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示
背景
真宗趙恒繼位初,宋遼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為防御遼攻掠河朔(泛指今黃河下游南北一帶),集重兵于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天雄軍(今河北大名東)等縱深要地。,依托黃河天險,屏蔽都城東京(今開封),并在邊地廣開方田、河道為阻障;繕完城堡,募壯勇扼守,以抗拒遼戎騎攻掠。
1004年秋,蕭太后與圣宗大舉攻宋。
經(jīng)過
閏九月中旬,蕭太后、圣宗統(tǒng)領契丹大軍南進。以南京統(tǒng)軍使蕭撻凜為先鋒,分兵攻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北)、順安軍(今高陽東)、北平寨(今完縣東北)及保州(今保定),均被宋軍擊敗。旋合軍攻定州,被宋鎮(zhèn)、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超率軍阻于唐河。蕭太后鑒于初戰(zhàn)受挫,遂移師陽城淀(今望都東南),利用宋降將王繼忠致書宋真宗,試探媾和。
面對契丹軍大舉進攻,宋參知政事王欽若、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等建議真宗暫避金陵(今南京)或成都。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宋真宗納寇準議,遣將加強邢、洺(今河北邢臺、永年東南)州與貝、冀(今清河西、冀州)州兩路防御。
十月初,蕭撻凜南下祁、深;蕭太后率主力圍攻瀛州(今河北河間),遭宋知州李延渥頑強抗擊,10余日未克,反喪師3萬余眾。后撤圍南下,會蕭撻凜攻冀、貝、天雄軍。宋遂將防御重點南移,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并命各路增援天雄軍。
十一月初,遼軍自瀛州南趨天雄軍,沿途遭宋軍抗擊;同時,宋以李繼隆、石保吉分任駕前東。西兩面排陣使,加強澶州及黃河沿岸的防御指揮。
二十日,真宗離京師赴澶州督戰(zhàn)。時遼軍進抵天雄軍,攻城不克,轉破德清軍(今河南清奉西北)。繼逼近澶州,襲取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東北)。
二十二日,蕭撻凜在澶州察看地形時,中宋軍伏弩身死,軍中為之氣沮。蕭太后等人聞?chuàng)閯C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
二十六日,宋真宗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zhàn),“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shù)十里,氣勢百倍”。
真宗回宮,得知寇準竟然與知制誥楊億在北城城樓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鎮(zhèn)定。喜曰:“準如是,吾復何憂!”
遼軍雖攻占宋一些地方,但傷亡慘重,又失大將蕭撻凜,戰(zhàn)況急轉直下,處境不利,亟愿罷戰(zhàn)言和。
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與蕭太后談判。
曹利用問皇上底線是多少,真宗雙眉微挑,輕而易舉的給出了曹利用這樣的答復:“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
這是皇上的決定,曹利用自然不敢多問,寇準也不好言語。
等曹利用離開皇帝身邊后,寇準將其悄悄叫到一邊:“皇上對契丹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等你回來后我非宰了你不可,再向皇上請罪。”
寇準是宰相,曹利用不過是一小官,答道:“寇公放心,曹利用必不負使命!”
曹利用回到澶淵時真宗正在用膳,可他急與想知曉談判結果,于是打發(fā)小太監(jiān)出來問。
曹利用對于小太監(jiān)很是不屑,就用三根手指頭放在自己的臉上,小太監(jiān)以為是三百萬,于是即刻回里面告訴皇上。
真宗一聽三百萬,大大超過了自己一百萬的底線,驚的筷子落地,不過轉念一想三百萬就三百萬吧,只要和兩國不再打仗就好。
真宗吃完飯召見曹利用,了解到不是三百萬而是三十萬,長長出了口氣。當即就夸曹利用會辦事,曹利用由此正式進入了皇帝的視線。
蕭太后派閣門使丁振帶著國書使宋,就這樣在雙方使臣幾來幾返后和議正式達成,史稱這次遼宋的和議成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最終協(xié)議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條:
第一,宋、契丹為兄弟之國,耶律隆緒年幼,稱趙恒為兄,后世仍以齒論。
第二,宋、契丹以白溝河為界(契丹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chuàng)筑城隍。
第三,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第四,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和約已成,雙方交換誓書,書中兩方都稱宋皇為大宋皇帝,遼主耶律隆緒則為大契丹皇帝,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共同聲明:
質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
澶淵之盟簽訂后,蕭燕燕懷著復雜的心情,下詔諸道撤出已占領的十余座城池,退至雁門關外,兩國罷戰(zhàn)。
評價
澶州之戰(zhàn)結柬了宋與遼長達25年余的戰(zhàn)爭。雙方妥協(xié)達成的澶淵之盟,對宋雖是屈辱的協(xié)議,但客觀上促成了此后的百年和平,為雙方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與交流提供了條件。
兩國罷兵,邊境互市,不少老人相扶著涌上街頭,竟是伏地痛哭道:“不想此生此世,還可以活著見到太平日!”
澶淵之盟的最大受益者是契丹方,契丹兵不但安然地從危境中脫身,而且還獲得了戰(zhàn)場上得不到的歲貢。每年三十萬歲貢,對于以游牧經(jīng)濟為主的契丹來說,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從此,契丹開始走上極盛,其影響力一直到達中亞地區(qū),從而確立起東亞強國的地位。