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03一切智(體智)品第三


戊三、釋凈道智之支一切智分二:已一、一切智體;已二、總結三智。

已一、一切智體分三:庚一、釋遠近道;庚二、一切智加行;庚三、修加行之果。

庚一、釋遠近道

分三:辛一、遠近道之理;辛二、成立彼理;辛三、所治能治之差別。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一、之二·由智不住三有;由悲不住涅槃

辛一、遠近道之理

第三、廣釋能得清凈道智
廣釋體智之支分分二:一、建立聯系結合;二、廣釋能表體智之法;三、總結。

一、建立聯系結合:論身建立:“道智,次一切智性。”釋道智之后,隨即釋體智的因由者,謂以共中士道次第所攝,在未通達無常等十六之道,則不能獲得以上士道次第所攝的道智,以如是因由建立聯系結合。是說由不遍知一切事,不善遍知道,即名一切智。

是故體智(一切智)分四:

一)定相:若是補特伽羅,自身相續中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以般若慧任持的智,通達小乘住種性,是體智(一切智)的定相。

二)差別:此中有對治品的體智,及所治品的體智二種。

三)界限:一切圣者身中皆有。

四)兼說三士道的建立:自己為解脫惡趣苦,唯修增上生安樂,正精進的補特伽羅,彼即是下士;自己為解脫一切生死苦,唯修習安樂(涅槃)正精進的補特伽羅,彼即是中士;為解脫一切眾生的生死苦故正精進的補特伽羅,彼即是上士。
彼三士道如其次第,謂唯能修習增上生的安樂;唯能修習解脫樂;為一切有情利益,能修一切相智的諸意樂。彼諸意樂有士夫的量者,謂自己欲離惡趣苦;自己欲離生死苦;欲離一切有情生死苦的諸意樂,若心決定,由彼等安立三士故。生起彼諸意樂的方便者,謂緣惡趣過患;緣一切生死過患;從見一切有情唯有垢染,彼等由生死苦所逼惱,依此意樂則利他心生起故。

第一、由智不住諸有之體智。

第二、由悲心不住涅槃之道智。

二、廣釋能表體智法分六:一、一切智體性;二、安立遠近之因由;三、所斷與能治之差別;四、如何修習之理趣;五、如是修習之果;六、釋總結三智。

一、一切智體性;

頌曰: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間,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就隨轉門說有大乘之體智;就退轉門說有小乘之體智二種。

1、就隨轉門說有大乘之體智,即“非此岸彼岸”等二句,由殊勝方便智慧二者任持門,修現證無常等十六的智,即是正說“知三世平等”的修法,彼即是正說修果般若母鄰近道。
釋彼之義,謂通達三世諸法無生平等性,彼即是與諸佛菩薩鄰近的般若波羅蜜多。如經云:“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的般若波羅蜜多者,非此岸非彼岸,彼二之中間皆不可得。佛告善現言,最極清凈故。”是說生死與涅槃,勝義中不住。釋彼之義,謂由殊勝方便智慧二者任持,現證無常等十六的智,是正說彼的修法。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間”
釋彼之義,是說由般若不住此岸生死,由悲心不住彼岸涅槃,如其次第由不住斷常的性相及彼等中間,即是不住諸生死及不住寂滅涅槃。
經云:“善現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的般若波羅蜜多,非此岸非彼岸,彼二中間皆不可得。最極清凈故。佛告善現言,三世諸法平等性故。”釋彼之義,如前修法即是正說修果般若母鄰近之道。

“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釋彼之義,是說三世諸法。

2、就退還門說小乘之體智:由初二句頌,就遠離殊勝方便智慧二者門說,是附說現證無常等十六之智的修法,釋彼之義,僅以自己通達,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悲心與智慧故,由緣有法與無法,當知即是住諸有生死,及住寂滅涅槃。后二句頌修法,彼即是附說修果般若母遙遠之道。釋彼之義,是說聲聞等不知三世平等故,成為與真實般若波羅蜜多遙遠。

論義是說:
1、現證無常等十六之大乘見道(有法),不住三有邊者,因為以能滅三有邊之般若慧任持,是大乘圣者之智故。
2、彼(有法),不住寂滅邊者,因為以能滅寂滅邊之悲心任持,是大乘圣者之智。
3、彼(有法),三有寂滅二者之中在勝義中皆不住者,因為以現證三有寂滅諦實空之般若慧任持,是大乘圣者之智故。
4彼(有法),于佛菩薩身中是鄰近者,因為以現證三世諦實空之般若慧任持,是大乘圣者身中之智故。

自宗分二:一、釋此中所說二種道智;二、此中所說釋住三有涅槃邊義

一、釋此中所說二種道智:觀待世俗事能滅三有邊之現證住種類的大乘圣者之智,是由智慧不住三有之道智的定相。譬如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大乘見道。觀待世俗事能滅寂滅邊現證住種類之大乘圣者的智,是由悲心不住寂滅邊之道智的定相。譬如菩薩見道身中的大悲心。

二、釋此中所說釋住三有寂滅邊義:謂以業煩惱引發的生死,即是此處所說觀待世俗的三有邊;此中就分位所說,是觀待世俗住三有邊義。彼就般若說,是此岸生死常遠的定相。小乘涅槃者是此處所說觀待世俗為寂滅邊,安住于彼,即是此處所說觀待世俗住寂滅邊義。彼以悲心是離彼岸邊涅槃的定相。執生死諦實,觀待勝義是三有邊。于生死一邊所舍實執,即此中所說觀待勝義住三有邊義,當知由彼緣有法即是住生死。執涅槃諦實,即此中所說觀待勝義的寂滅邊;及于小乘涅槃所取一邊執為諦實,即是觀待勝義住寂滅邊義,當知彼由緣無法即是住涅槃。如《道業論》云:“于三有涅槃邊,觀待世俗及觀待勝義有二,初者以業煩惱為緣于三有結生相續是墮三有邊;唯斷生三有業所得的涅槃邊,及得彼涅槃名墮寂滅邊。三有邊即三乘種性皆應滅除,彼寂滅邊唯有菩薩斷除。三有邊前已破除,由悲心及愿力為增上受生者能修涅槃故。觀待勝義隨三有涅槃邊者,謂于三有涅槃所舍所取執為諦實,彼由菩薩通達空性的般若慧斷除。若如許聲聞獨覺有證法無我,則觀待勝義雖非墮邊,但觀待世俗即名墮邊。”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三、之四·于果般若遙遠之體智;于果般若鄰近之體智

辛二、成立彼理

第三、明于果般若遙遠之體智
第四、明于果般若鄰近之體智
安立大小乘二者于果般若母遠近之因由。

二、安立遠近之因由:

頌曰:彼由緣相門,非方便故遠,由善巧方便,即說為鄰近。

此中分二:一明小乘于果般若母遙遠;二明大乘于果般若母鄰近。

今初,就釋經第一類義門:說明于果般若母,所緣貪著諦實的過患,即:“彼由緣相門,非方便故遠”。

(二)明大乘于果般若母鄰近,釋第二類義門,說明不貪著諦實的功德,即“由善巧方便,即說為鄰近”。

釋初二句義,是說由幻師于幻化的顯現事,不了知彼之自性,若由實執于有法則不顯現無自性,如離善知識等方便善巧故,則由通達有事相(有法),于聲聞等不知有法體性,即無平等性智,是故彼等于佛母即遙遠。釋后二句義,是說菩薩從長時期中真實歡喜善知識的無倒教授,依二諦聽聞等智生起的方便善巧,即能遣除于法實執錯亂相者,謂遍知色等法自性,遍知平等性,是故彼等于般若母真實鄰近。略明彼義:謂由無方便者即是遙遠,由有方便者即是非遙遠。

論義是說:未通達空性的聲聞圣者身中,現證補特伽羅無我的智(有法),是于果般若母遙遠的一切智,因為若是一切智由遠離大悲并由執相所系縛故。菩薩見道身中現證無常等十六的智(有法),是于果般若母鄰近的一切智,若是一切智,由大悲心及現證空性般若慧任持,是大乘圣者身中的智故。是故,若是一切智,遠離大悲而由實執系縛,則是于果般若母遙遠一切智的定相。彼與所治品一切智[23]是一義。通達小乘住種類之大乘圣者的智,謂由大悲及現證空性慧任持,是于果般若母鄰近一切智的定相。彼與能治品[24]的體智是一義。初的界限,從小乘見道至小乘無學道;第二的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

辛三、所治能治之差別
分五:壬一、一切智相執所治;壬二、能治;壬三、果上相執所治;壬四、能治;壬五、結。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五·所治品一切智

壬一、一切智相執所治

三、所斷與能治之差別分三:一、于體道相執所斷對治;二、于果上相執之所斷對治;三、彼二結尾。

一)于體道相執的所斷對治分:所斷與對治二種。

(一)所斷:論釋分三:

1、結合:如上所說之理,聲聞獨覺于果般若母遙遠,緣能修的相是對治品之體,是由所治品所顯示,名為結合。是說聲聞等于果般若母遙遠的修行,即是所治品。

2、根本:釋彼之義

頌曰:色蘊等空性,三世所系法,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

3、解釋:就詞義門釋,是說色等三時的有漏法及無漏法,二者一切無自體法,由緣有法(有為法)依他遍計我等見為空性,及修行想者,彼等若是能對治,以趣入顛倒,應是所斷故,即是所治品。

論義是說:未通達空性的聲聞見道身中,現證補特伽羅無我的智(有法),是所治品的一切智,因彼一切智遠離殊勝方便智慧,并由實執系縛故。此處所說的所治品有多種者,謂從色乃至一切相智的蘊等;從施乃至一切相智于空作相想;三世所屬諸法于彼等作相想;施等六及三十七菩提分法,乃至一切相智中于修行道有作相想故。若是一切智,遠離殊勝方便智慧,并由實執系縛,即是所治品一切智的定相。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六·明對治品之一切智

壬二、能治

第六明對治品之一切智。

釋于體道上相執之對治,論釋分三:

1、結合:諸菩薩于果般若母鄰近之因由者,謂于彼相不可得,所斷相反即是能對治,名為結合。是說諸菩薩的遮遣即是能對治。

2、根本:總則分:觀待修行見的斷對治,及觀待行的斷對治有二種。

(1)、觀待修行見的斷對治:就明對治門釋彼經義。

頌曰:施等無我執,于此令他行,此滅貪著邊。

是說此論正斷后的對治,附說初二對治。

(2)觀待行的斷對治:釋彼之義謂:“于此令他行,此滅貪著邊”。是說此論正說對治后附說所斷。

3、解釋:釋此論三句頌文之詞義,是說由三輪清凈,以通達施等無我,及自他加行趣入真實故;及破除一切貪著聚類處,即是應取故,是能對治一切行相。

論義是說,菩薩見道身中現證補特伽羅無我的智(有法),是對治品一切智者,謂若是通達小乘住種類的大乘圣者的智,皆由殊勝方便智慧任持故。

此處所說的對治有多種者,謂于五蘊通達色等無耽著;于三世通達過去等無耽著;從施乃至一切相智,通達我執由我于此所行,于此所得皆無有耽著故。

此處所說有觀待行的所斷者,謂有能回向的心與所回向的善法,由相執回向圓滿菩提的有相行故。彼的能對治者,謂以自己我施舍我持戒等已破執著,如是所行與他所化眾生亦能修加行,能滅除自他一切貪著邊故。是故,遠離三輪有所得,則能通達于施等,行者得者皆無我已后自安住于彼,亦于其它所化眾生能修加行,菩薩見道的智(有法),如一些非聲聞獨覺的對治,一切行相能對治者,唯是應取故,真實趣入色等真性故;由對治貪著聚類處一切種子已破除故。通達小乘住種類的大乘圣者智,由殊勝方便任持,是對治品一切智的定相。

壬三、果上相執所治

二、釋于果上相執之所斷對治分四:一、貪的體性;二、是貪的因由;三、貪著的對治;四、從因由所說旁義。

一)貪的體性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1、經說:“爾時世尊贊善現曰:善哉善哉,汝今善能為諸菩薩說執著相,令趣大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離執著相,修諸菩薩摩訶薩行。善現,復有此余微細執著,當為汝說,汝應諦聽,極善思維。善現白言,唯然,愿說,我等樂聞。佛言,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欲趣無上正等菩提,若于如來應正等覺取相憶念,皆是執著。”

2、論釋分二:

(1)根本:

頌曰:執佛等微細。

(2)解釋:就詞義門釋,頂禮如來等者以是福德資糧之因,雖是能對治,但由微細貪著自性,皆非一切行相,即是菩薩道所治品。

論義是說,就于如來真皈依處執為諦實門,頂禮贊嘆及于彼等善法,就執相門回向圓滿菩提(有法),是菩薩道歧途所治品,因為彼是菩薩所應摧毀故。問曰:設若彼等是對治則與所斷相違?答曰:以是福德資糧之因,雖是某些業障等的能對治,但不是能對治一切行相故無過,因為彼貪著的是微細體性故。

壬四、果上之能治分三:癸一、是所治品之理;癸二、正對治;癸三、旁義。

癸一、是所治品之理

二)是貪的因由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1、經說:“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最為甚深,佛言如是,以一切法本性離故。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皆應敬禮。佛言,如是功德多故,然此般若波羅蜜多,無造無作,無能證者。”

2、論釋分三:

(1)結合:微細貪著是所治品的因由者,謂不但自性,亦有其它因由,名為結合,是說微細貪著即是所治品。

(2)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法道最甚深,自性遠離故。

3、解釋:釋彼之義,何故諸法種類唯由自性空,因彼是甚深性故,所以雖緣如來亦是所治品。

論義是說,緣如來為諦實,由于是微細貪著即是所治品,何因由故諸法種類諦實唯有自性空,彼等真性即是甚深性故。所以緣如來亦需要但有言說,因為緣色等諦實不但是所治品,就是緣如來為諦實亦是所治品,如是所說是有所為故。

癸二、正對治

三)貪著的對治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1、經說:“世尊,一切法性,不可證覺。佛言如是,以一切法本性唯一,能證所證不可得故。善現,當知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如是諸法一性無性,是本實性,此本實性,無造無作。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能如實知諸所有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則能遠離一切實執著。”

2、論釋分三:

(1)結合:于皈依如來執為諦實,彼若是微細貪著,由何對治法如是斷除,名為結合,是說若爾如何斷除。

(2)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知諸法性一,故能斷貪著。

(3)解釋:就詞義門釋,是說色等諸法唯是一性,如是名為無自性,遍知所知境與知平等性一,即能斷除貪著。

論義是說,如是斷除微細貪著的對治與斷除理者,謂一切法無諦實之自性,由了知自性一,則能斷除彼貪著故。圣者菩薩身中現證空性的智(有法),是于果上斷除實執,是彼能正對治住種類故。

癸三、旁義

四)從因由所說旁義分二:一、甚深的因由;二、難通達的因由。

(一)甚深的因由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1、經說:“具壽善現復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難可覺了。佛言如是,由此般若波羅蜜多,無能見者,無能聞者,無能覺者,無能知者,離證相故。”

2、論釋分三:

(1)結合:若說“法道最甚深,自性遠離故。”那么,諸法的住或自性甚深,是何因由,名為結合,如是諸法是由自性甚深。

(2)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由遣除見等,故說難通達。

(3)解釋:就詞義門釋,由遣除識一切所緣義,說為彼自性難通達,是故說彼是甚深性。

論義是說:一切法的真性甚深的因由者,因彼難通達故。一切法諦實空(有法),是難通達者,因超過凡夫所見的現前境,是理智獲得義故。

(二)難通達的因由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1、經說:“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可思議。佛言如是,由此般若波羅蜜多,不可以心取,離心相故,不可以色乃至識取,離彼相故。”乃至“善現,由諸作者及色等法不可得故,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所造作。”

2、論釋分三:

(1)結合:若“故說難通達。”而一切法的真性或自性,說彼難通達的因由何在,名為結合,是說云何難通達。

(2)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色等不可知,故為不思議。

(3)解釋:就詞義門釋,從色等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完全不可知,許為超過思維境相,是故彼是難通達。

論義是說,一切法諦實空(有法),由名言識難通達的因由者,因為超過名言思維境,不可思議故。從色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法的自性或真性,不是由名言識所能了知,不能作有法(有為法)境故。

壬五、結

三、彼二之總結分三:

(一)結合:如上所說之理,如是已說所治品之體智,及對治品之體智,今當明彼總結,名為結合,如是已說所治品等總結。

(二)根本:略明如前所說彼之義:

頌曰:如是一切智,所治能治品,無余諸差別,當知如經說。

(三)解釋:就詞義門釋,一切智處如是所說之理趣,如其次第,當知即是顯示聲聞及菩薩等的所治品,及能對治品之差別。

論義是說,如前一切智處所說的所治與能對治品之差別,當知亦是此處所說者,因為于果般若母遙遠之體智,及于果般若母鄰近之體智,當知即是“色蘊等空性”等,及“施等無我執”等當知即是此處所說。此中所說的體智(有法),于汝有對治品的一切智,及所治品的一切智二種。此處不廣說所斷及能對治之差別,其因由謂上已廣說竟,當知亦是此處所說故。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七·一切智加行

——《般若經》四三六卷十五頁至四三七卷四頁

庚二、一切智加行分二:辛一、加行差別;辛二、自性

第七明體智加行

辛一、加行差別

如何修習之理趣分二:一、體智加行之自性;二、體智加行之行相或定相。

(一)體智加行之自性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1)經說:“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多。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色,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2)論釋分三:

1結合:如上已說所治品及能對治品,彼后有何因由明一切智加行道?已了知彼等所斷與對治的定相,如何修彼等不可得加行?為答彼問需要解說故,名為結合,是說如是已說所治品等,修習彼等是何加行?即名“加行”。

2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色等無常等,未圓滿圓滿,及于無貪性,破實行加行。

不變無造者,三難行加行,如根性得果,故許為有果。

不依仗于他,證知七現事。

3解釋分二:一正說菩薩瑜伽;二兼說引發彼理。

謂初說色等,二兼說與聲聞等相反即是加行。

一切智加行有十:

一、明色等加行,經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色,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不行一切相智,是行般若波羅蜜多。”釋彼之義謂“色等”,是說色等一切法。

二、明于彼色等無常等加行,經云:“若不行色若常若無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不行十八佛不共法,及一切相智。”釋彼之義謂:“無常等”,是說彼等即是無常及性空等。

三、明彼色等未圓滿圓滿加行,經云:“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行色圓滿,不行色不圓滿。”乃至“不行一切相智,是行般若波羅蜜多。”釋彼之義謂:“未圓滿圓滿”,是說各各未圓滿及圓滿。

四、明于彼色等無貪著加行,經云:“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甚奇如來應正等覺,善為大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宣說執著不執著相”,“不行色若執著不執著,是行般若波羅蜜多。”釋彼之義謂:“及于無貪性,破實行加行”,是說無貪性。

五、明不變加行,經云:“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甚深法性,極為希有,若說不說,俱不增不減。”乃至“盡壽量住贊毀虛空,而彼虛空無增無減。”釋彼之義謂“不變”,是說不為他轉變。

六、明無造作者加行,經云:“善現,譬如幻士,于贊毀時,無增無減,亦無憂喜,甚深法性亦復如是。”釋彼之義謂“無造者”是說無造作者。

七、明所為難行,加行難行,所作難行諸加行難行,經云:“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欲成熟解脫有情,擐功德鎧勤精進者,如為虛空成熟解脫。”“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拔有情出生死苦,擐功德鎧勤精進者,如為舉虛空置高勝處。”“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最極勇健,為如虛空所求無上正等菩提。”釋彼之義謂“三難行加行”是說如其次第即一切智三智之自體,即所為、加行及所作三難行,即是所為難行、加行難行、所作難行。

八、明由得果許為有果加行,經云:“時,眾會中,有一比丘,竊作是念,我應敬禮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此中雖無諸法生滅,而有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施設可得。”乃至“亦有佛寶法寶僧寶施設可得,亦有諸佛轉妙*輪令諸有情利益安樂施設可得。”釋彼之義謂“如根性得果,故許為有果”,是說由知如是根性得果不空。

九、明不依仗他緣加行,經云:“時,天帝釋問善現言,大德,若菩薩摩訶薩,欲學般若波羅蜜多,當如何學。善現答言,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欲學般若波羅蜜多,當如虛空精進修學。”“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如佛所說安住般若波羅蜜多,即為守護。”乃至“當知一切人非人等,伺求其便,欲為損害,終不能得。”是說以他緣不能劫奪。

十、明證知七種顯現事加行,經云:“時,天帝釋問善現言,大德,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變化事,如尋香城,。而是菩薩摩訶薩,不執是幻是夢,是響,是像,是光影,是陽焰,是變化事,是尋香城。”釋彼之義謂:“證知七現事”。是說了知所變現故如夢,和合所現故如幻,相違故如陽焰,仗緣現故如響,如是現故如影像,無實所依如尋香城,無實作者如變化事。是就了知七種顯現遣除門,諸菩薩隨行彼彼十種加行門所說。

論義是說,在一切智處所說菩薩加行(有法),于汝有多種,于汝通達色等無諦實的菩薩加行等有十種故。是故于世俗事體性,及差別顛倒執著,于勝義真理體性,及差別顛倒執著,隨一能修對治的菩薩瑜伽,即是一切智處所說的菩薩加行的定相。若分有十種者,謂由于三種難行,為一難行加行,則有十種故。分析十種加行的因由者,謂就加行的境有十種門,作如是分別故。

是故,菩薩加行有二種者,為就境分有四;就體性分有三;就作用分有二;就證知七喻門分有一故。

一、就境分有四:謂緣世俗諦有三,緣勝義諦有一故。(一)緣世俗諦有三者:1、從差別事色等乃至一切相智,破一切法實執加行;2、從色乃至一切相智,破彼等差別無常、空、苦、樂等實執加行;3、于彼色等一一中,破功德所依圓滿未圓滿實執加行。(二)緣勝義諦有一者,謂破除貪著于色等有無所緣,有貪無貪實執加行。

二、就體性分有三:1、就詞義說與不說,就增減門不變為主要,于般若母無分別智作業破除實執加行;2、由說贊與不贊隨貪瞋等諸法無造作者自性破除造作者實執加行;3、就一切相智體性門名所為難行,道相智體性者名加行難行,一切智體性者就指示門名所作難行,破除于三種難行實執加行,或破除于所作果實執加行。三難行合為一種故。

三、就作用門分有二:1、學般若波羅蜜多,于自己根性如實當得勝果,許為有果,得果不空,破除實執加行;2、于般若波羅蜜多,精進瑜伽的補特伽羅,由自殊勝救護不依仗他緣救護或不依靠他破除實執加行。

四、就證知門分有一:于識上顯現境,破除七顯現事實執加行。是故若是此處論義正說加行,即悉是通達大乘住種類,如由通達空性總義之理趣的菩薩加行道。此之所說若是主要的菩薩加行,悉是通達小乘住種類,如由通達無常等十六總的理趣的大乘加行道。此之所說若是主要的加行,雖然悉是此之附顯加行,但不悉是此之附顯,因為由實執系縛的聲聞加行道,即是此之附顯的加行故。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最后心。

證知七現事之義者,一切法(有法),無諦實,是緣起故,如夢、幻、陽焰、空谷回聲、影像、尋香城及如變化。七喻(有法),無諦實者,因現象與本質少許不同故,如虛空之蓮花。依彼七種譬喻通達一切法無諦實的菩薩瑜伽(有法),是此中所說菩薩身中的加行,如前定相即是彼故。是故此等加行主要在后得智位,如《入無分別陀羅尼經》云:“以無分別見一切法如同虛空輪,由彼之后得智見一切法如幻、如陽焰、如夢等相同。”是說于菩薩后得智中內外諸法顯現如夢等,而顯現的因由者,如其次第:由習氣識及于彼變化顯現境則如夢;由眼壞之咒藥和合所生則如幻;雖然無諦實而現為諦實以顯現境相違則如陽焰;由依緣顯現則如空谷回聲;如能建立所知法影像,以誰習氣如是引發顯現則如陽焰,于此陽焰總即名影像,《莊嚴光明論》中名陽焰,《摧難略論》說,由翳眼現毛輪,有說如旋為輪等;由實無所依處顯現境故如尋香城;唯由身語作用因果顯現境則如變化事。由彼七種譬喻,抉擇一切法無諦實。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八·加行相平等性

——《般若經》四三七卷四頁至四三七卷五頁

辛二、加行自性

第八明加行相平等性。

(二)體智加行的行相或定相分二:

1、經說:破執七顯現事諦實之余,“善現答言,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執是色、是受、是想、是行、是識。”乃至“不執是幻。”(有不執是色、不執屬色、不執依色等,廣如經說。)其義是說,由色于勝義中無自性,名不執色,由此色法如是修行不執著,于色重擔(主仆)法不執著,于色利害所壞皆不執著。

2、論釋分三:

(1)結合:若說加行平等性,云何在一切智的加行后,說加行平等性的因由何在?其因由謂就通達境與有境平等,需要修習加行,故加行后說平等。

(2)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不執著色等,四種平等性。

(3)解釋:從詞義門釋,謂貪著色等,于青等色相;及色等差別戲論,通達的諸貪著一切行相皆不可得者,是由加行平等,即加行平等性。

論義是說,在體智處所說的菩薩加行平等性(有法),汝有四種:1、于汝從色乃至一切相智于彼彼諸法起貪著;2、執著青黃等色等名言之因相;3、執著色等差別戲論;4、由破除通達順抉擇分之執著,是通達(證)者與所知一切法,通達在勝義中皆不可得的菩薩加行平等性故。是故,于法的體性、差別、名相事相、境與有境等,破除實執的菩薩瑜伽者,即是一切智處正說的菩薩加行平等的定相,若分有四種。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后心。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九·大乘見道

——《般若經》四三七卷五頁至四三七卷十二頁

庚三、修加行之果之二:辛一、略標剎那;辛二、廣釋行相

辛一、略標剎那

第九明修習加行之果。

五、如是修習之果分二:

(一)、經說:平等性圓滿。“爾時,如來威神力故,于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眾天,乃至凈居天,各以天花檀沈香末,遙散佛上(土),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乃至“亦于此處宣說般若波羅蜜多。”謂總標十六剎那已,彼等各個分別解說。(以下廣說善現白佛,慈氏菩薩成佛如何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等,文廣不錄。)

(二)論釋分二:

1、結合:若說平等性及聲聞等見道,那么,在加行平等性后,說見道是何因由?因由是說,四加行平等性,就通達彼各各不混雜,就需要修習見道,如是說故。是說已通達各各加行平等性,必須修習見道,故說見道。

2、釋義分三:一、略標見道;二、廣釋行相;三、不說修道之合理。

(1)略標見道分二:

1根本:就釋彼經義門以略標釋大乘見道十六剎那。

頌曰:苦等諸圣諦,法智及類智,忍智剎那性,一切智見道。

2解釋:就詞義門釋,于各各諦有: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如十六剎那之自體者,即是一切智處的見道。

辛二、廣釋行相

(2)廣釋行相分三:

1結合:云何能通達四諦忍智十六剎那行相理趣?這是從問門結合,是說何為四諦行相。

2根本分二:

〈1〉解說十六剎那:

頌曰:色非常無常,出二邊清凈,無生無滅等,如虛空離貪,

脫離諸攝持,自性不可說。由宣說此義,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畢竟凈無病。斷除諸惡趣,證果無分別,

不系屬諸相,于義名二種,其識無有生。

〈2〉略攝:即:

頌曰:一切智剎那。

3解釋分二:一、正說菩薩見道;二、兼說見道。

一、正說菩薩見道分二:一、各各解說;二略義。

(一)各各解說:即是無自性故等。

(二)略義:如是行相,彼等一切智剎那者,即是諸菩薩的見道。

二、兼說見道分:與諸聲聞等相反,所修無常等清凈行相者,是一切智見道。彼各各解說十六行相分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行相四種。

1、苦諦四相:謂無常、苦、空、無我四相。

1明無常:釋彼之義即:“色非常無常”是說無自性故。若勝義中遠離色等常與無常,即是非常亦非無常。(以下遠離等皆指勝義中)

2明苦:釋彼之義即:“出二邊”,是說由遠離苦非苦性,即遠離斷常二邊。

3明空:釋彼之義即:“清凈”,是說遠離空與不空故,即是清凈。

4明無我:釋彼之義即:“無生無滅等”,是說由于非是我與無我體性,即名無生無滅,及非雜染,非清凈等者,是苦諦之清凈相。

2、集諦四相:謂因、集、生、緣四相。

1明因:釋彼之義即:“如虛空”,是說因與非因虛妄性故,猶如虛空。

2明集:釋彼之義即:“離貪”,是說集與非集皆不具足故,即永斷煩惱及隨煩惱。

3明生:釋彼之義即:“脫離諸攝持”,是說生與不生苦都無系屬,即名脫離諸攝持。

4明緣:釋彼之義即:“自性不可說”,是說緣離苦與非苦緣皆脫離故,名為自性不可說,是集諦的行相。

3、滅諦四相:為滅、靜、妙、離四相。

1明滅:釋彼之義謂:“由宣說此義,不能惠施他。”是說滅與不滅皆系屬故,就詞義說,不能惠施于他身中。

2明靜:釋彼之義謂:“皆悉不可得,”是說無有寂靜與不寂靜,皆悉不可得。

3明妙:釋彼之義謂:“畢竟凈”,是說遠離妙與非妙故,超過二邊,畢竟清凈。

4明離:釋彼之義謂:“無病”,是說亦無出離與不出離故,名為不生一切病。是滅諦的行相。

4、道諦四相:謂道、理、行、出四相。

1明道:釋彼之義謂:“斷除諸惡道”,是說遠離道與非道故,即斷除諸惡道。

2明理:釋彼之義謂:“證果無分別”,是說理與非理不混雜故,由所證果義,于方便無有分別性。

3明行:釋彼之義謂:“不系屬諸相”,是說脫離修行與非修行,即不系屬一切法相。

4明出:釋彼之義謂:“于義名二種,其識無有生”,是說由無出離與不出離,則所詮與能詮體性之性相,所知法與聲二者,名為其識無有生。

(以上四諦十六行相,各有經文,尤恐文繁,故不抄錄,當見《般若經》四三七卷五至七頁)

論義是說,大乘見道智忍十六剎那(有法),是此處正說的大乘見道,因為是此處正說的大乘諦現觀故。現證四諦十六行相離戲論,是此處正說的大乘諦現觀者,即是此處正說大乘見道的定相。又速能引發所超越的見道,是此處正說的能超越的諦現觀,即是此處正說大乘見道的定相。若分有智忍十六剎那。

(3)不說修道之何理:不說修道之因由者,因為聲聞的道者是由菩薩應遍了知,但不作證,所以不說修道。如《二萬頌光明論》云:“于一切智無修道故。”

已二、總結三智

三、總結三智分二:經說與論釋。

一、經說:“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于一切法非有自在,非無自在,不取不舍,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又“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不趣欲界,不舍欲界,不住欲界。”乃至“不住無色界。”又“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于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不與不舍。”乃至“于諸佛法,不與不舍。”

(二)論釋分三:

1、結合:如上已說三智圓滿,其后總結三智,名為結合。如是廣說后,由能攝一切義理,即名總結三智。

2、根本:從釋彼三段經文之義而總結三智。

頌曰: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當知即顯示,此三品圓滿。

3、解釋:就詞義門釋,接著所說之理趣,此即是一切智、此即道相智、此即一切相智,如是作為此三品三種智圓滿。

論義是說,廣釋三智之后,接著總結三智之因由者,謂僅由此三種相,當知是顯示為希求解脫及一切智士夫,能修習一切義理故。作總結三智已于其余現觀不作總結之因由者,主要是說三智能攝八現觀一切義,故此中總結,于其余諸現觀義亦當了知故。第一段經文(有法),是顯示一切智圓滿,因為是能顯示總結殊勝行品的論義故。第二段經文(有法),是顯示道相智圓滿,因為是能顯示總結二邊清凈品的經義故。第三段經文(有法),是顯示一切相智圓滿,因為是能顯示總結善現品的經義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斷疑生信 ?小乘空性見與大乘空性見的區別在哪里?
敦煌遺書 法藏 P.2330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 行草手稿28.3×1635cm(四)(1.0版...
【龍樹菩薩】中觀寶鬘論頌(五)
菩薩見實會 -諸梵天等授記品
龍樹菩薩傳
太虛大師用一張圖表,濃縮了“中國佛學”!非常精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溪市| 壶关县| 宜兰市| 盱眙县| 新龙县| 韶关市| 双辽市| 绵阳市| 丹东市| 饶平县| 定远县| 古丈县| 民和| 南城县| 和平县| 行唐县| 无棣县| 林周县| 深泽县| 客服| 铜鼓县| 宁远县| 工布江达县| 池州市| 红安县| 绵竹市| 于田县| 沁源县| 兴海县| 屏东县| 怀来县| 卓资县| 方正县| 丰镇市| 酒泉市| 宣化县| 枣强县| 怀安县| 简阳市| 自贡市| 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