篇。過去傳統的看_,認為 “內篇”是莊子自己的著作,“外_”、“雜 篇”是他后學的著作。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間 世》)。他把生死、貧富、饑渴、寒暑等,
說成是命中注定的,要人民作自然的奴隸,
作階級壓迫的奴隸。他說“天”“地”對每 個人都是一樣的,被剝削階級為什么那樣 貧困呢?也是命運的安排。他要人們不要 去奔波,更不要斗爭反抗,達到“坐忘'忘掉一切,忘掉自己,忘 掉外界。莊子的思想對勞動人民起了腐蝕麻痹的作用。
莊子反對社會進步,鼓吹愚昧?!敖^圣棄知,大盜乃止”(《膚 篋》)。沒有了圣賢才智的人,大盜也沒有了,社會也安寧了。因而主 張社會回到“混沌”世界去,“同乎無知”(《馬蹄》),“愚而樸” (《山木》),大家都不要有知識,都愚昧。
莊子還宣揚了虛無主義,他描繪了一種超脫人世的所謂“至人”、
“真人”。這種人水火傷害不了他,活也無所謂,死也無所謂,隨隨便 便的來,隨隨便便的去,沒有憂患,沒有利害煩惱,聽便遨游太空, 達到理想境界。他妻子死了,他敲起瓦盆唱歌:“形變而有生,今又 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至樂》)。生死像是春夏秋 冬更替一樣,這就是莊子的“鼓盆而歌”,表示了他對生死的無所謂。
莊子主張的“渾沌”世界,是比老子的“小國寡民”更為原始的 社會。這里自然界全沒有幵發,樹木雜草叢生,飛禽走獸成群,人與 禽獸同居,與萬物并存,“同乎無知”,“同乎無欲”,這是歷史的大 倒退。
莊子的哲學思想和老子一樣,也以“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 他發展了老子哲學的消極部分?!暗馈北旧砑仁怯星橛袑嵉?,又是人 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暗馈笔歉?,天地還沒有的時候,它就已經存 在了。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終了,也不知道,“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鬼神、上帝、天、地都是由“道”生出來的?!靶畏堑啦?生”,自然界的萬物也是“道”生出來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道無始終,物有死生?!?“道”是永恒的、絕對的、無變化的;萬物 是暫時的、相對的、有變化的?!暗馈笔菬o所不在。莊子對“道”作 了系統的闡述。
莊子的“道”和老子有不同的地方,老子的“道”是客體的,莊 子的“道”是指人的主體精神。他認為人只要自以為精神上得“道”, 就可以與“道”同體?!疤斓嘏c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 論》)。天地和萬物與“我”是合而為一的東西,“道”既然存在于天 地萬物中,也就存在于“我”,“我”就是“道”,“道”就是“我”, 世界就成為“我”的主觀觀念的產物。莊子的哲學是主觀唯心主 義的。
莊子的認識論是相對主義,“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齊物論》)?彼也 是此,此也是彼,是也是非,非也是是,果真是有是非呢?果真是無 是非呢?莊子這樣的說法,就是認為沒有是非。這樣,事物的性'質、 差別以及客觀真理都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認為認識事物可以完全憑主 觀,只是看用什么觀點。如說“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 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秋水》)。就是說,從大
【中國歷史大講堂J
難
小不同的角度看,你看著是大,就是大;你看著是小,就是小。在莊 子看來,萬物都是相對的,只有“道”才是絕對的,永恒不變的。莊 子從相對主義的認識論又走到極端懷疑論。有一個莊周夢為蝴蝶的著 名故事,說莊周夢為蝴蝶,醒來仍是莊周,“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 蝴蝶之夢為周與”(《齊物論》)?究竟是莊周做夢變為蝴蝶,還是蝴蝶 做夢變為莊周,都弄不清了。
莊子哲學是戰國時一個重要的思想流派,《莊子》一書是一個龐 大的哲學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很大的影響。道家學派中莊子 與老子齊名,并稱“老莊%莊子提出和論證了哲學上的一系列問題, 開拓了人們的思路和眼界。不能認為莊子學說全是消極的,他有積極 的思想,他認為萬物是在變動的?!拔镏玻趔E若馳,無動而不 變,無時而不移”(《秋水》)。萬物在急劇地變動,無時無刻都在變 動,這是很辯證的思想。禮義法度應隨時代而變,表現了莊子進步的 歷史觀C
七、詭辯論的名家一惠施、公孫龍
戰國時,“諸侯異政,百家異說”,思想極為活躍,以邏輯與認識 論問題為討論內容的名辯思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名家著重 于討論“名”與“實”的關系,也就是事物的名稱和事物本身的關 系。他們往往在事物的名詞、概念和邏輯的分析研究上下功夫,當時 人稱他們為“察士”或“辯者”,“名家”是漢代人叫出來的。
早在春秋時代,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提出了“正名”。戰國時提 出“正名”的還有宋妍、尹文。戰國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要算惠施 和公孫龍?!稘h書·藝文志》記載《公孫龍子》14篇,《惠子》1篇, 《惠子》已失傳,《公孫龍子》現存6篇?!稘h書》還記載名家有鄧析, 鄧析是春秋晚期人,名家的始源,應該推溯到他。
惠施,宋人,約生于公元前370年,死于公元前310年,魏惠王 時他在魏國做過10多年的相。他和莊子是好朋友,受道家的影響很 大。他的著作雖已失傳,但在《莊子》、《荀子》等書中,卻保存了他 的若干言論,是我們研究惠施思想的重要材料。
惠施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無論是時間的早晚,空間的遠近
以及高低等都是相對的概念。從不同方面來看都不同,但從相同方面 來看又都相同?!肚f子·天下》篇記載了惠施的“歷物十事”,即10 個重要論題。我們舉一兩個來看看,如“今日適越而昔來”,這是說 今天去越國昨天就已經到了。他認為今天和昨天這是不同,但都是時 間概念,所以是相同的。既然相同,就可以說今天去越國昨天就到了。 又如:“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惠施的這個論題一 看就知道把“中央”這區域說錯了,他的理論認為這些地方都是空間 概念,所以都相同。既然相同,中央在 “燕之北、越之南”都一樣?;菔┱J為從 總體來看,萬事萬物都是總體的一部分,
所以差別是相對的,而相同是絕對的,
從而得出“合同異”的結論?;菔┱f “萬物畢同畢異”(《莊子·天下》),事 物有相同的地方,這是“畢同”;事物又 各有自己的特點,這是“畢異”?!巴?、
“異”是相對的,這和他“合同異”的論 題相一致D
公孫龍,趙人,約生于公元前320 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曾做過平原君的 門客?!豆珜O龍子》有一篇《堅白論》,反對把堅白石看成是一件東 西,石頭的“堅性”、“白色”和石頭本身是三回事,彼此可以分離, 可以獨立存在。他說眼睛能夠看到“白”而看不到“堅”,手能夠摸 到“堅”而摸不到“白”。這樣視覺對“堅”是不存在的,觸覺對 “白”是不存在的。只有“堅石”或“白石”,沒有又堅又白的石。由 于“堅”、“白”還可以離開“石”而獨立存在,人們的感覺就只能說 是堅性、白色和石頭的形狀三種概念,沒有一個統一體的“堅白石”。 這就是著名的“離堅白”論。
《公孫龍子》還有一篇《白馬論》,論證“白馬非馬”,白是顏色, 馬是形狀,白馬包括了兩個概念。那么白馬所指的,既不是指“馬”, 又不是指“白”,所以“白馬”就不是“馬”了,就這樣推論出“白 馬非馬”來?!鞍住迸c“馬”各自獨立,“白馬”與馬也各自獨立。 只有一個一個獨立的概念,沒有統一體的“白馬”。公孫龍認為一般
抽象的馬可以脫離具體的特殊的馬而獨立存在,這顯然是錯誤的。
他們還有一些奇怪的論題,如惠施說“犬可以為羊”(犬和羊都 是動物,既然都是動物,犬也可以是羊),“龜長于蛇”(長短是相對 的)。公孫龍說“雞三足”(雞足的概念為一,雞又有二足,加起來就 是三足)。他們走了兩個極端,惠施把什么都混同起來,什么都可以 轉化,是一個相對主義者。公孫龍把什么都割裂開,什么都各自孤立, 不成一體,是一個絕對主義者。
名家在探討一般與特殊的邏輯問題上有積極的貢獻,在古代邏輯 思想和辯證思想的發展史上有他們一定的地位。戰國時名家還有兒說、 田巴、桓團等人。
八、唯物主義思想家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又叫孫卿,趙國人。約生于公元前313年,死 于公元前238年。荀子到過齊國棱下講 學,“最為老師”。晚年在楚任過蘭陵 令。著《荀子》一書。荀子是傳經大 師,漢代經師不管是今文家古文家皆出 荀子。
韓非說“儒分八派”,孟子、荀子 是最重要的兩派。荀子的政治思想是 “禮治”,這是他屬于儒家的基本特點。
他把禮放在刑和法之上,認為治國主要 靠禮義道德的教比,禮治的基本要求是 維護“上下有序,貴賤有等”的封建秩 序,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封建制度和倫理綱常。他說人是有 欲望要求的,如何維持封建秩序呢?要有“度量分界”,“無度量分界 則不能無爭”,爭就會亂,“故制禮義以分之”,禮義就是這樣因為需 要而制定的。荀子說的禮包括很廣泛的內容,在政治制度方面,“使 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智)愚能不能之分”(《榮辱》)/在社 會思想方面他講“群”的思想,“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胺帧本?是“度量分界”,也就是等級秩序。他還提出了敬、孝、悌、慈、惠
的封建倫理,荀子對后來的“三綱五?!狈饨▊惱淼赖掠邢喈數?影響。
荀子既重“禮義”,也重“刑法”,他說“治之經,禮與刑” (《成相》),把禮與刑作為治國的根本。又把禮賦予法的含義:“禮者, 法之大分,類之綱紀者也”(《勸學》)。還說“慶賞刑罰,欲必以信” (《議兵》)??梢钥吹杰髯泳哂性S多法家思想,他實是儒法雜糅的 人物。
P
荀子主張人性惡,認為人本性“好利而惡害”(《富國》)。他說 “目好色,耳好聲,P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逸”(《性惡》)。 人為了滿足這些欲望則必爭,這就是性惡的原因。荀子認為人性惡是 先天就有的,這是他的唯心主義。
不過荀子的人性惡又認為后天可以改造,“其善者偽也”(《性 惡》)。荀子說的“偽”,是人為的意思,所以他說人能由原來的性惡 改變成性善。他認為“禮義”、“法”、“刑”可以改變“性”,他說 “涂(途)之人可以為禹”(《性惡》),普通的人也可以成為大禹那樣 的圣人,這不是“性”完全改變了嗎!荀子沒有把性惡絕對化。
荀子的天道觀是唯物主義的,這是他的光輝思想。對于自然界的 變異,人們感到奇怪、害怕。荀子說凡是像日月食、風雨不調、怪星 出現等自然現象,哪一代都有,“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論》);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同上)。國家太平,即使自然界 常有怪異出現,也無傷;國家險惡,即使這種現象一次也沒有,也無 益D這就批判了長期以來人們把政治的好壞附會到災異機祥上去的鬼 神思想。
“天”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現象,因此他反對迷信、巫祝、祈 禱。荀子很強調人的力量,他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 而動時,則天不能??;循道而不二,則天不能禍。”這是一種可貴的 無神論的世界觀。我們知道,從殷周以來的古代世界存在濃厚的天命 思想,“天”被說成是有意志的,是神,要求人們順從、屈服于 “天”,努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求得吉祥福祐。而荀子闡述的 天的思想,宣傳了 “天人相分”的唯物主義。
不僅如此,荀子還進一步明確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他說: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天論》)。這就是說與其尊天的大而思慕它,不如把天當作物而畜養 制服它;與其對天歌頌,不如掌握自然變化而利用它。這在當時很是 難能可貴,確是戰斗的唯物主義。
荀子的“天論”有時代的、階級的局限,他說“天生蒸(眾多) 民”(《榮辱》),“皇上隆賜,以示(給予)下民”(《賦》),這樣 “天”還是有意志的了。他把人事的終始說成為和天地一樣的循環論, 這些也暴露了他思想的矛盾。
荀子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他說“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 之理也”(《解蔽》)。人能夠認識事物,是人的本性;事物又是可以被 認識的。人怎樣認識外界事物呢?他說:“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 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薄其類然后可也”(《正 名》)。荀子說的“征知”,意思是辨別、取舍、推理,“天官”是指 眼、耳、鼻、舌、身五官?!氨∑漕悺笔墙佑|事物。比較正確的處理 了感覺與思維的關系。荀子還說:不要“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解蔽》),即是說不要因為片面性而模糊了本質、真理。荀子還強調 了“知之不若行之”(《儒效》),知道了要去做。荀子是杰出的唯物主 義思想家,在思想史上有很大的影響。
荀子主張維護私有制,維護剝削和社會等級制度。主張“上下有 差”,“別貴賤”。把君臣關系說成是“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 (《王制》),他的政治思想繼承了儒家貴賤有等的理論。荀子的哲學思 想沒有擺脫唯心主義的影響。后來封建統治階級能夠接受,就不是偶 然的了 C
九、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
韓非,約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是荀子的學生。 他的著作有《韓非子》一書。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時代在不斷前進、變化,不是停滯,不 是倒退的。他認為圣人也不是循守一種東西不變的。他說“世異則事 異”,“事異則備變”(《五橐》),時代變了事物也變,事物不同了做 法也要改變,這表明他的歷史觀是進步的。
韓非所處的戰國時代,兼并戰爭很劇烈,這就要看誰有力量了。
韓非說:“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顯學》)。誰力量大就能兼 并誰。他著眼于“力”,即要富國強兵。在韓非看來,要富國強兵就 要實行法治,要實行法治就要批判儒家的仁義。
韓非提倡以法為本的法治,是法、術、勢的結合,他總結了過去 法家的經驗教訓,主要繼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 “勢”,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看來,
法、術、勢不可缺一。他指出商鞅在秦國行 “法”,因為沒有“術”,“則以其富強也資 人臣而已矣”(《定法》),變法的果實落到 了權臣的手里。申不害只講“術”而沒有 “法”,“不一其憲令,則奸多”(《定法》),
弊病也很多。所以他說:“抱法處勢則治,
背法去勢則亂”(《難勢》),法和勢都是關 系到法治的成敗問題。
韓非說“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定 法》),就是以官府的憲令作為法治的依據,
人人遵守。憲令不能違反,不能“去規矩而妄意度”?!胺ā?,是規矩 準繩,不能離開,不能任意行事。他主張大力宣傳“法”,“法莫如 顯”,連“卑賤”的人都要知道“法”。他說,“刑過不避大臣,賞善 不遺匹夫”(《有度》),就是所謂“法不阿貴”,無論什么人不能犯 “法”。為了行“法”,不惜設重刑,“上設重刑而奸盡止”(《六反》), 韓非等法家很重視刑和賞,認為重刑能夠杜絕犯“法”。
韓非說“術”是國君駕馭群臣的手段,是一種權術?!靶g不欲見” (《有度》),“術”是不能讓人知道的。商鞅行法,數十年沒有能夠成 就帝王的事業,“主無術于上之患也”(《定法》)。在韓非看來,沒有 掌握“術”,“法”也等于失敗了。韓非的“術”,后來被統治階級繼 承成為使用陰謀權術的手段。
韓非說的“勢”是國君的最高權力,他說:“萬乘之主,千乘之 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保ā度酥鳌罚┧f,暴君夏 桀能夠控制天下,因為是天子,“勢重”;堯是普通人時,誰也不能 管,因為“位卑”。
韓非強調權力要集中,“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物權》),“要”
指中央集權,國君要緊緊掌握這種權力。他認為對于“勢”運用得如 何,關系到法治的成敗。
韓非強調富國強兵,很注重推行耕戰政策,認為這是必由之路。 “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有事無事,都可以立于不敗之地。韓非 在《五蠢》篇里把不從事耕戰的游說之士、侍臣、學士、游俠、工商 之民斥為社會的五種蠢蟲,他嚴厲批判儒墨等言仁義而妨礙耕戰的行 為。韓非等法家對耕戰的重視,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進取精神,有 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韓非的哲學思想繼承了荀子的唯物主義傳統。他批判地改造了老 子“道”的思想,把“道”說成是自然界的本身和運動著的規律。他 認為自然界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耙淮嬉?亡,乍死乍生”,“不可謂?!薄!叭f物”服從必然的總規律,“萬理” 體現不同事物的特殊規律。他對“道”和“理”關系的解釋,類似我 們今天說的萬物各有特殊規律,所有特殊規律共同體現了普遍規律。
韓非反對天命鬼神,他認為“天”是沒有意志的,就是10個堯 那樣的“圣人”,也不能使農作物在冬天里長出一株穗來。韓非反對 迷信鬼神,“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亡征》)。他認 為迷信鬼神是國家將亡的一種征兆。
韓非認為客觀事物是可以認識的,他說“物有常容”(《喻老》), 事物有一定的內容和一定的表現形式,即有一定的自然常態。怎樣去 認識呢? “虛以靜后”(《揚權》),即認識產生于對事物的觀察研究以 后。他在《解老》篇里批判了“前識者無緣而忘(妄)意度也”,即 還沒有接觸事物就想當然得出認識的先驗主義。
韓非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維護地主階級的等級、剝削制度。 他歪曲事實說:“侈而惰者貧,力而儉者富(《顯學》)他美化了地 主階級的剝削,污蔑了勞動人民。他還說:“貴賤不相逾,……治之 至也?!保ā队卸取罚┓饨ǖ燃壥巧袷ゲ豢汕址傅?。他極力為封建地主階 級對農民的壓迫剝削唱贊歌。韓非還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保ā吨倚ⅰ罚┻@ 和儒家的思想沒有什么兩樣。
秦王政(即秦始皇)看到韓非的書很有感慨,說:“寡人得見此 人與之游,死不恨矣?!保ā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
十、雜家代表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一書,是呂不韋的門客按照呂不韋的意旨所著的, 全書分八覽、六論、十二紀,覽、論、紀的下面又分許多小題目,共 26卷,20余萬言,是一部自成系統的雜家代表作。《漢書·藝文志》 把它列在“雜家者流”,說它“兼儒、墨,合名、法”,就是說各家的 學說兼而有之。
《呂氏春秋》想把各家的不同學說統一起來,他認為,“物固莫不 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意思是 要取人之長,采取各家的長處。他還舉了一個通俗的例子說,天下沒 有純白的狐貍,但有純白的衣裘,這是從許多狐貍身上掇取的。
《呂氏春秋》在政治思想上有因襲儒家之處,它贊成儒家的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反對家天下,謳歌禪讓?!疤煜路且蝗?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保ā顿F公》)《呂氏春秋》主張分封諸 侯,它說“故觀于上世,其封建眾者,其福長,其名彰”(《慎勢》)。 但是它又主張政治上的統一,它說“亂莫大于無天子”(《謹聽》), “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執一》)。“一” 是統一,是權力專一。這又是法家思想。它還說治國“無法則亂” (《察今》),這也明顯是法家思想。它還把儒家的禮義與法家的賞罰相 結合,“賞罰之柄……其所以加者義”(《義賞》)。它既取儒家,又取 法家思想,把儒家法家的思想糅合在一起。這表現了法家的特點,但 所要說明的問題是矛盾的。 '
《呂氏春秋》說:“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此神農黃帝之政 也?!保ā渡系隆罚┻@是把儒家“德”的政治思想與道家結合起來。道 家是“非樂”的,儒家則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呂氏春秋》把 “道”說成是音樂產生的本源,也把道家、儒家揉合在一起。
《呂氏春秋》在《孟冬紀》的下面,編人了《節葬》、《安死》兩 篇,這是企圖把儒家的“孝親”和墨家的“節葬”調和起來。
《呂氏春秋》對于陰陽家的《月令》很重視,它把“月令”作為 十二紀的架子,12紀是全書的主要部分?!对铝睢贩帧懊洗褐隆钡?12個月,即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月。
《呂氏春秋》的天道觀基本遵循道家,認為“道”是天,是太一, 是自然,不是意志的人格神?!秴问洗呵铩返闹饕獌A向是不相信鬼神 的,認為鬼神是無知者主觀虛構的東西,因而卜筮等是不可信的,這 里它吸收了無神論思想。
《呂氏春秋》釆納了許多家的學說,它所說的采納各家之長,說 不上是對各家學說批判地繼承和總結,實際上只是按一定的意圖把各 家的學說編織起來。
不過,《呂氏春秋》在文化史上有相當高的價值,司馬遷說它 “以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史記·呂不韋列傳》),它保存了許多有 價值的史實D章學誠評論《呂氏春秋》說:“呂氏將為一代之典要?!?(《文史通義·言公上》)如《上農》等4篇,就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 農業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